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杉:从化石中“复活”的孑遗植物

  杉科水杉属的水杉(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是著名的孑遗植物,也就是在远古的第四纪冰川来临时,因位于少数几个没有被冰川淹没的地点而得以存活繁衍至今的植物。这些幸存植物的形状与在化石中发现的同类植物基本相同,也就是说它们保留了其远古祖先的原始形状。这些植物对研究古代气候、地理、地质和生物等的演变,以及保护野生植物资源都具有重大价值,被誉为植物界的“活化石”。
水杉何以从化石中“复活”?
  孑遗植物种类很多,在中国就有一百多种。但唯有我国特产的水杉是“从化石中复活”的。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水杉是如何“复活”的?
  1939年,日本京都大学讲师三木茂博士发现了一种和红杉(Sequoia)相近而又有差异的植物化石,它们最主要的区别在叶子:红杉的叶子是互生的,而这种化石上的叶子却是对生的。
  三木茂在1941年将这种植物发表为新物种的时候,为它命名为Metasequoia。Meta为变化、改变之意,以示和红杉的姊妹关系,而当时植物学界断定Metasequoia已经在第四纪冰川时灭绝了。
  1941年冬天,我国植物学家偶然在湖北省利川市山野小溪旁发现了一棵从未见过的大树种类;到1946年,人们才惊觉它竟是Metasequoia化石的活体。1948年,植物学家胡先骕和郑万钧联名发表了《水杉新科及生存之水杉新种》,确定了水杉的学名以及其在植物进化系统中的重要位置。该论文指出,水杉本来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第四纪冰川期毁灭了水杉家族的绝大多数成员,零星“幸存者”分布于我国重庆石柱、湖北利川及湖南西北部,因为当地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有效削弱了冰川带来的伤害,幸运地躲过一劫。但由于身处深山僻壤,这些“幸存者”一直未被植物学家们看见。
  水杉成为“20世纪植物学上的重大发现”,也是中国现代植物学的重要成就之一,得到了国内外植物学、树木学和古生物学界的关注、重视和高度评价。水杉被发现之后,我国各地便开始大量引种栽培,也被世界各地广泛引进栽植。这就是水杉从化石中“复活”的故事。
著名的园林树种
  水杉是第一批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珍稀种类。这不仅因为它的种子发芽率低、野生种稀少,也因为它的较强适应性和出色的“颜值”。
  水杉树适宜在我国中部气候温暖湿润的地方生长,喜光,不耐贫瘠和干旱,但对环境适应能力强,很耐寒也不怕高温,北至东北南部可露地生长,南可抵广东;生长快,移栽容易成活,因而成为我国最受欢迎的绿化树种之一。
  水杉树形高大挺拔,可达35米,灰色的树皮裂成长条状脱落;它主干修直、侧枝斜展、小枝下垂,成年后树冠像是高高的尖塔;淡绿色的叶条形对生,在侧生小枝上排成二列,细密的枝叶如同一片片大鹅羽毛,轻盈飘逸;冬季叶片与小枝一同脱落,唯留褐色球果悬垂于枝桠间。
图片
秀丽的水杉枝叶(陈俊通 摄)
图片
冬季宿存的球果(陈俊通 摄)
  水杉的名字源于它可以在浅水中生长。它的根系发达,树干基部常膨大,体现了它的耐湿特性。水杉姿态优美,枝叶疏朗而秀丽,秋季金黄,入冬变为褐红色或古铜色,特别适合种在庭院的水边欣赏;兼有固堤护岸、防风除尘的效果。若在湖中小岛点缀数株,亭亭玉立,颇能入画;再以常绿树为背景,秋色更为相得益彰。
图片
美丽的水杉林(陈俊通 摄)
图片
冬天的水杉林(陈俊通 摄)
图片
水杉的秋色(沐先运 摄)
水杉的其他功能
  现代研究发现,水杉有一定的抗二氧化硫能力,是工矿区绿化的优良树种,在街道或建筑区内栽植,更能有效净化空气。它还有一定的抗盐碱能力,故也被大量用于沿海防护造林。
  水杉木材质轻软,纹理直,结构稍粗,早晚材硬度区别大,是造纸工业的好原料。
  在国家相关政策推动下,不仅水杉的种植开发越来越广,野生种群的保护和天然更新的扶助也会越来越好。
  作者:王珏(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陈俊通(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后)
  策划:谢芸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