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特产”成长记 | 盈江油黄笋:雨后才相见,多“笋”呐!

  编者按:一个柚子、一颗蓝莓、一只胡蜂……一份份土特产,既承载着无法割舍的乡愁,也映照着广阔的消费市场。土特产一头连着农业产业发展,一头连着群众的腰包。近年来,云南省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培育了一大批“土特产”。“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学习强国”德宏学习平台联合推出“‘土特产’成长记”(德宏篇)系列报道,带您走进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看这里如何扎根“土”资源、突出“特”优势、延伸“产”链条。
图片
  轰隆隆……初夏雷雨阵阵,林间万物生发。雨后的竹林,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黄笋纷纷破土苏醒,在雨露的滋润下奋力生长,沐浴在新生的阳光中,成为雨季的一道独特风景。
图片
图片
  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油黄笋是久负盛名、深受人们喜爱的美味。每年雨季,村民们都会进山打笋,将鲜笋制成油黄笋存于罐中,以解决产笋旺季浪费食材、非时令无笋可食的问题。做好的油黄笋味道鲜香、余味绵长,不仅可以自成一菜,还可成为米饭、米线、面条等的“黄金搭档”。
图片
  如今,雨季制作油黄笋作为一种传统被勤劳的农户们一直延续着,油黄笋也逐步成长为富裕一方百姓的新兴产业。
图片
  雨后初晴,还没走进盈江县旧城镇贺勐村温泉油黄笋加工厂,远远地就闻到阵阵笋香扑鼻而来。只见一根根刚从林间打来的黄笋,经过剥壳、削皮、洗净,然后泡煮、切片、滤干、油焙……当黄笋由嫩黄逐渐转为金黄,油香便包裹着笋香从锅中喷薄而出,一道爽口开胃的特色美食——油黄笋就制作完成了。
图片
  2021年来,盈江县旧城镇立足黄笋资源优势,决定将油黄笋打造为旧城镇贺勐村“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推进油黄笋产业提质增效。在贺勐村“两委”的动员下,贺勐村青年党员、致富带头人哏保细盘活村集体闲置场地资源,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建成了贺勐村温泉油黄笋加工厂。
  “以前,我们打来的黄笋要拉到街上等人来收,销量一直不稳定,现在通过合作社统一收购,由村里的‘草帽书记’直播带货,销量不用愁了!”一早就去竹林间打笋的贺勐村村民曹小亮开心地说道。
图片
  从收购到加工、包装、销售,加工厂的出现让旧城镇的黄笋产业逐渐走向规模化、专业化、链条化,“党员+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也进一步把发展成果同村民共享。
  “村里的油黄笋加工厂成立以后,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再也不用跑去外面打工了。”负责加工油黄笋的工人管晓兰说道。
图片
  据不完全统计,旧城镇2023年共收购加工黄笋50余吨,实现产值约80万元。值得一提的是,贺勐村温泉油黄笋加工厂带动本村30余户60余名群众户均增收5000元,真正实现了做强产业带动工厂增效、村集体创收、群众增收的目的。
图片
  “旧城镇的油黄笋深受消费者喜爱,2023年几乎是供不应求,是一个促农增收的好产业。2024年,我们改进了工厂的设施设备,预计工厂能加工油黄笋30余吨,实现营收60余万元。”旧城镇村民口中的“草帽书记”、贺勐村党总支副书记罗有代对油黄笋产业的未来信心满满。
  有了更多、更好的产品,罗有代还尝试着搭上电商“快车”拓宽油黄笋销路。无论在厂房、家里,还是在田间地头,他剪视频、开直播、话农事,让旧城镇的油黄笋火速“出圈”,不仅闻名州内外,而且走向了北京、上海、新疆等更远的地方,成为旧城镇一张亮丽的“土特产”名片。
图片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乡村振兴路上,如何把“土特产”培育得特而优、特而美、特而强,是旧城镇一直在思考谋划的工作。2024年以来,旧城镇开办了以销售农特产品为主的“旧城周末街”,成立了农特产品电商交易中心,持续拓宽“油黄笋”等乡村“土特产”销路,培育壮大更多的乡村“土特产”品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赋能增效。
  “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学习强国”德宏学习平台联合出品
  统筹:唐莉娜 和晓 杨清舜 郭晶
  策划:朱边勇
  文案:刘亚旭 杨曦萌 赵玮宇 董绿叶 何真玉 周小远 罗祥明
  海报设计:周勇
  视频:赖文杰 石联播 杨景然
  部分素材来源:盈江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