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活态传承+文旅融合让非遗生机勃勃

图片
延边州是吉林省知名旅游目的地,拥有30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过活态传承,与文旅深度融合,非遗项目正在焕发新风采。
点击此链接下载原视频
随着延边旅游火出圈,拍一组精美的朝鲜族传统服饰“大片”逐渐成为一种潮流,也成为来延游客的打卡标配。走在延吉街头,身穿朝鲜族服装的游客屡见不鲜,置身延吉中国朝鲜族民俗园,更是仿佛让人感到穿越到了另一种空间,身着朝鲜族服饰的姑娘、小伙儿比比皆是。牡丹江游客王璐瑶说:“就在网上看他们发一些自己化了妆,然后穿这个服装拍摄的照片,然后就觉得很有意思、很感兴趣,就想着过来一起就是看一看,化个妆,感受一下朝鲜族的文化。就感觉好漂亮,就感觉很不错,拍的照片也很好看,希望更多的人来欣赏这边的文化。”
朝鲜族服饰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时代的发展,朝鲜族传统服饰不再是简单的麻衣白布。人造化纤等布料的引入,使得朝鲜族传统服饰更有质感、立体感,色彩也更加多元化,各种佩饰更凸显朝鲜族传统服饰的绚丽多彩。如今,伴随朝鲜族服饰体验项目,衍生出了摄影、化妆、直播带货等相关行业,“朝鲜族公主”体验式消费已经成为延边旅游发展的新亮点。
来延边旅游,米酒不能不品尝,在爱玲米酒米露的销售摊位上摆放着原味、桑葚、野生蓝莓等口味的瓶装米酒,大枣、绿豆、原味等口味的瓶装米露,不断有游客来此品尝购买。院子里摆放的大麦芽和酒曲,更是成了人们打卡拍照的景点。据延吉爱玲米酒米露工作人员金明善介绍:“我们家的米酒和米露都是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我们家的米酒是用酒曲和大麦芽做的,米露也是用大麦芽做的,都是纯手工的,没有任何添加剂的。”
朝鲜族民俗陶艺,在它朴实无华的外表之下,蕴含着深厚久远的文化记忆和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初期,陶艺制作在被广泛用于制作生活用品。后来,因诸多因素影响,这项技艺逐渐没落,仅在东北的一些朝鲜族村落流传。如今,朝鲜族民俗陶艺这一技艺经过金英玉一家三代的传承,已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作品也经历了从实用器具,单纯艺术品,再到具有个性工艺品的转变。为将朝鲜族民俗陶艺技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2019年,金英玉在延吉中国朝鲜族民俗园内开设了陶艺工坊,方便市民和游客学习和体验朝鲜族民俗陶艺。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俗陶艺馆负责人金英玉介绍:“都是画的是民俗的,代表性的一些杯子,外地的客人多一些,让外边的客人看看我们朝鲜族的非遗的一些陶瓷作品,然后朝鲜族以前是怎么生活的,现在是他们过来看的话,特别喜欢我做的那些杯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个不是复制做出来的,都是纯手工做的,有的客人就是过来体验。”
无论是穿在身上的朝鲜族服饰,喝在嘴里的米酒米露,还是运用传统技艺制作的手工陶杯,非遗与旅游的融合不断深入,不仅让非遗记忆更好的融入现代生活,也拓宽了非遗保护传承的路径,通过活态传承,令非遗生机勃勃。据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副局长张玉珍介绍:“延边州有力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不断健全非遗工作机制,让非遗保护‘动起来’;有效推进非遗阵地建设,让非遗传承‘活起来’;不断丰富非遗活的动内容,让非遗品牌‘热起来’;最后一条,有效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让非遗精髓‘传承下去’。”
延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1项,国家级名录项目19项,省级名录项目90项,州级名录项目141项。全州各县市不断加强人才保护和培养,现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7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75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183人,全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记者:徐蕾 金正勇
一审:洪涛
二审:郎秋萍
三审:孙明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