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深圳零一学院导师团开讲了

这一个月,中国科学院的郑泉水院士很是忙碌。
作为深圳零一学院创始院长的他,自5月中旬以来陆续走进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澳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深圳技术大学等多地高校,以《痛快的学与教——创生教育:数智时代全新的教育思考与实践》为主题,举行了多场精彩分享。
十多年来,由郑泉水领衔创办的清华大学钱学森班在全国范围内受到高度关注,影响了许多院校投身教育探索,围绕培养拔尖人才改变组织和制度。此次巡讲引发各大院校强烈共鸣,郑泉水和校长、院长、教授、老师、同学们聚在一起,分享了不走寻常路的学习经验,并积极探讨向数智时代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转型。
此次巡讲中,郑泉水还分享了其领衔挂帅的零一学院最新创新实践,包括针对X型人才的长周期培养模式,为学生开展真实科研提供的资源、平台支持,来自全球顶尖导师针对2024年夏季挑战营提出的9大颠覆性创新挑战问题等。
图片
真正提升思维水平的学习长什么样? 
回顾自己“非典型学霸”的成长经历,郑泉水谈到,擅于自主钻研的个性特质,招徕了许多顶尖学者和院士的垂青,帮助自己开启了一次又一次的“破格”,走上了开挂的“深造之路”。
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激情牵引的进阶研究和精深学习”。在这样的学习方式牵引下,会一次又一次触碰到自身思维的边界,不断逼自己打破思维的束缚,到最后,对于什么是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方向,应该学什么、做什么,就会有更深刻的认知,形成“品味”。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思维能力,也让郑泉水能够更柔韧地“迁移”,从物、化、生科学研究,到前沿创新技术,到创新教育的研究。由此,“知识无限爆炸的时代,需要怎样的学习”,其答案一目了然。“一个人的激情、梦想就是他的原点,他需要围绕原点开展学习。”郑泉水说。
在过往教育实践中,他将这些认知应用到实践中:“我们发展了一个方法:做研究。目的不在于研究,而在于让学生通过做研究,找到自己想做的‘那件事’,围绕‘那件事’,有目标、一条线式地学习。我把这种学习叫做‘学好一门课程’,它能提升思维深度。”
这个做法点亮了一批又一批学生,使得清华大学钱学森班的创新人才不断涌现。作为清华大学钱学森班的主持者之一,在创办钱学森班多年后,郑泉水觉得这种模式可以扩大范围,深圳零一学院便由此而来。
图片
郑泉水在深圳技术大学站现场
零一何为?
从0到1,培养原始创新
深圳零一学院,意指“从0到1”培养创新型人才。
“在零一学院的模式里,我们会呈现一些宏大愿景,但不会指定学生去完成具体的研究问题,学生得自己去寻找,通过师生之间、同辈之间不断碰撞、想象来发现未知,从而找到自己想做的挑战问题。”郑泉水说。
公开资料显示,深圳零一学院是深圳市委、市政府推动创办的一所公办创新型学院,继承了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十多年探索实践,致力于以全新模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鼓励学生通过科技创新改变世界、创造未来。
每年夏季,零一学院都会面向全球发起“X-Challenge全球颠覆性创新挑战”,旨在选拔14-40岁的潜在创新人才进行长周期培养,推动解决全球交叉前沿领域的重大问题。值得一提的是,从选拔中脱颖而出的创新挑战者,将得到来自全球各个领域顶尖导师的深度陪伴指导,整个学习过程不收取学费,其研究成果还有可能获得来自学院、企业等多方平台的资助。
据介绍,今年“X-Challenge”也首次增设“社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板块,紧密围绕人工智能,鼓励创新人才参与解决新时代的种种社会问题。
图片
清华大学站现场
零一学院在挑选学生时,并不青睐样样优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而是更偏好具有很强内驱力、创新力,特别是富有好奇心、敢于探险的学生。被选拔的学生并不集中到零一学院上学,而是以暑期夏令营的形式培养学生兴趣。
在清华场次的巡讲中,郑院士介绍,零一学院不以教授学生知识为主,而是推行项目制学习。由院士专家拟定题目,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项目,其中的很多项目甚至能与公司达成合作。这些学生也被称为“学生研究员”。
经过高考,“学生研究员”们会进入不同大学,但他们依然具有“研究资格”,仍可到零一学院做研究。经过一定的考核淘汰,这些“学生研究员”也会“毕业”并获得荣誉毕业证书。但这些证书既不能作为高考加分成绩,也不能成为保送研究生的理由。这是为了防止功利化,更好地选拔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培养数智时代的拔尖创新人才
教育如何变革?
在所有场次的交流里,“如何在现有教育体制和教育公平的基础上,挑选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教育者们关注的另一个焦点问题。
“在当下教育环境中,对于高考进行大幅度调整并不现实。我们只能逐步探索用一些科学方法甄别和选拔拔尖创新人才。对于这些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也不能局限于城市中的少数学校。要知道,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农村中的某些偏才、怪才孩子也能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进入待选拔和培养的特殊人才行列。”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十届年会上,零一学院大导师团队教授、知名经济学家汤敏如是说。
汤敏认为,零一学院并不与当下的高考制度脱离或冲突,而是在现有教育制度的基础上,让有想法、愿意挑战的学生有学习发展的机会。他强调,“一刀切”式的教育很容易造成接受能力慢的学生“赶不上”、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从这个角度说,因材施教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
在汤敏看来,深圳零一学院的经验很具有启发性,其学生可以分散在不同大学,又可以重新集中进行研究。这种模式可以解决很多此前提出的问题,“我们希望国内学校,不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不是以掐尖制,而是以项目制来对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进行选拔和培养;不是以成绩的好坏,而是以兴趣、创新能力对这类学生给予特殊的引导、培训和项目支持。这有可能是未来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之一。
在今年的“X-Challenge”夏令营挑战项目中,汤敏主持的板块大主题为《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大规模培养创新人才和促进社会公平》,下设三个方向问题,供挑战者选择。“零一学院的基因、底色是科学家团队,挑战问题以科学创新为主,但社会创新也很重要,因为如果只有科技创新没有社会创新,就会加剧一系列社会问题。我们需要在这个方面做一些尝试,这也是我选择加入零一学院的原因。”汤敏说。
正如郑泉水所指出的:“创新绝对不是规规矩矩做事,而是要不断犯错,要进入未知的世界研究学习,率先去到没人去过的地方。”他强调,数智时代应该培养的“X”型学生,他们身上具备如下特质,教育者要去发现他们,支持他们:
● 内驱型
● 他们寻找远大目标、全力以赴追求(舍得、长期主义)
● 勇于探险,敢于失败,具有开放精神(好奇、自学、批判)
作为零一学院的领航舵手,郑泉水在巡讲现场寄望所有有志于科研创新的青年学子们,期待他们持续关注宏大议题,勇敢挑战,开启属于自己的创新突破之旅。
在清华站巡讲的最后,郑泉水表达了自己作为教育者的梦想:各大院校和教育工作者坚持创建面向未来的教育绿洲,向培养科学精神和原始创新能力的教育转型,让推动良性变革的人才持续涌现。
采写:南都记者吕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