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封承载着希望的信,从“未检邮路”发出……

全文2363字, 阅读约需7分钟,帮您划重点如下

划重点

01云南省昆明市富民县人民检察院与富民县教育体育局、富民县邮政分公司合作开通“未检邮路”,为80余名乡村孩子提供法治教育。

02专用信封、专用信箱和寄递专线在学生和检察院之间搭起了一座桥,让孩子们有一个交流渠道。

03富民县人民检察院推出关注少数民族女童成长的“扶植·信心”项目,共有37名志愿者和56名少数民族女童参与,完成10批次信件往来,交流往返信件达420封。

04通过“未检邮路”,孩子们得到了关爱和帮助,解决了心理问题,提高了写作能力。

05富民县人民检察院秉持预防就是保护的理念,通过“未检邮路”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倾诉的窗口,实现了“预防就是保护”。

由腾讯混元大模型提供技术支持

云南省昆明市富民县某中学七年级学生小美
把自己的烦恼写进信中
这封信随着“未检邮路”
走出富民大山
送到了检察官手中
经过检察官及众多志愿者
持续回信开导
她又变回了那个自信开朗
斗志满满的小姑娘
图片
昆明市富民县人民检察院“未检邮路”
自2022年4月19日开通以来
已寄送信件580封
为80余名孩童解惑
这条看不见的“路”
让身陷迷茫中的孩童
感受到了爱与温暖
给孩子一个交流渠道
富民县位于昆明市西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在这个县份体现得较为明显。“城区学校有较好的进校普法条件,而偏远的乡村学校,因地理条件的限制,普法资源较少,恰恰是那里的学生最需要法治教育。”富民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马祥芬介绍,目前很多项检察工作都借助网络开展,但偏远乡村孩子,接触网络和手机的机会很少。“有一天,我看到一个报道,讲的是职务犯罪检举邮政专线,我觉得眼前一亮。”马祥芬认为可以借用这个方法,于是“未检邮路”有了雏形。马祥芬说:“我想给孩子们一个渠道,一个唾手可得的交流渠道。”
图片
2022年4月19日,富民县人民检察院与富民县教育体育局、富民县邮政分公司开展合作,在富民县款庄镇青平小学试点开通了云南省首条“未检邮路”。2022年6月17日,富民县31所中小学全部启用“未检邮路”邮箱。专用信封、专用信箱和寄递专线在学生和检察院之间搭起了一座桥。
“邮政网点分布广泛,无论学校多远,其触角都可以延伸到。”富民县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工作负责人麻慧博介绍,检察院给学校提供免费的专用信封,邮政工作人员每周定时从专用信箱里取件,将信件投递至未检团队,学生和检察院之间由此建立起联系。
主动关心孩子在想什么
在富民县人民检察院办理的一起司法救助案件中,一名未成年女童因家庭纠纷案件成为事实无人抚养未成年人。马祥芬对此案印象颇深,“所有人都在关注大人之间的纠纷怎么处理,法律上怎么定性,如何处以刑罚,小女孩站在人群外远远地看着,那时候大人考虑的事太多了,谁会关心一个孩子在想什么。”
图片
马祥芬认为,恰是在这种时候,应该有人去关心孩子在想什么。担心这名女童留下心理创伤,富民县人民检察院专门请了心理专家为她作心理疏导。
今年4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应勇在江苏调研时说:“预防就是保护,惩治也是挽救。对未成年人最大的保护,就是让他们遵纪守法、健康成长。”
“未检邮路”所秉持的,正是这种理念。
“今天学校开运动会,我跑了很多圈,很累。”这是一个小男孩在信里的絮叨。其实,绝大多数信件内容都是这样的,信件内容有长有短,长的有几页纸,短的只是一张纸条,但信里却承载着他们对检察官的信任。
图片
麻慧博的办案经验里,许多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开始只是心理偏差,“孩子得不到关心,小问题不去重视,问题就会逐渐放大。”富民县人民检察院把目光放到这些不被关注的点上,给孩子们设置了一个倾诉的窗口,并从中发现苗头,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真正实现“预防就是保护”。
一封信写出新花样
楼道里的灯又亮起来了,占用操场位置的车也挪走了。“未检邮路”开通以后,检察官们处理了许多诸如此类的小事。大人们眼里的“鸡毛蒜皮”,在孩子们眼中却无比重要,值得郑重其事地写下来。富民县罗免民族中学副校长完宏伟很认同“未检邮路”,他表示,学校和老师在教育管理学生中有局限性,“学生遇到事情,不愿意跟同龄人讲,认为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不愿意和家长说,觉得家长不重视;也不敢和老师讲,怕告诉老师以后,会告诉其他老师或者同学。”“未检邮路”弥补了这一缺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吐露心声的渠道,信的那头是一个陌生的但是可以信任的人,可以倾诉,也可以得到帮助。这条“路”的运转,也给富民检察的工作带来了新的灵感,这封“信”又被他们写出了新花样。
图片
2023年4月14日,富民县人民检察院在富民县罗免民族中学正式启动关注少数民族女童成长的“扶植·信心”项目。该项目以未成年人检察工作为依托,以“未检邮路”为平台,向社会招募女性志愿者与少数民族女童结为笔友,建立信件联系,提供教育、心理及情感等多方面的支持,引导和帮助少数民族女童成长、成才。截至2024年4月29日,共有37名志愿者和56名少数民族女童结对参与“扶植·信心”项目,学生和志愿者共完成10批次信件往来,交流往返信件达420封。
图片
14岁的小娟和昆明的一名数学老师通了几次信,“有些事感觉父母不太关心,我就写进信里,写完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她收到回信,信那头鼓励她好好学习,以后考出去,小娟很受鼓舞。15岁的小宁在信里收到了一个精美的书签,她因此总是想着找书看,把书签用上。小林的笔友是一名大学生,14岁的她从信里看到了大学生活的样子,自己的将来有了目标。“我的每一件事信里都有回复”是她们最开心的事,一来一往的字斟句酌之间,孩子们甚至觉得写作能力都提高了。
快办案 慢办事
借助“未检邮路”,富民大山里的孩子和北京、上海、河北等地的志愿者通上了信,从公务员、教师、医生的笔下看见了世界之广大,了解了生命之多彩。几百封信件,没有案件线索,都是小孩的碎碎念,但马祥芬坚信,一定有什么东西不一样了。“富民是个农业县,对很多乡村的孩子来说,学习是唯一的出路。‘未检邮路’的成效不一定要现在就显现,要从长远来看,只要有一个孩子受到影响,走出大山,我们就成功了。”马祥芬认为,在未成年人保护这项工作上,要“快办案,慢办事”,“其他检察工作是用数据说话,但这项工作不能急于求成,要放在更长的时间维度来评价。”
图片
“未检邮路”是一项根植于传统的创新工作,书信赋予文字以温度、厚度,给足了孩子们沟通上的安全感。富民县人民检察院举全院之力推动这项工作,吸纳社工机构、志愿者参与进来,少数民族女童保护、预防校园欺凌、安全教育和自护教育、心理疏导,工作越来越细致了。
图片
每学期开学,罗免民族中学都会召开学生会、班会,播放视频专门介绍“未检邮路”,让每个学生都知道“有事可以写信说”。德育老师还专门在编写试卷的时候,把“未检邮路”的内容加了进去。
11岁的小美因为不能适应任课教师的变动、家庭的困境、父母的不理解,产生了极端情绪,在志愿者的开导下,她在回信中说:“我不甘心就这样,我要去拼一拼。”
图片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过程
不能让他们活在
大人的规范和标准里
架一座桥
他们会跟着好奇心走过来”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
马祥芬对孩子的成长很敏锐
“有个小学生申请司法救助的案子
她母亲不识字
想让我们帮忙代写救助申请
但小姑娘坚持要自己写
孩子就像一棵小树
在她成长的时候给她浇水
她就长起来了”
(富民县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