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麦克斯》,一个高燃IP的成长记

在《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火起来之前,“疯狂的麦克斯”这个IP并不太为人关注,但既然第四部火了,而且还拍摄了前传,这一下这个IP就已经有了五部作品了,这个IP总该值得关注关注了。
图片
现在,就来聊聊“疯狂的麦克斯”这个IP的发展历程。
首先,“疯狂的麦克斯”是一个典型的作者电影,一切都系于导演兼编剧乔治·米勒于一身。没有他,就没有这个系列。
乔治·米勒,于1945年3月3日出生在澳大利亚昆士兰,是好莱坞的“澳洲帮”成员之一。作为一名不太高产的导演,已经79岁的乔治·米勒履历上的电影并不算多,最主要的作品就是“疯狂的麦克斯”系列。
图片
1979年,34岁的乔治·米勒推出了自己的处女作《疯狂的麦克斯》,主演是当时年仅23岁的梅尔·吉布森,这同样是他的大荧幕处女作。
现在来看《疯狂的麦克斯》,比较好玩的一个点是可以看到“嬉皮士运动”与“朋克精神”对影片的影响。包括后面的电影,都可以看到当时社会风潮对于影视文化的影响,比较好玩。电影是一种见证,诚然。
《疯狂的麦克斯》上映于1979年,那个时候“嬉皮士运动”已经到了末期,但余韵犹在,34岁的乔治·米勒还没有脱身出来。其实,即便到了现在,一头长发的米勒,身上依旧散发着嬉皮士精神。
图片
“嬉皮士运动”是美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在文化领域兴起的一种极左运动。经济的高速发展,是需要秩序的,而且从朝鲜战争到越南战争,再到冷战的兴起,美国在战争领域一直没有闲着,军事同样需要秩序。而这种秩序,对于思想文化来说,就形成了一种束缚,成长于战后的一代青年,思维空前活跃,对于秩序感极其反感,属于叛逆的一代,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嬉皮士运动”勃然兴起。
“嬉皮士运动”,强调反主流,欣赏“无为而治”,认为只有简朴社会、简单生活,才能保证公民个人的尊严和自由。因此,他们强烈地反战,既反朝鲜战争又反越战,还反对国家秩序对个人生活的束缚,强烈追求从生活做起,掀起“生活的革命”,来反抗主流的、精英的、技术的、物质的社会。他们普遍留起长发,穿上彰显个性的衣服,崇尚流浪,崇尚“在路上”,崇尚走上荒野。很多嬉皮士来自白人富裕家庭,但是他们为了追求他们想要的“自由”,选择抛弃富裕,来感受并赞美贫穷,体验简单而随意的生活。
图片
图片
具体到电影领域,就吻合了美国西部片的全盛时代,因为美国的西部,在早期大开发时期,恰恰意味着没有秩序,率性而为,野蛮生长,西部牛仔们就象征了自由的精神。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主演、赛尔乔·莱昂内执导的“镖客三部曲”(《荒野大镖客》《黄昏双镖客》《黄金三镖客》)就成了典型代表。
“嬉皮士运动”本身起源于摇滚乐,所以嬉皮士们往往带着吉他,骑上机车,冲上街头与原野。
当然,“嬉皮士运动”也在分化,像年轻时的克林顿就曾经留着大波浪,挎着吉他,参与过嬉皮士运动,后来才重回主流,并一步步当上了总统。
图片
(年轻的克林顿与希拉里)
随着越战的结束,一代人的成长,嬉皮士运动慢慢式微,但没有消失,继承并发展了嬉皮士运动的,就有了后来的“朋克文化”。
“朋克文化”,或者叫“朋克精神”,主打的就是一个“叛逆”。在朋克的眼里,摇滚依旧拥有曲谱,依旧需要技巧,依旧是旧秩序的一部分,而朋克则不需要技巧,弹就完了,重要的是宣泄,只要能够抒发情感,至于是不是噪音,根本就不在乎。所以,朋克往往与重金属、另类摇滚联系在一起。同时,莫西干发型、五颜六色的发饰、花式纹身、耳钉鼻环、各种金属片的外套,鬼火少年应运而生,都是朋克为了追求自由率性而为的产物。
回到《疯狂的麦克斯》,尽管没有片中没有将朋克玩到极致,它表现出来的是“嬉皮士”与“朋克”交融与换代时期的味道,还是非常浓烈的。乔治·米勒还吸收了西部片的元素,“疯狂的麦克斯”(Mad Max)这个名字,就明显是在致敬“西部牛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饰演的另外一个经典角色“肮脏的哈里”(Dirty Harry),甚至角色同样是一名负责维护社会秩序的警察。哈里为了维护治安,什么手段都会用,甚至是肮脏的不合法的也在所不惜,所以他的“肮脏”是手段而不是外表。
图片
图片
《疯狂的麦克斯》里的主角麦克斯,同样如此,作为警察他看起来是严肃的,但是他的内心充满了疯狂(mad),拥有强烈的朋克精神。影片里的反派们,作为麦克斯的对立面,更是无所顾忌,从上到下从内到外都是妥妥的朋克风嬉皮士,机车、金属片外衣、莫西干发型、大波浪交织在了一起,行为乖张,目无法纪,为所欲为,对主角、对影片形成了极大的冲击。
影片的最后,麦克斯失去了妻与子,直接也成为了一名流浪者,成为了严肃外衣下的一名嬉皮士参与者,正与乔治·米勒自己的追求吻合在了一起。后面的几部,全都走上了嬉皮士+朋克风的精神路线。
不过,太多嬉皮士元素,使得《疯狂的麦克斯》并不好看,情节散漫,演技也一般,有些颠来倒去,打分也不高,现在的观众去回看的话,大部分人压根就看不下去。从资本的角度,这样的影片是不会拍摄续集的。
图片
但是,这是作者电影啊,有作者自己强烈的创作冲动在,只要他愿意推动,那么续集就是可能的。
所以,《疯狂的麦克斯2》还是上映了。而且,比前作好看很多。
《疯狂的麦克斯2》也是前三部曲里表现最佳的一部,可欣赏度比较高,故事线也清晰明了,简单易懂。
《疯狂的麦克斯》是美国现代文化的直接参与者,到了《疯狂的麦克斯2》
就开始了科幻化,开始做出了假设,反映是的冷战后果的极端化。
图片
没错,1979年上映的《疯狂的麦克斯》反映的是嬉皮士朋克风潮,它讲述的社会秩序的崩坏,好人变成了流浪者。到了1981年上映的《疯狂的麦克斯2》就已经变成了对于冷战的思考,它假设美苏两大阵营彻底决裂,由冷战变热战,最终打了起来,以至于给地球带来了毁灭,直接进入了末世,人类秩序彻底失序,需要重新设计。
“疯狂的麦克斯”系列的末世废土风,就此诞生。
从《疯狂的麦克斯2》已经可以看到后来的《狂暴之路》《狂暴女神》的影子。
《疯狂的麦克斯2》是讲第一部结尾开始走上流浪生活的麦克斯,在社会彻底崩坏之后,驾驶着一辆V8汽车,(V8也是贯穿了全五部电影的唯一角色),来到了一个能够生产石油的地方。在那里,是一群村人自发组织起来的小社会,人们因为石油而聚集在一起,靠开采石油并与对外交易,过着安乐自足的生活。这明显是嬉皮士们所向往的自发社会状态。
图片
图片
这个石油小镇,明显有着《狂暴之路》《狂暴女神》里的石油镇的雏形了,比较有意思。
在这个理想生活状态的石油小镇之外,存在着机车党,他们靠抢劫为生,一直觊觎石油小镇,想要抢到手中,霸占产业。这也与后面的《狂暴之路》《狂暴女神》里的设定一脉相承。
麦克斯来到石油小镇,原本只想要一些石油,然后就走,继续流浪。可是,他遇上了镇外的强盗,前来洗劫。
对于石油小镇的居民来说,到底要不要收留麦克斯?
对于麦克斯来说,则是他要不要留下来帮助这里的居民?
图片
这个故事套路,分明就是《荒野大镖客》,或者《用心棒》的套路。没错,早期的美国西部片与日本剑戟片是相互借鉴的,故事模式有所类似,甚至是西部片学习黑泽明更多一些。
西部牛仔/流浪武士,来到某个市镇,遇到穷凶极恶的坏人,为了维护地方和平,隐忍的西部牛仔/流浪武士,选择了出手,干掉坏人,然后再悄无声息地离开,继续他的流浪。
这个故事套路是可以无限复制的,《座头市》就是这样的模式,流浪高手可以到达无数个小镇,遇到无数个坏人,将替天行道的故事演绎一遍又一遍。这也让我们看到了《疯狂的麦克斯5》的创作思路。
图片
图片
图片
《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里,汤姆·哈迪饰演的麦克斯出手帮助了弗瑞奥萨,推翻了堡垒里不死老乔的残暴统治。最后,看着弗瑞奥萨成为了新一代堡主,麦克斯选择了悄然离去。下一站,将会抵达一个全新的小镇,开展一个新的传奇。
但是,弗瑞奥萨的角色太迷人,于是《疯狂的麦克斯5》之前,先上映了《疯狂的麦克斯:狂暴女神》,讲了一个没有麦克斯的疯狂麦克斯前传,拓展了影片宇宙。
图片
图片
回到《疯狂的麦克斯2》上,由于后面的故事设定,都可以在这部里找到雏形,还是很值得来看一下这部奠定基础的影片的。不羁的发型,奇怪的面具,爆改的机车,狂暴的速度,肆意的追车,都能够在这里找到源头。
在《狂暴女神》那篇影评之后,就有读者指出片中的石油镇的设定很扯,因为这明显与现实相背,因为未来是新能源的天下,可是电影中却还在争来争去争石油,看起来非常搞笑。
图片
这就是对前作一无所知的结果。毕竟,“疯狂的麦克斯”作为一个IP,是一个系列,后面的作品要呼应前面作品里的设定,要自成体系。就像《星球大战》《星际迷航》《异形》等,在设定上前后都是吻合的,不能跳跃。石油镇的设定,在1981年的《疯狂的麦克斯2》里就已经有了的,总不能要求那时候的乔治·米勒就要想到无人机、新能源汽车这些元素。而且,疯狂的麦克斯系列讲的人类在末世之后,社会秩序需要重建,人类进入类似原始社会的状态,人类文明是倒退的,更先进的文明自然也不存在。
《疯狂的麦克斯2》在上映的时候,也是高能爆燃的,现在去看依旧感觉不错。但是,到了1985年上映的《疯狂的麦克斯3》,打分再一次跌落,影片的设定开始变得有些荒唐了,开始了低幼化。
图片
但是在世界观的设定上,还是一脉相承的。乔治·米勒内心隐藏的嬉皮士精神继续在发挥作用,在《疯狂的麦克斯3》里,他继续畅想,当社会秩序彻底崩溃之后,人类是否该重新回到原始社会,然后进行重建。
在《疯狂的麦克斯3》里,麦克斯先是来到了一个达巴顿镇,结果他凭借自己的能力,成为镇上的明星。然后,又被妒忌的坏人驱逐了出去,继续流浪,来到了一个原始的以孩子们为主的世外桃源。为了孩子们的未来,麦克斯带领着他们重回达巴顿镇,要重建这里的秩序。
图片
图片
看吧,《疯狂的麦克斯3》里的故事与《疯狂的麦克斯4》已经有所类似了,都是先逃离极权暴政的统治,然后再杀回来,推翻暴政,重建新秩序。
《疯狂的麦克斯》开始放逐自我,《疯狂的麦克斯2》抵达石油小镇,《疯狂的麦克斯3》抵达达巴顿镇,《疯狂的麦克斯4》抵达堡垒,这个系列的可复制性肉眼可见。
只是,在《疯狂的麦克斯3》口碑与票房双输之后,乔治·米勒暂时放弃继续开发这个IP,而是转头开辟了一个新道路。那就是在《疯狂的麦克斯3》里没有玩够的儿童元素。
图片
于是,接下来的乔治·米勒,连续执导出了《小猪宝贝》《小猪宝贝2:小猪进城》两部童趣作品,以及《快乐的大脚》《快乐的大脚2》两部动画片,而且还凭借《快乐的大脚》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奖。《小猪宝贝》还提名了奥斯卡最佳影片。
图片
很难想象在一个废土朋克风之下的疯狂的导演,能够拥有如此干净纯洁的童心世界。其实,这几部童趣作品的打分比乔治·米勒的普通作品都要好,他如果在这个领域深耕下去,很可能会取得更大的成绩。但他只是玩玩。
等时间到来2015年,玩够了的乔治·米勒,终于在70岁时迎来了自己事业巅峰,《疯狂的麦克斯3》上映时隔30年后推出的续集《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一经上映就震撼了全世界,震撼了所有的影迷,一举天下惊。
图片
极致的末世情节,极致的废土朋克,极致的机车狂飙,极致的理想情怀,极致的人格魅力,都让这部充满了天马行空想象力的作品,成为了观众的心头大爱,成为了年度爆款。
从最初第一部对于嬉皮士风潮的直接展现,到第二部对冷战秩序的思考,到第三部对于社会秩序的重整,再到第四部对于末世世界里隐藏的希望,以及外传作品里对于末世世界的想象力,乔治·米勒让“疯狂的麦克斯”这个极具个人魅力的IP焕发出了独具特色的魅力,让人难忘。
图片
而且,这还是在前三部里的灵魂人物梅尔·吉布森被换角后,还能延续辉煌来,也是非常难得了。
当然,回到开头部分,这个系列的前三部,只有第二部的可欣赏性比较高,值得看一下,另外两部没有情怀的话,是可以不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