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剧《毕业》:爱情的理由

作为韩国最具美誉度的电视剧导演之一,安畔锡并不是以收视率取胜,而是以他独树一帜的叙事风格和对现实深度挖掘的能力。他为国内观众最为熟悉的“爱情三部曲”《密会》、《经常请吃饭的漂亮姐姐》、《春夜》,收视率表现均平平。此次,安畔锡执导的新作《毕业》,接档创下电视台收视率纪录的《眼泪女王》播出,收视率依然不是一个量级。剧情过半,《毕业》的收视率徘徊在4%-5%之间。
图片
《毕业》中国香港地区海报
但这依然不会损害安畔锡的地位,更不说明《毕业》是部不好的作品。只是,安畔锡的作品从来都是挑观众的。
《毕业》讲述的是,首尔江南区的大峙洞补习班资深讲师徐惠珍(郑丽媛 饰)和时隔10年重新出现在她面前的昔日学生、今日同事李俊浩(魏化俊 饰)之间的爱情故事。
图片
徐惠珍(郑丽媛 饰)
图片
李俊浩(魏化俊 饰)
虽然《毕业》本质上是爱情故事,但安畔锡的爱情作品与99%的言情偶像韩剧都不同。
安畔锡不仅仅聚焦于爱情,更擅长将爱情故事嵌入极其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使剧情不仅是情感的纠葛,更是对日常的生动描摹,触及并探讨现代社会中的种种现实议题,充满对社会结构和人性的深刻洞察。
所以,在爱情之前,《毕业》讲述的是职场、教育体制和女性。
安畔锡的爱情从来聚焦于普通人,植根于具体的生活,而非偶像剧的空中楼阁。在把《毕业》当作爱情剧之前,完全可以把它看作一部聚焦补习班教师生态的职场剧。
徐惠珍是拥有十多年资历的补习班国文课讲师,虽然是补习班的招牌,但徐惠珍面临着一系列真实而具体的职场难题。
在补习班,教师需要不断提升学生的成绩来证明自己的教学效果,以维持或提升自己的职位和收入,徐惠珍压力极大。
徐惠珍是名师,但名师有名师的烦恼,补习班的老板对她心生提防。他担心徐惠珍的个人影响力超过补习班,一旦她离开就会带走大量学生,导致补习班的生源和收入大幅下降。
同行之间的激烈竞争也是压力的一大来源。故事背景所在地韩国大峙洞,是闻名遐迩的韩国“补习班一条街”。在市场上补习班众多的情况下,补习班之间展开激烈厮杀,教师必须抢夺有限的生源,想方设法吸引并留住学生。
图片
韩国大峙洞是韩国著名的补习街
当安畔锡的爱情剧中出现职场元素,它从来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背景,而是主人公真的就是在那上班。大部分场景发生在补习班中,除了具体而繁琐的工作压力,也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利益冲突下的暗流涌动。角色之间的对话经常富含深意,简单的问候或是不经意的评论,都隐含着微妙的职场潜规则。
图片
剧中的职场生活非常真实
《毕业》不仅展现补习班教师的日常工作,也深入挖掘行业的特殊性,更剖析背后的教育体制、社会结构与价值观念。
所以,这也是一部尖锐反映韩国教育体制的教育剧。
东亚的教育体制大抵摆脱不了“分数至上”。用剧中另一位补习班名师的说法:“一题价值高分的选择题将会暗中决定各位的等级,而那个等级有可能会成为你在社会上的立足标准,你要上的大学,你所拥有的工作,就连你去参加联谊碰到的对象外貌,都有可能系在学校考试的一题选择题上……”
我们都知道这种“分数至上”的教育理念是错的,我们都知道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样的“大道理”;然而,我们又很难否认,在愈发固化的阶层面前(剧中诸多细节讽刺韩国的阶层固化)、在高度竞争的教育环境中,成绩成为评价学生、教师乃至教育机构的首要标准。
《毕业》有不小的叙事野心,它试图去思索:如果暂时没有办法推翻“分数至上”的理念时,是否有更健康、更具人文精神的教育方法?
我们的女主角徐惠珍,就置身于职场与教育的双重困境中。
安畔锡从不讳言,在他的作品中,女性一定是第一主角,“男性有自己的苦痛,女性也有自己的苦痛,我们的社会,目前为止女人生活处境更难。影视剧和小说中,生活艰难的人自动成为主人公,所以,电视剧中女性更重要,因为女性处境更艰难。”在此前的“爱情三部曲”中,安畔锡就深入探讨女性在职场、家庭以及社会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
《毕业》也不例外。学生时代到工作前几年,徐惠珍要帮家里还债,没有自己的生活;经济独立后,徐惠珍依旧持续陀螺般的生活状态,她是孤独的,是迷失的。
《毕业》以徐惠珍教育理念的异化来反映她的迷失。职场压力、教育环境,逼迫徐惠珍丢掉她的教育初心,她也成为一个“分数至上”主义者。
想当年,徐惠珍之所以让成绩倒数第二的李俊浩爱上学习,并最终考取韩国名牌大学高丽大学,就在于她更加人性化和启发性的教学策略。剧中一再出现韩文阅读题的授课方式。徐惠珍昔日的方法,不是教条地灌输、或者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首先教会学生学会阅读、享受阅读的美感、继而爱上阅读,让学生在应试之时,也能享受阅读的乐趣和成就感。她倡导一种激发学生内在动机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基于兴趣和好奇心去探索未知。
图片
曾几何时,徐惠珍人性化的教育方式激起李俊浩对学习的热情
换句话说,哪怕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下,教师仍有空间和责任去创新和优化教学方法,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既能适应考试要求,又能促进全面发展的学习环境。
然而,十多年待在大染缸中,在绩效考核压力下、在同僚的竞争中、在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徐惠珍放弃去实施那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不一定直接关联分数提升的教学活动,她渐渐成为“分数至上”主义者。
虽然在某些时刻,她仍然坚持正确(比如与公立学校的老师因为一道题的答案据理力争),但在补习班上,她对学生这样说,“你们没必要对叙事者感同身受,反正也无法感同身受,对吧。直接背起来。我跟你们说过为什么要读书吧,就是为了解题。好,快速整理一下考试会出的题目……”
图片
徐惠珍也在使用填鸭式的教育方法
这一刻,她是一个功利、权威、俗气的补习班老师——就像当她得知李俊浩想要离开大公司加入补习班,她越线地去干涉。她成为一个不自知的粗暴的“权威者”。
直到这时,安畔锡才姗姗来迟说到爱情。就是在如此繁琐、如此疲惫、如此不堪的现实中,我们的女主角遇到了他,遇到爱情。
从“爱情三部曲”到《毕业》,安畔锡对爱情的信仰始终如一,爱情的理由在于“自我拯救”。
图片
好友分析徐惠珍“看不起爱情”的心态,这种心态在精英女性中颇为流行。但安畔锡仍然坚定信仰爱情。
在爱情关系中,他总是成为她的镜子,映照出她自身的优点与不足。通过他的眼睛,她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需求、恐惧、梦想以及局限。爱情促使她面对真实的自我,从而有机会进行自我改进和成长。所以,她放弃别的补习班开出的更诱人的条件,只为对信任她的学生负责到底。
图片
徐惠珍逐渐找回初心
但别误会,这并不是说,安畔锡的男女关系是“他拯救她”。《毕业》与《经常请吃饭的漂亮姐姐》框架有些相似:首先动情的是他,是彼时仍守住初心的她打动了他、拯救了他,让他心生暗恋……只是多年后重逢,她在社会生活的重压下灰头土脸,也渐渐丢失了初心、勇气和锐气,她再次遇到了他,遇到最初的自己。
《毕业》中,当他带着她教给他的勇气和锐气出现时,重新激起她对教育初心、教育本质的深刻思考,让她实现“自我拯救”,找回丢失的自我,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更好的教育者。爱情只是顺风,她始终是人生的舵手;她是爱上了他,但也可以说,她只是找回那个更好的自己。
一如既往的,安畔锡在爱情氛围的营造上令人沉醉。他擅长营造一种难以名状却又具备强烈情绪感染力的氛围。无论是细节的敏锐捕捉和诗意化处理,精心设计的场景布置与光线运用,还是背景音乐的选择,都能让人物的情绪状态与环境完美融合,创造出一种让人心领神会的情感空间,让观众在看似平淡无奇的故事中感受到角色之间微妙、克制又强烈的相互吸引。
图片
剧中的爱情戏氛围感十足
在当今影视市场充斥着快餐式爱情故事的大环境下,安畔锡导演的作品是一股清流,独树一帜。他并未追随潮流去创造那些充斥着激烈冲突和快速节奏的浪漫剧情,而是选择一条更为细腻与真实的道路——展现艰难复杂社会现实中的爱情日常,叙述疲惫生活里的爱情信仰。这样的创作选择是对当前市场趋势的一种温柔反抗,也是对那些仍然相信爱情的观众内心深处情感渴望的温柔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