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评论 | 推进刑事追责介入,在强力威慑中加快“开盒挂人”治理

□蒋璟璟
“人肉搜索”泄露隐私,危害不小,但现在还有一种相较于“人肉搜索”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网络暴力行为,那就是网络“开盒挂人”。新式网暴“开盒挂人”中,受害者被不法分子恶意公开隐私,甚至进行攻击、威胁。杭州警方最近破获的一起“网络开盒”案件中,有一百多名受害者是网络主播。一名“开盒者”在清明节时,去“被开盒者”家附近,焚烧对方的照片,并做成视频在网上发布。“开盒者”们所谓的“作战方案”上面赫然称要开盒取乐。(央视)
网络暴力有各种衍生形态,“开盒挂人”无疑是最为恶劣的之一。自“开盒挂人”频频滋事以来,其迅速进入大众视野,并引发广泛担忧。而与此同时,相应的监管应对和整治清理,也持续向纵深推进。从最近公开报道的典型案例看,对于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开盒”,强化刑侦介入和刑事追责,已成为确定性事实。公共治理层面传递出的这一强力信号,极具威慑意义。
梳理近年来的此类案例,我们会发现,“开盒挂人”有着一条清晰的演进脉络。最初,其更多是个人的、零星的,具有偶发性,影响力也有限。这一阶段,典型的场景是,某某账号匿名发布特定网友的个人信息,其初始信源往往是身边人、知情人,而其原始动机则是“炫耀”或“报私仇”等具体事由。但是,在后续的发酵中,“开盒挂人”的恶性恶行明显升级——为“开盒”而“开盒”,“开盒”愈加成为了一种无差别地施害,乃至是“以他人痛苦为乐”的病态消遣。
“开盒挂人”起势的最大动能,无疑是小众群体、边缘人群扭曲的心理与暗黑的精神状态。而当某些团伙提供了从“任务清单设计”到“专业开盒服务”的一条龙“解决方案”,开盒的“技术性门槛”彻底消失,其彻底沦为了一门煽动人性阴暗面来变现、“拿不良情绪赚钱”的灰黑产……“开盒挂人”的商业化、产品化,大大提高了其渗透率、触达率,这不论对于网友个体还是整个网络生态,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严打“挂盒”幕后操盘团伙,是以点带面治乱象的关键。
在相关案件中,“挂盒”幕后团伙以涉嫌寻衅滋事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说,打掉这些团伙,相当于端掉了“挂盒”的做案工具,这是一种技术端的封堵。但很显然,仅仅如此,大概率还是无法彻底杜绝“开盒挂人”的丑陋行径。“开盒”从本质上说,乃是极端负面情绪和小众网生文化结合而成的怪胎。就此而言,涵养包容、平和、理性的网络价值系统,才能从根本上祛除“开盒挂人”之类魔鬼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