读书 | 周黎明:从抒情到荒诞离奇的智性写作

岁月如流。转瞬间,与周黎明从相识到相知,也有三十年了。其间我们多有来往,而其中的主要牵线者,便是诗。
图片
周黎明新作《余生》
第一次见到周黎明,他不过三十岁出头,西装革履,一表人才,驾着一辆黑色轿车,接我去苏州河畔一幢高楼里参加一次诗人聚会。当时几位有点名气的诗人都很活跃,唯独他话语不多,但以微笑致意,显得很文静。后来听弟弟小伟说:他是一家企业集团的老总,也写诗,而且写得很好。自此,才开始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
周黎明学的专业是工商管理,获硕士学位,长期在上海一家企业集团供职,把自己分内的工作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时有创新。内心却又深喜文学,15岁就开始写诗,兼及散文与小说,旁涉剧本。他曾自印诗集《心寂》《帆影集》,21岁写下电影文学剧本《故居》,23岁写了话剧剧本,同时又陆续写了些散文与小说。2002年,当他迈入40岁之际,出版了诗集《独白·对白·旁白》,后附若干散文、小说和一部剧本;其中收诗约90首,曾引起过我的关注。
图片
周黎明近影
这些诗都写于二十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当时正值改革开放之初,提倡思想解放,而二三十岁的周黎明风华正茂,思想活跃,写下了大量的抒情诗,尤以爱情诗为多。《魂》《徘徊·恍惚·忏悔·怀念》《夜中四题》《音乐使我解脱》《一首小诗》《最末一行》《秘密》《雨季》《离别》《访梅》《小夜曲》《四月的乡村》《梦呓》《温柔的夜》《远航的梦》《邀你共舞》等都很有代表性。周黎明当时大写爱情诗,在题材上具有一定的先锋性。况且这些诗都是其切身的感情经历和心路历程,都是其感情的真实流露,有几分浪漫,也有几许缠绵,再加上他的语言表述能与时俱进,与传统的新诗语言已有所不同,故大多都情真意切,拨人心弦,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我也曾选评过他的几首诗。
自此以后,周黎明把文学创作的主要精力和方向就定位在了诗歌上。并在50岁之际制作了诗电影。而近时诗集《余生》的出版,则标志着其诗歌创作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中《余生》《当我老了》《肖像》《留言》《群生像》等诗,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优秀之作。概括起来说,有以下三个新亮点。
图片
首先,题材扩大了。青年是恋爱的季节,难怪诗集《独白·对白·旁白》中涌现了许多爱情诗,但诗集《余生》中的诗歌题材明显扩大,拓展到对社会百态的观察和思索,对生与死的思考,也有着对人与自然,城市生态的关注,以及对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批判……尽管爱情诗在改革开放之初是中国诗歌的一个新生长点,具有先锋性,但周黎明并没有沉湎于情诗,而是在时代的风云变化中,又冲破情诗的窠臼,展翅奋飞,搏击长空,描写绘制了更为宏大的诗歌画卷。
其次,表现手法更为多样了。虽然周黎明早期的诗能与时俱进,吸纳了一些新的表现手法,但仍以抒情的方式为主,抒情的成分也较明显。可他又偏偏不愿写成那些较为纯粹的爱情诗,往往在爱情可能形成一种纯洁高尚的感情的那一刻,常常宕开一笔,故意植入一些世俗的元素,使之成为一种更为真实的爱情诗。而到了诗集《余生》里的诗,无论是写爱情、友情、亲情或乡情,或世间百态,表现手法显然更为多样,也更为丰富了,如《平行线》的开篇一节:
地铁驶出站台的一刹那
我看见对面拼命挥手的你
渐行渐远间
两条平行的铁轨
已经驰出了二十八年
这是写与一位老同学的挥手告别,可是谁也没想到,这刹那间的一挥手,就分离了整整二十八年,彼此在生活的轨道上前行,就犹如“两条平行的铁轨”。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意象,贯穿始终,把与老同学分手、重逢的同窗之谊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又充满诗意。再如《留言》,诗人来到友人生活的城市,因来去匆匆,未及谋面,只得在站台上留了张纸条:“忘了来时的祝福/我走了/祝秋安”。最后写道:
列车启动的一刹那
我回望你的城市
和渐行渐远的你
空气中
弥漫着幸福的味道
诗人尽管未能见到友人,但能来到友人生活的城市,就仿佛见到了友人,并能嗅到了对方的气息,况且离开时还非常礼貌得体地留下了告别,便已经觉得很满足了,连空气中也“弥漫着幸福的味道”,给人以无限的回味。此外,他的《肖像》《数羊游戏》《故乡的云》等,也因独特的构思和意象而耐人寻味;《失语》《陌生人》《木讷》《灵魂饿了》《陪伴》《旧恨断新愁》等也各有意味;《投名状》有哲理,却不说理,多通过情节来加以揭示内含,别具一格。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兹不一一。
图片
再次,敢于以智性和荒诞手法针砭弊端。早年的周黎明坠入爱河,多关注自身内心的感情,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眼界渐宽,也注意到了一些社会的众生相和不良风气,出于一个诗人的良知和社会担当,他有时也会以诗的方式对此发声,加以提醒。
如果说周黎明早期的爱情诗展示的主要是抒情的才华,那么他的这些暗含讽刺和调侃意味的诗,展示的则主要是他的机智。其《余生》中的不少诗,都是用这种智性的写作方式来完成的。试举《肖像》一诗为例:
在火车站
偶遇一位女画师
先生 画张像吧?
时间来不及了
没关系
她上下打量着我
一会儿
递过来一张白纸
我记住了你的模样
下次来取
若干年后
我途经那个小城
她还在那里
为众生造像
我小心翼翼地索画
画好了吗? 没有
你是我终生
也不能完成的肖像
此诗写了一旅客在火车站匆匆邂逅一女画师,要为他画张肖像,因时间仓促,她只递给他一张白纸,说“记住了你的模样”,请他下次来取。“若干年后”,他途经此地,向她索画,她回答没画好,理由是他是她终生“也不能完成的肖像”。诗人通过这一简单情节,用一种荒诞离奇的手法,写出了人生的诡异,含不尽之意,给人以许多猜测、迷惑、怀疑和寻味,可说是一首比较典型的荒诞诗,即使置入荒诞派诗选中,也毫不逊色。
图片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的起始,同时也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大转折和复苏巨变。而诗歌,无疑起到了一个开路先锋的作用,北岛、舒婷、顾城等人的诗在青年中影响甚大。对于自幼爱好文学、喜欢写诗的周黎明来说,正好躬逢其盛,耳濡目染,再加上他本人始终由衷地热爱缪斯,追随诗神,勤于写诗,才有了今天的诗歌成就,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色。
图片
白居易有诗云:“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周黎明早期的诗以情为主,此可喻其情也;苏轼有诗云:“新诗如玉雪,出语便清警。”周黎明《余生》的诗以奇为主,此可喻其奇也。然不管其诗以情为主或以奇为主,或如何变化,唯愿他能继续与缪斯为伴,在诗歌的天地里自由翱翔,如鹤振翅,飞舞云霞,衣袂飘飘,惠风和畅。
(孙琴安)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