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主要的五类蚊虫竟然喜欢藏在这里!“止叮卫士”们正在集中控制中

目前上海主要的蚊种有五类,市区常见蚊虫主要是白天吸血的白纹伊蚊和夜晚吸血的淡色库蚊,前者主要孳生在各种小容器积水中,后者则孳生在下水道等污水中。其中,白纹伊蚊可传播登革热,导致高热、头痛、关节痛、皮疹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出血或休克。5月~10月也是登革热的传播流行季,在此期间市民如有身体不适,应及时就医,并告知旅游史和蚊虫叮咬史。
“今天虽然放晴,但气压很低、闷热潮湿,现在正是蚊虫欢喜跑出来的时候,会后我们按原计划从仙霞小区开始作业。”上午8点,仙霞新村街道爱国卫生服务社社长何晓岚正在部署新一天的病媒生物防制工作。
在蚊虫密度高峰季节,每天上午8点-10点和下午3点-6点是白纹伊蚊的活动高峰时间,仙霞爱卫社的17位病媒生物防制员身穿红蓝相间的制服全数出勤,在完善药械检查、做好个人防护后,依次从工具间取出设备,背起各种喷雾器,开始了他们的晨间防蚊灭蚊集中消杀作业,快速灭蚊以降低蚊虫密度。
“仙霞爱卫社”服务的仙霞新村街道下辖65个自然小区,其中以老旧小区居多,环境复杂,病媒生物防制工作难度较大。在仙霞小区花园内,一组病媒生物防制员正手持常量喷雾器进行绿篱喷洒。另一边,病媒生物防制员侯一鸣沿着地下车库的坡度缓缓上行,他刚完成对墙面的滞留喷洒,放下设备,摘除防护装备后,脸上、手心已布满汗珠。蚊虫喜好栖息潮湿、避风环境,滞留喷洒通过在墙面、门框、窗框等表面均匀喷洒杀虫剂,形成一层持久的药膜,可以持效控制蚊虫密度,对蚊虫停靠环境(墙面)布陷阱,有效杀灭蚊虫。
长宁区爱卫办副主任吴斐隽介绍,
今年5月起,长宁启动实施夏秋季蚊虫集中控制专项工作,按照蚊虫生长习性和疾控部门监测情况,5月至10月期间,每间隔20天开展一轮全区范围的蚊虫集中控制,且每轮持续时间不少于5天。
“柳条鱼都来‘吃大餐’了!”在仙霞新村街道水霞小区门口,有一处长约20米的沿廊景观水体,病媒生物防制员俞强提着装有柳条鱼的水桶走近:“灭蚊就要抓源头!控制了水,就控制了蚊子!这里就是蚊虫孳生的‘重灾区’,柳条鱼必须按量投放。”上午10点半,在成蚊出没的黄金时间完成晨间集中消杀作业后,病媒生物防制员分别前往各自的管辖区域,清除积水、清理垃圾杂草等,控制蚊虫孳生地。
蚊虫的生长发育离不开水,各种类型的积水都有可能成为蚊虫的卵、幼虫、蛹的孳生场所。尤其白纹伊蚊是目前防制最困难的一个蚊种,其卵粒非常有繁殖力,在离开水很长时间甚至长达半年都能进行孵化。而柳条鱼这类“食蚊能手”,每条鱼一昼夜可吞食蚊子幼体40~100只,通过在河沟、池塘等各种水体中放养柳条鱼,可以有效防止蚊幼孳生,既不污染环境,又能把蚊子幼虫消灭在水体中。
图片
对于一些难以清除的蚊虫孳生地,病媒生物防制员将投放卫生杀虫剂,来达到消灭或控制蚊虫孳生的效果。例如,对雨水井、集水井投放“安备”药物,确保蚊虫不在水体里孳生。对于蚊虫密度较高的场所,一般仍采用药物喷洒的方式,控制蚊虫密度。
防蚊灭蚊关键是减少蚊虫孳生场所,清除积水,从源头上减少蚊虫数量。日常生活中,应做好家庭环境卫生管理,落实生活垃圾分类,清洁室内外环境,清理各类积水,清除废弃杂物、卫生死角。
正确清除积水的有效方法是“五字经”:翻,即将缸、罐、盆、坛、瓶等小容器积水倒掉,放置时底部朝上,保持干燥;填,即用泥土、黄沙填平各种坑、洼、沟等容易积水的坑洞;清,即清除环境中各种小容器(如树叶、饮料瓶盖)、垃圾袋等;疏,即疏通明沟、下水道、沟渠、河流等;药,即对无法清除的积水(如雨水井、集水井),求助专业人员,通过投放长效灭蚊幼剂控制。
对于已有蚊虫幼虫的积水,切勿倒入下水道,可倒在泥地或水泥地上;对于发现成蚊密度高的区域,应组织有害生物防制公司开展专业喷洒杀灭成蚊。
目前,长宁区各街道(镇)均已组织专业防制人员强化社区公共环境蚊虫孳生地巡查处置,维护捕蝇笼、毒鼠饵站等防制设施,对成蚊蝇密度较高的区域开展集中消杀控制,并通过上海市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管理系统市民端收集热心居民对公共环境病媒生物密度的投诉建议,及时核实情况、落实并反馈处置,切实提升市民获得感。
家中如何防蚊?可以安装纱门、纱窗防止蚊子飞入室内,还可在纱门、纱窗上涂抹长效杀虫剂,达到防蚊的作用。
在室内,可采用蚊香、驱蚊剂、电蚊拍、喷雾剂、蚊帐等方法。使用蚊香片或液体蚊香,15平方米用一盘或一片,放在上风向,使用时间为傍晚6点到清晨7点。
蚊虫少的时候,可以用电蚊拍拍打,密度高的时候建议使用气雾剂,但应事先关闭门窗,站在房间中央,喷洒一圈,喷后30-60分钟开窗通风。需要注意的是,杀虫剂不能直接对着人体、食物和养殖水生动物处喷洒,避免杀虫剂接触皮肤、眼睛和水生动物,防止中毒。
电蚊香也应放在远离儿童的地方,避免用手触摸加热器导致烫伤。
今年,借助上海市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管理系统,长宁区架构“区-街道(镇)-街道(镇)爱国卫生服务社-市民志愿者”的四级组织体系。
作为首批试运行街道之一,仙霞新村街道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病媒生物防制效果。
仙霞新村街道管理办主任朱晋杰介绍,目前社区志愿者人数已突破300人,覆盖所有居民区。随着“专业防制”与“群防群治”相结合的工作模式持续推进,街道已实现爱国卫生全链条处置流程,即病媒生物防制专业化、社区参与常态化、闭环处置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