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多地冲上40℃,避暑要来南方?今年北方为啥率先热成狗

图片
热热热!近日,我国北方多地最高气温冲上40℃,开启“热辣滚烫”模式。与此同时,南方相对比较凉爽。本轮北方高温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高温天气下要注意什么?
河南河北多地超40℃
据中国天气网消息,今天(6月13日)华北平原等地高温仍处于鼎盛状态,河北中南部、山东西北部、河南中北部可能出现成片40℃,局地有突破6月历史极值的可能。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和山东等地午后地表温度可能超60℃,局地甚至可超70℃。
此前中央气象台连续7天发布高温预警,今天6时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息。中国天气网数据显示,6月12日,河北、河南、陕西多地占据实时高温榜前排,气温清一色在40℃以上,并将以炎热著称的新疆吐鲁番也挤出前十名榜外,而南方地区目前只有海口冲上过40℃。
6月12日24小时最高气温实况排行。来源:中国天气网
据悉,本轮北方高温过程特点表现在:地温高、持续时间长。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和山东等地午后地表温度可能超60℃,局地甚至可超70℃。且高温不仅连续多日不断,一天中高温的持续时间也可能达8小时甚至10小时以上,可说是“陪着上下班”。
受高温影响,河南、山东等地出现干旱。国家防总于6月12日12时针对山东、河南两省启动抗旱四级应急响应,河南省气候中心6月12日8时发布干旱橙色预警。
北方高温为何猛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符娇兰表示,近期华北、黄淮等地受高压脊天气系统控制,天空云量较少,在晴空辐射和下沉增温的共同作用下,促进了高温发展。
晴空辐射,是指白天天气晴好,地面温度上升较迅速。至于下沉增温,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春解释,当气团下沉运动时,若在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由于外界气压比气团内部气压高,会压缩气块使气团体积缩小,同时气团内气体被压缩做功,内能增加,温度上升。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郑志海表示,此次北方高温过程的直接影响因素为全球变暖的大背景和大气环流的异常,今年夏季我国的高温天气出现相对较早,高温天气过程比较多。
过去两年,我国亦度过了高温炙烤的夏季。2023年夏季,全国平均高温日数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多,仅少于2022年同期,全国平均气温也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高。2022年夏季,全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为22.3℃。
国家气候中心数据显示,今春(3-5月)全国平均气温12.3℃,较常年同期偏高1.4℃,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国家气候中心预计,6月我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
图片
华北中原6月11日与12日高温范围对比。来源:中国天气网
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翟羽表示,从常年来看,6月至7月是华北、黄淮等地最容易出现高温的时间段,这次高温过程并不算罕见。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高温具有一定极端性,局地还存在破纪录的可能。
本轮高温天气是北方地区今年以来影响范围最广、强度最强的高温过程,何时才能有所缓解?气象部门预计,6月15日至16日,受弱冷空气影响,华北、黄淮高温过范围和强度将短暂减小、减弱,但江南、江汉等地的高温又会增多。
北方热脱皮,南方泡脱皮
与干旱炎热的北方相反,今年6月,南方地区频繁受到暴雨侵袭。据天气预报,今日起至18日,江南、华南、西南地区还将迎来两轮降雨过程,江西、浙江、福建、广西等近十省区将遭遇强降雨,中央气象台6月13日6时继续发布暴雨蓝色预警和强对流天气黄色预警。
为何此时北方比南方升温快,而南方如此多雨?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符娇兰表示,6月至7太阳直射点北移,北方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迅速增加,但与此同时水汽、云系、降水都比南方少得多,所以升温快于南方,此时也是华北、黄淮等地常年最容易出现高温的时间段。
而在我国南方,随着南海季风的爆发,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减弱、东退,南海区域开始盛行西南风,对流活跃,降水明显增强。季风气流携带充沛的西南暖湿水汽从热带印度洋和南海输送到东亚大陆,长江以南地区对流性强降水过程显著增多增强。
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数据显示,广东、广西、福建、海南、浙江、台湾部分地区自5月下旬以来的平均累计降水量均超过200毫米,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
图片
主要城市降雨日历。来源:中国天气网
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监测显示,2024年南海夏季风于5月第6候(具体为5月26日)爆发,较常年(5月第4候)偏晚2候,强度接近常年到偏弱。据预测,6月,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抬,降水偏多区会北移,江南大部、江淮西部、江汉南部、华南西部、西南地区东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
“有研究发现,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晚的年份,南亚和东亚夏季风将偏弱,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降水可能偏多。” 郑志海表示,“今年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需着重注意防范极端强降水天气的发生。”
高温天气要注意啥
高温天气,须谨防中暑。高温高湿天气尽量减少外出,出行要避开上午10点到下午3点的高温时段,室外温度超过35℃尽量避免在户外工作或剧烈运动。
勿在短时间内过多摄入冷食冷饮,人体会因局部温度快速下降而调节失衡,极易导致中暑发生。
室内外温差大易中暑,空调温度最好与室外的温差在5℃-10℃之间。
人在高温环境出汗多,每天最好确保1500~1700毫升的饮水量。
出品:南方都市报 N视频
整合:许乐
设计:蔡沐晗
资料来源:中国气象局官网、中国天气网、新华社、央视新闻、国是直通车、澎湃新闻、上游新闻、潮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