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高温给心脏的4个暴击丨清凉一夏

郑州市气象台2024年6月13日08时15分继续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信号:预计13日白天,郑州市主城区、航空港区、上街区所辖乡镇及街道最高气温将升至40℃以上,请注意防范高温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
持续高温不仅会导致热射病等重症中暑,还会损害心脑血管健康。
01、气温越高,心脏负担越重
环境温度改变,人体可通过血管和神经调节,使体温达到稳定状态。
如温度较高时,血液流动会增加,出汗也会增多,以便散发热量。同时,由于核心体温升高,人体代谢更加活跃,耗氧量随之升高。
这些调节会使心脏承受更大压力,心率加快,人体水分流失增多,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可增加血栓形成和心肌缺血风险。
对于年龄较大或心血管健康状况不佳人群来说,这些改变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
《柳叶刀》杂志子刊一项研究提醒,大家在高温天要更关注心血管疾病给健康带来的影响。
图片
研究对282篇研究高温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文献进行分析发现:
气温每升高1℃,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率升高2.1%,心血管疾病相关发病率升高0.5%,其中多由于脑卒中或冠心病致死,65岁以上人群死亡率更高。
如果出现高温热浪(一般指高温天气连续3天以上),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率将升高11.7%,并且会随着热浪强度增加而上升。
02、高温给心脏的4个暴击
炎热的天气里,心脏一不留神就会遭到一系列“打击”。
易烦躁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气象情绪效应”,是指人的情绪状态会受到天气的影响。
每年6、7、8月,持续的高温让心情更容易烦躁,严重者甚至会“情绪中暑”而导致行为失控,容易与人发生摩擦或争执。
情绪激动会让心跳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脏负荷变大。加上高温让全身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更加重心脏负担。
睡眠差
发表在《神经科学前沿》期刊上的研究显示,夏季的睡眠相对较少
炎热的天气也会让人辗转难眠,提高血压和心率的平均水平,增大心血管系统的工作压力。
出汗多
夏天气温高、气压低,空气中含氧量下降,出汗较多,血液黏度升高,血液循环变慢,血流不畅、心血管易堵塞,可能出现心肌缺血,甚至引发心肌梗死、脑血栓等。
易心梗
低温的空调房到高温的室外,血管会突然舒张;从高温的室外突然进入低温的空调房,血管又会收缩。
反复折腾导致血压波动大,可能诱发心梗,特别是血管脆弱的老年人。
此外,冷热交替容易受凉感冒,如果并发严重感染,也可能危及心脏
需要注意的是,心梗常表现为胸骨正中间或中间偏左处疼痛,有压迫感,通常持续5~15分钟,可伴有出汗、恶心等症状。
部分老年人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胸闷胸痛症状不明显,但会感到全身乏力、耳鸣眼花、腹痛。
出现以上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排查是否为心梗。
03、如何保护心血管健康?
谨慎喝冷饮
高温天气会使得大量水分流失,促使血液浓缩,导致血容量不足,减少流向心脏和大脑的血液,易引发脑卒中。
如果喝冷饮会使得血管突然收缩,除了造成胃痛和腹泻外,也有可能诱发脑血管意外。
热天应选择温开水或淡盐水,不要喝刚从冰箱拿出来的冰镇饮料。
谨慎用空调
在高温的室外突然进入空调房中,使得血管立即收缩痉挛,血压波动幅度大,易引发脑卒中和急性心肌梗死。
因此热天应正确使用空调,不管外界气温有多高,空调温度都应该在26℃左右,室内和室外温差不能超过8℃。
从室外进入空调房时先把身上的汗水擦干,然后缓慢进入空调房中,避免空调直吹身体。
不要暴饮暴食
暴饮暴食同样也会增加心脏负担,使得大量血液流向胃肠道,心脏和大脑血流相对不足,从而引发缺血性疾病。
图片
因此,高温天气应注意饮食清淡,吃七八分饱就行,远离高胆固醇和高糖食物,多吃新鲜蔬果和五谷杂粮。
控制情绪
高温高湿的天气使得人们异常烦躁不安,促使儿茶酚胺分泌,导致血压波动幅度大。因此应调整好情绪,坦然面对一切,做事情时不能钻牛角尖
识别中暑症状
中暑初始阶段,患者会大量出汗,逐渐无汗,继而体温迅速升高。
一旦核心温度超过40℃,换着可出现嗜睡、惊厥、昏迷、面色潮红、皮肤干热、呼吸浅快、脉搏加快等症状,严重者可能休克。
若出现中暑症状:
首先让患者尽快脱离高温、高湿、低风速环境,可用20℃~30℃的温水擦拭全身,帮助散热;
患者意识清醒,可及时补充常温的糖盐水;
如果已晕倒,需要立刻送医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本文综合 生命时报 郑州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