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三亚海底“种树”

精选导读
珊瑚礁是海洋中生物多样性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被誉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这份独一无二的地位,决定了其在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海岸线、促进全球碳循环、维护海洋权益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过去30年,受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大陆沿岸和海南岛周围的岸礁覆盖率从平均60%下降到约20%。对此,自然资源部逐步摸底数、绘底图,出法规、明责任,开展多种针对性保护措施,完善珊瑚礁生态保护与修复的体制机制。
破坏三五年,修复数十载。珊瑚礁保护是一场持久的角力,与渔村转型发展、旅游产业规范管理、公众海洋知识增强等紧密相连。采访的最后,三亚西岛保护站管护员与《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相约,十年之后,看看珊瑚之海的保护成效。
关键词:#珊瑚礁# #自然修复# #海洋生态系统#
本文字数:4800字
阅读时间:约18分钟
由近及远看这片珊瑚海的颜色,先是翠绿、墨绿,再是湛蓝、深蓝,最后与天色交融,清澈如孩童的眼眸。“你运气很好,昨天大风大雨,海面白茫茫一片什么都看不清。”海南三亚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西岛保护站管护员陈昌秀告诉《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风平潮阔的海面常有水母漂浮在珊瑚礁旁,是西岛独特的风景。
图片
三亚西岛清澈透亮的海水。
椰林婆娑,碧波荡漾。人类赖以生存的这颗蔚蓝星球,珊瑚礁以其千分之二的海洋面积,为近30%的海洋物种提供生存环境,被称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在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海岸线、促进全球碳循环、维护海洋权益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图片
海南三亚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海域。保护区管理处供图
“海底雨林”面临危机
近年呈现恢复趋势
“小树夹花处处黄,珊瑚礁石砌围墙。”20世纪60年代,郭沫若用画笔般的诗句描写西岛独特的珊瑚礁建筑,如今这里已成了岛上时常排队的打卡地。
图片
三亚西岛成为网红打卡地。
在海底是“热带雨林”,在近岸则是“护岸卫士”。珊瑚礁粗糙的礁体具有消散波浪能量、减少海岸侵蚀、形成天然防波堤的功能。20世纪80年代后,珊瑚礁的重要性及其面临的危机逐步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过去30年,全球范围的珊瑚礁共同面临着生存危机。我国大陆沿岸和海南岛周围的岸礁,甚至离岸岛礁周边的珊瑚覆盖率从平均60%下降到约20%。”自然资源部南海生态中心正高级工程师吕意华介绍。数据显示,海南三亚鹿回头珊瑚资源覆盖率从1990年的30%~40%下降到2002年的23%。
为应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给珊瑚礁造成的影响,我国逐步加强对珊瑚礁的保护,并在珊瑚礁保护修复方面进行了探索尝试,法规保护、划建保护区、人工修复并加强科研攻关。
2014年起,自然资源部南海局持续开展珊瑚礁生态专项调查和业务化监测工作,基本掌握了调查海域珊瑚种群分布和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建立了珊瑚礁重要生物图谱库,形成了一整套珊瑚礁生态监测调查技术方法,为我国珊瑚礁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了基础数据和关键技术支撑。
海水清透,鹿角珊瑚轻轻晃动,一只橙色的小丑鱼无意间闯入镜头……自2017年南海局首个珊瑚礁在线监视监测试点建成以来,南海数据中心的电子大屏幕上可直接调取的各监测站点的实时画面越来越多,实现了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可视、可测监测预警。
图片
南海局三沙站珊瑚礁生态系统监测画面。
2020年,自然资源部南海局完成了全国珊瑚礁生态现状调查,范围涵盖近岸造礁石珊瑚总面积的88.5%,基本掌握了我国珊瑚礁的“存量”和“质量”,以及当前面临的主要威胁。同时,依据生物多样性、丰度和珊瑚补充量等指标,系统评估了当前珊瑚礁各分布区的生态状况,绘制了全国珊瑚礁分布“一张图”,为后续开展珊瑚礁生境长期性、连续性监测提供了基线数据。
海南岛四周珊瑚礁岸线长度约200千米,在东部的文昌、琼海、万宁、陵水,南部的三亚,西部的东方、昌江、临高、儋州、澄迈沿岸均发现珊瑚礁及造礁石珊瑚分布,占海南岛及其离岛岸线的13%。其中,最南端分布的三亚珊瑚礁,是我国最接近大洋典型分布区的珊瑚礁。但是,三亚珊瑚礁仍面临活珊瑚覆盖处于历史相对低值、珊瑚群落结构简单化、珊瑚白化现象频发等生态问题。
漫步珊瑚海域沙滩,常有坚硬且形状不一的白色“石头”硌脚。这些是珊瑚死亡后留下的骨骼,而健康珊瑚在走向死亡的过程会逐渐变白,被称为白化。在难以察觉的海底世界,白化现象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使得修复迫在眉睫。
图片
沙滩上白化的珊瑚碎片。
海底色彩斑斓的珊瑚礁群也常有“不速之客”侵扰。全身密布尖锐毒刺的长棘海星是珊瑚虫的捕食者,在健康平衡的生态系统下,长棘海星通过吃掉“老弱病残”珊瑚虫来维持珊瑚种群的良性繁殖和珊瑚礁的稳定生长。“可是,处于暴发期的长棘海星数量庞大,会以极快速度啃食珊瑚虫,带来一场海底灭顶之灾。”吕意华说,2002年,三亚鹿回头海域长棘海星暴发,使珊瑚覆盖率急剧下降到15%。
破坏三五年,修复数十载。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肖家光介绍,以西沙群岛为例,通过2005~2019年的全周期监测,当地长棘海星暴发的周期约为15年,包括5年的长棘海星破坏期与十年的珊瑚恢复期。经历了十年的漫长恢复期后,珊瑚覆盖率虽然有所起色,但仍低于原来的水平。
广东徐闻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我国大陆沿岸唯一发育和保存的现代珊瑚岸礁。《2014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这里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呈亚健康状态,活珊瑚覆盖率下降,石珊瑚2年死亡率上升至9.1%。海岸被侵蚀,徐闻县角尾乡放坡村村民们发现,海边的房子离海越来越近。
近年来,随着陆续开展的“蓝色港湾”整治、退围还海还滩行动、海岛保护行动等以及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项目的开展,珊瑚礁生境退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海南三亚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陈吉良介绍,2022年监测数据显示,保护区活珊瑚覆盖率平均为27.9%,珊瑚群落有恢复趋势,珊瑚礁生态系统整体处于稳定状。
最好的保护是不打扰
修复还得“帮帮忙”
几十年间,受自然环境退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全球范围内的珊瑚礁共同面临着衰退的趋势。我国主要采取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式推进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以自然恢复为主,最好的保护就是不打扰不介入,顺应自然发展。”吕意华说。
但是,自然修复的珊瑚礁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光和稳定到近乎苛刻的生境,因此,还需要通过人工种植和修复的方式“帮帮忙”。
“走,去看我们培育的珊瑚幼苗。”西岛保护站站长陈世总带着记者前往岛上的珊瑚礁修复培育实验室。在大小不一的培育池中,珊瑚苗种被分成食指粗细的一小截,种植在礁盘或人工礁体上。
图片
人工栽培的珊瑚。
今天插下“一棵树”,未来长成一片珊瑚海。依托珊瑚培育实验中心,保护区先后在西岛、亚龙湾、大小东海、鹿回头片区海域投放生态礁基和移植珊瑚种苗,使退化珊瑚礁得到较好修复,近5年来累计修复珊瑚约8公顷。其中,三亚蜈支洲岛海域已种植珊瑚超3万株,修复海域面积约5公顷。“但是,目前仍存在‘卡脖子’的修复技术难关需要突破,我们目前正在和多家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技术攻关。”陈吉良说。
“珊瑚受损就和人类骨折一样,伤筋动骨一百天,需要时间治愈,也需要科技赋能。”作为部技术支撑单位,国家海洋中心海洋生态研究室刘倡介绍,“我们通过珊瑚礁生态数据整合处理,研发了珊瑚白化、长棘海星暴发预警模型,为开展珊瑚礁生态系统状况评估、生态灾害预警和保护计划制定等提供科学依据。”
近年来,海南省持续在三亚、昌江及南海部分海域实施珊瑚礁生态修复。2022年12月,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印发《海南省珊瑚礁生态保护修复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作为我国首个针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地方性生态保护修复行动方案,旨在构建“一心+一环+三江+多廊”陆海统筹生态修复总体格局,提升珊瑚礁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2023年,三亚、三沙等珊瑚礁重点保护区域开展珊瑚礁生态系统敌害生物专项防治工作,共清理长棘海星56.5万只、核果螺约1000个。截至2023年底,海南省通过开展中央资金海洋生态修复项目和保护区修复工作,在琼海、东方、三亚等地新增修复珊瑚礁28.5公顷。
陈吉良介绍,2018年—2022年,保护区在东西瑁洲片区、亚龙湾片区、鹿回头半岛—榆林角沿岸片区累计投放1005个生态礁体,投放蜘蛛网结构苗床50个,移植珊瑚苗种2.15万株,修复面积4.65公顷。随着修复区域珊瑚礁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数量有所增加,生态系统生态状况得到初步改善。珊瑚礁培育实验中心和海上珊瑚种苗培育场等的建设,推进了珊瑚礁保护修复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图片
珊瑚培育实验室。
保护不是喊口号
要动真格划出“硬杠杠”
作为全球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珊瑚礁的生存状况对海洋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影响颇深。珊瑚礁曾为沿海百姓提供生计,却也因人为活动遭到破坏。
雷州半岛向太平洋延伸的徐闻县角尾海域,有一片面积超143平方公里的珊瑚礁群,是我国大陆架浅海连片面积最大、种类齐全、保存最完好的珊瑚资源。早些年,有游客私自雇佣渔民小船出海看珊瑚,但因缺乏专业观赏技巧,横冲直撞的小船常引发“交通事故”,撞毁珊瑚。
图片
徐闻近海区五光十色的珊瑚丛。陈北跑 摄
2007年广东徐闻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成立之初,村民并不理解为何要保护珊瑚礁,认为漂亮的珊瑚不用来盖房子做装饰才是真正的浪费。保护区沿岸有3个乡镇数十个自然村,管理局工作人员登船入户宣讲,动员渔民参与珊瑚礁保护。
海南岛的近岸珊瑚礁大多紧靠海岸发育。在低潮期间,许多地区的潮间带有大量珊瑚露出水面,文昌县志记载:“东郊椰林湾退潮时,湾域内可露出近万米长的水底珊瑚礁栏。”这里拥有全国连片面积最大的近岸潮间带珊瑚礁。
具有丰富生物多样性的潮间带珊瑚礁,不仅是靠海吃海人们的生计来源之一,也是海洋生物爱好者的观察宝地,更是游客们赶海游憩的亲海空间。不需要潜水甚至不用学游泳,无门槛也无门票的潮间带慷慨地向任何进入者敞开怀抱。
危机也由此而来。频繁发生在潮间带的人类活动,会导致珊瑚骨骼断裂死亡、珊瑚礁坪侵蚀等。“很多时候,赶海者是无意踩踏,也有捡拾近海漂浮物的船只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毁坏珊瑚。”自然资源部三沙海洋中心工程师王浩展说。
为了给珊瑚礁生长创造良好且稳定的环境,2023年,经过科学研判,徐闻县成立联合巡护小组,对非法铺设在近海的鱼排、蚝排等水产养殖设备开展清拆。广东徐闻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吕荣告诉记者:“一开始,有的渔民觉得保护只是喊喊口号,一阵风似的吹吹就过去了。随着宣传的开展和保护行动的推进,大家很快意识到保护珊瑚礁的重要性。”
图片
5月22日,广东徐闻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角尾中心小学举办科普活动。徐闻保护区供图
海南三亚珊瑚礁自然保护区与多部门联合形成旅游警察(支队),以固定执法或临时执法的方式在保护区内开展监督和管理。数字化管理也让生态保护更精准智能。在三亚游艇旅游综合服务平台指挥中心,如果有游艇越界触及保护区电子围栏,平台系统会立即警告提示其离开。
今年6月,自然资源部提出,加强珊瑚礁保护修复,从建立健全调查评估和预警监测体系、加强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科学实施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探索推进珊瑚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升科技支撑能力等方面划出“硬杠杠”,为珊瑚礁生态保护与修复“加码”。
面对“流量密码”
要算生态总账
珊瑚礁作为敏感脆弱的海洋生态系统,是海洋生态状况的“晴雨表”,也是旅游产业的“流量密码”。如何在发展海洋经济、繁荣旅游观光业和近海珊瑚礁保护之间寻找平衡点,是摆在珊瑚礁保护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近年来,海底世界艳丽的“瑚”光“珊”色在社交平台上频频引发惊叹,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潜水观光。
“海底水况千变万化,游客的脚蹼和潜水设备接触珊瑚是不可避免的事情。研究发现,过多触碰会造成珊瑚骨骼断裂和组织磨损。此外,脚蹼也会扰动海底沉积物,造成礁区水体浊度升高,影响珊瑚群体的正常生长,抑制珊瑚繁殖。”自然资源部南海生态中心工程师麦祺告诉记者。
图片
潜水者游过海底珊瑚(礁)。三亚西岛海洋文化旅游区供图
对此,她建议开展珊瑚礁区对浮潜等海洋运动的承载能力调查,并通过提升游客素质、增强科普宣传等方式规范潜水行为。西岛将西部海域专设为浮潜区,潜至水下10米,游客就能看到珊瑚等海洋生物。“如果没有下潜前对珊瑚保护的宣讲,大家很难忍住不去触摸甚至摘取。”陈昌秀说。
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近年来,诸多“网红海滩”都设有宣传牌和科普点,增强市民游客保护珊瑚礁的意识。
海洋出版社团委书记朱建伟介绍,这几年,越来越多有关珊瑚(礁)的书籍图册“叫好又叫座”,既有轻松畅读的科普读物,也有干货满满的外文译本。“一方面是公众海洋知识素养的提升,阅读人群的年龄、职业范围都明显拓展;另一方面,是细分珊瑚礁知识垂直领域,不同需求的阅读体验得以满足。”朱建伟说。
“我也是看了宣传册才知道,部分防晒霜里的成分会对珊瑚礁造成破坏。”从黑龙江来三亚潜水的刘女士告诉记者。“买新防晒的时候,我家小孩不理解,嫌麻烦。我跟他说,不要觉得保护珊瑚礁是专家的事情,它就在这片大海之中,与我们息息相关。”刘女士说。
如今,徐闻返港休渔期间的沿海渔民会组成巡护队巡查沙滩和近海海域,参与净滩活动;三亚西岛海边卖水果的村民,会轻声提醒挖沙的游客“不要捡拾珊瑚石”;南海局工程师一遍遍携带设备下潜,将一片片珊瑚幼苗“植”入海中……“珊瑚礁保护做得好不好,需要时间见证。过十年,你再来看这片珊瑚之海。”离岛时,陈昌秀与记者定下十年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