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界“常胜将军”王永志一生干了三件事

在中国航天界,被誉为“常胜将军”的王永志于2024年6月11日因病逝世,享年92岁。王永志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也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从事国防和航天事业50多年,其参与的所有导弹、火箭、飞船、空间站等项目,均留下了成功纪录。
为了表彰其贡献,2010年5月4日国际永久编号第46669号小行星被命名为“王永志星”。
按王永志长的说法,他一生干了三件事——研制导弹、送卫星上天、送中国人进入太空。而这三件事他一干也就是一辈子。
1957年火箭
王永志出生于1932年11月,在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的一个村子里,他度过了艰难的童年时光。1949年,初中毕业后,王永志以全校第一的成绩保送至位于沈阳的东北实验学校。
在当时,学校离机场不远,他经常能看到学校上空的飞机。这为报考航空院校埋下了种子。1952年,王永志以优异的成绩如愿被清华大学航空系飞机设计制造专业(后因院系调整并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录取。
三年后,王永志顺利通过留苏选拔考试,两年预备班学习后,赴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求学。1957年10月,苏联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同年,苏联答应为中国培养原子弹、导弹专业的留学生,王永志成为唯一一个导弹专业的留学生。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王永志称,“1957年是‘火箭年’,这一年我成为‘火箭人’,这一年是我人生重大转折的一年。”
有报道指出,当时的导弹专业算是空前绝后、非常敏感的学科,上课不允许记笔记,脑袋记住多少算多少。由于保密要求十分严格,王永志竭尽全力强化记忆力,力争带回一点知识。
经过6年的留学生涯,以优异成绩毕业的王永志,放弃了在苏联继续深造的机会,于1961年回国。回国后的王志华是29岁。随后,他进入中国火箭研究院,参与研究导弹和火箭的设计工作。
1992年成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1964年6月底,王永志第一次走进大漠戈壁,戈壁滩热得发烫。此时的他正担任中近程火箭总体设计组组长,他要执行发射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任务。
因天气炎热,火箭推进剂在高温下膨胀,燃料储箱内不能灌进足量的燃料,致使导弹射程不够,无法打入落点。王永志现场提议,可以把燃料卸出来一部分,减少自身重量后就可以实现预计目标了。
卸出600公斤燃料,火箭就会命中目标。在场的专家听到建议,觉得王永志的想法不太成熟,拒绝了他。不过,王永志坚持自己的观点,并找到了在场统筹的钱学森,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进行了公式演算。没想到,钱学森同意了。
卸出燃料后,射程提高了,火箭连打3发均中目标。钱学森对王永志表示了极大肯定。1978年,中国开展第二代战略火箭的研制工作时,钱学森认为王永志有足够的能力担任第二代战略火箭总设计师,于是建议让王永志挂帅。
王永志有了更多施展才华的平台。在偶像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的言传身教下,他快速成长为我国第一代导弹研制的重要技术骨干。
在包括王永志在内的几代航天人的持续努力和奋勇拼搏下,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航天有了长足发展。1992年11月,迈入花甲之年的王永志被任命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
2003年神舟五号返回向恩师钱学森汇报成果
在载人航天工程的研制过程中,只要涉及航天员安全的问题,王永志都严格对待。据央视新闻报道,在神舟四号发射前夕,王永志突感腹部剧痛,病倒在了发射场。
让人焦虑的是,当时还来了一场大雪,发射场温度骤降,已低于最低发射气温条件——零下20摄氏度。大家心急如焚,现场总指挥和其他几位副总师,多次打电话给王永志征求他的意见。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研究员王朋回忆,在治疗过程当中,王永志强忍病痛忙个不停,把病房当成办公室。
神舟四号发射成功后,不放心现场状况的王永志,在飞船即将返回时,强忍病痛来到北京指挥控制大厅。随着神舟四号的发射成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完成了最后一次“彩排”,为神舟五号载人飞行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神舟五号成功返回后,王永志打电话向恩师钱学森汇报:“您给我的任务完成了!”
2005年1月13日,王永志获“载人航天功勋科学家”称号。同年3月3日,中央军委向王永志颁发解放军一级英模奖章。2006年5月,74岁的王永志终于卸下重担,改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高级顾问。
两年前,王永志收获了一份特殊的生日祝福。2022年11月17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在圆满完成出舱任务后,从遥远的太空,为王永志送上祝福:我们神舟十四号乘组在中国空间站,祝王院士身体健康,生日快乐!此时的王永志年满90岁。
编辑 张牵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