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丹:叶片能结“种子”的奇妙百合

  在植物界,花朵是生殖器官,花谢结果,果内孕育种子,使植物得以繁衍后代。但有种神奇的植物,明明可以开花,却非要从叶片上结出“种子”,把“种子”种在地里,也能萌发并长成完整的植株。这种植物就是卷丹,是中国南北方常见的观赏花卉。
百合家族中的“异彩”
  卷丹(Lilium lancifolium)是百合科百合属草本花卉,茎高0.8米~1.5米,茎干上常“染”有紫色条纹。跟其它百合一样,卷丹地下生有近宽球形的鳞茎,直径为4~8厘米。它的叶片呈披针形,在茎干上呈螺旋状散生,两面光滑,有5~7条平行的长脉,远看有点像竹叶。
  卷丹与百合家族中其他花卉的外形有很多区别,它的花冠下垂,看起来像一盏娇俏的宫灯,花瓣强烈向外翻卷,花色火红,故得“卷丹”美名。
  百合家族的花朵大多是粉红色、白色或黄色,难得有卷丹这样鲜艳浓郁的橙红色;花瓣上还晕染着紫黑色斑点,将热烈奔放的花冠衬托得更加醒目妖娆。如此强烈的色彩对比,让第一次见到卷丹的西方人感到非常神奇,将之类比为虎豹斑纹,所以卷丹的英文名称为Tiger lily(虎斑百合)。
  卷丹的花朵较大,直径可达10厘米以上,花量也很大,每个花葶着花3~6朵或更多,次第怒放,整个盛夏都是它的花期。卷丹单花开放时间较长,很适合剪枝插瓶欣赏。但需注意的是,不要触碰它檀色的雄蕊群,这是因为卷丹花粉黏性大,如果沾上衣服不易清洗(这是百合科所有花卉的共性,因此花店的百合一般都被剪去了雄蕊)。
  自然条件下,长长的伸出花冠的雄蕊群是卷丹的“刻意为之”:它们迎风晃悠时,路过的蝴蝶稍不留神就触到厚厚的黏黏的花粉,轻轻一碰就会沾上不少;而卷丹的花柱很适合蝴蝶落脚栖息,于是蝴蝶身上的花粉自然就沾到了柱头上,不经意间,蝴蝶就为卷丹完成了授粉工作。
  卷丹植株挺立,叶似翠竹,花形奇特、摇曳多姿,是百合家族中的翘楚,十分适合布置在庭园中观赏。
图片
卷丹的叶片与花蕾(白瑞兴 摄)
图片
白瑞兴 摄
卷丹的另类“种子”
  卷丹的上部叶腋生有紫黑色的黄豆大的小颗粒,状如种子,但这其实是它的珠芽。种子是植物经过开花、授粉、结果后的产物,属于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而珠芽是从植物的叶腋长出来的变态芽。这种芽与一般的叶芽不同的是形态肥大、能够贮藏养料,且不用经过开花、授粉等过程,就能直接繁殖成新个体,这是植物一种营养繁殖方式,属于无性繁殖范畴。
  珠芽是卷丹的营养繁殖器官,成熟后可自动掉到地上,在适宜的条件下能萌发出根和芽(有时甚至在母株花枝上就已萌发出根须),进而长成一个新的独立的植株。
  百合类植物虽然花大,但结种率和种子的发芽率都不太高,而且从播种到开花的过程太漫长,还不能稳定地继承品种的优良性状。因此,繁育百合常用其根部长出的无性繁殖器官——鳞茎,卷丹的珠芽就是一种小鳞茎。种子与珠芽,是智慧的卷丹为确保繁衍做的两手准备,成功弥补了有性繁殖的不足。
  仲夏时节,人们会在珠芽已充分长大但尚未脱落时取下来培养。从长成大鳞茎至开花,通常需要2~4年的时间。为促使多生小珠芽供繁殖用,可在卷丹开花后,将地上茎压倒并浅埋土;或者将地上茎分成每段带3~4片叶的小段,浅埋茎节于湿沙中,则叶腋间均可长出小珠芽。
图片
卷丹的珠芽(白瑞兴 摄)
卷丹的栽培与经济价值
  卷丹原产于中国、朝鲜和日本,生于山坡灌木林下或草地,性喜冷凉、日光充足的环境,耐寒不耐热,不择土壤,但以疏松、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壤土为佳。
  卷丹抗病性强,易于成活,被引入到英国后繁育非常成功,很快就在英国贵族的庭院中广泛种植。在美国东北部及东部州如明尼苏达州,卷丹已逸生至路边草地、坡地中。
  卷丹的白色地下鳞茎富含淀粉及蛋白质等,可以蒸煮、油炸、腌渍,或作粉食,其鳞茎在上海常跟兰州百合同样畅销。卷丹的珠芽也可熬汤食用,同地下鳞茎一样具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的功效;两者入药,可以治肺结核、失眠、慢性胃痛等症。
  卷丹的花含芳香油,可作香料。
  以上种种用途,意味着栽培卷丹能带来很好的经济价值。
  作者:王珏 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
  策划:谢芸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