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散文”探索中寻找思想与审美 | 阅读日

全文3753字, 阅读约需11分钟,帮您划重点如下

划重点

01济南作家李恒昌的第五部散文随笔集《谁在深究思想的美丽》近日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收录了作者近年创作的40多篇散文随笔。

02该书分为五个部分,旨在展现自然之美、历史之变、天地之思和人生之爱,多数作品旨在展现自然之美、历史之变、天地之思和人生之爱。

03其中,《大地上的血粮——莫言创作评传》等多部专著,对部分作家的最新作品进行评介。

04李恒昌表示,散文必须真实,但同时允许一定的虚构和想象,这种虚构和想象要符合逻辑的真实和推理的真实。

05下一步,李恒昌将继续主攻新散文创作,力争通过三五年时间,实现从传统散文向新散文的总体性转变。

由腾讯混元大模型提供技术支持

济南作家李恒昌的第五部散文随笔集《谁在深究思想的美丽》 近日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作者近年创作的40多篇散文随笔,融入了作者对“新散文”写作的探索。
新黄河记者专访李恒昌,请他讲述这本书创作背后的故事。
图片
为思想而写作,为审美而写作
记者:
您近年创作了不少文学评论,先后出版了《大地上的血粮——莫言创作评传》《大地上的长恋:张炜创作评传》《大地上的歌吟——赵德发创作评传》等多部专著,而且及时跟踪当代文学发展动态,对部分作家的最新作品进行评介,最近又出版了散文随笔集《谁在深究思想的美丽》,请介绍一下这本新书的有关情况。
李恒昌:
《谁在深究思想的美丽》是我的第五部散文随笔集,该书是“黄河文丛”第三辑中的其中一部,由上海文艺出版社于今年出版。
这本书共分五个部分:第一辑,大地诗思;第二辑,海岱情深;第三辑,千年之爱;第四辑,心灵咖啡;第五辑,精神领地。共收入我近年创作的40多篇散文随笔。其中多数文章曾在不同报刊发表,有些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这些文章,是我在创作“大地系列”和“大河系列”之余创作的,多数作品旨在展现自然之美、历史之变、天地之思和人生之爱。
记者:
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很特别的书名——谁在深究思想的美丽?当时出于怎样的考虑?
李恒昌:
对于文学作品,我比较看重思想性和审美性。我也比较赞赏一种叫“诗人思想家”的人。平时非常欣赏德国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一句名言:“思,亘古如斯又倏忽闪现,谁的惊愕能深究它的美丽?”加之本书收入了一篇题为《谁的惊愕能深究思想的美丽》的文章,于是便把书名取为《谁在深究思想的美丽》。应当说明的是,这里的“谁”并不是指我本人,而是指那些日常生活中立足大地之上又能经常仰望星空的“诗人思想家”。
无独有偶,这本书的书名确定之后,文章大家、《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梁衡先生到齐河县第一中学举行《阅读与写作》讲座。那次讲座,我去听了。梁衡先生公开阐明了一个观点,就是“为思想而写作,为审美而写作”。这与我的想法,可以说是不谋而合,这也更坚定了我用这个书名的信心。
图片
“真实”并不是刻板,并不是墨守成规
记者:
这本书的序言是著名作家、散文理论家王兆胜先生写的。我们知道,王兆胜先生是山东人,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曾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的副总编,在散文写作领域颇有建树,也是林语堂研究的专家。记得他曾提出文学的“天地人心”理论和散文的“形·神·心”理论。那么,您为什么请他作序呢?他对您的作品有着怎样的评价?
李恒昌:
之所以邀请王兆胜先生作序,主要敬佩他在散文领域的建树,同时,他当年的求学经历也深深地感动了我。正因为这些,当时我想,作为一个普通作者求他作序,应该不会拒绝。结果,王兆胜先生果然非常愉快地答应了我的请求。
从序言《追光的歌者》可以看出,他对我和我的写作,是以鼓励为主的,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鞭策。他首先认为,我是一个读书人,“一看就知道作者颇爱读书,而且是读了很多的书。将书与读书当成志业、共同的侣伴、生命的知音,于李恒昌来说亦不为过。因为这些知识的获得不只是需要用功、用力、用心,更需要相信,因为信则诚、信则灵。”
对于我的作品,王先生最看重的是“之于生活点滴之美的捕捉,以及像孩童一样追逐生命光彩的好奇心及其清纯。”“对于生活,能进也能出,还能让生活发生蒸馏和升华,看出其间弥漫的雾气缭绕,以及如梦一般的醒觉与点醒。”“书中有一种强烈的时代使命感,不论是对于社会世俗现象的批评,还是对于人类面临的污染的忧患,以及关于未来命运的一些思考,都有所体现。”“最让我感动的还是李恒昌那种带有诗意和感恩的哲理呈现,一种与人生进行化合之后得出了知性、智性、灵思、智慧。”这或许也就是我所理解的文学的“思想”与“审美”吧。
记者:
我看到书中有一篇文章,题目是《奔赴天国的道路上》。文章写道,您得了癌症,在人间的日子已经不久了,还写了您对生命的珍惜,对过往的回忆,对“敌人”的宽容,对爱情、亲情和友情的眷恋,以及对整个世界的善意。请问,这是真的吗?您为什么会写这样一篇文章?
李恒昌:
感谢您注意到这篇文章,也感谢您的关心。其实,这篇文章所写的内容,并不是真事儿,是我虚构的、想象的。最初,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叫《死亡断想》,曾经刊发在安徽省作协主办的《清明》杂志上。当时,写这篇文章,是受了美国盲人作家海伦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启发,就是假设自己突然有一天被诊断得了不治之症,而且到了晚期,自己究竟该怎么想、怎么做,又该做些什么。有人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其实,我认为还应该加上一句:其行也简。整篇文章,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记者:
怪不得啊。原来是虚构的。这就牵涉到一个散文创作的原则问题,就是散文必须真实的原则。对于这个问题,应该说之前是有定论的。近年来,部分散文家和散文理论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也有作家进行了一些探索。刚才提到的王兆胜先生就这个问题曾经提出,真实,是散文的第一属性。散文必须立足于真实,立足于现实,扎根于大地民间,反映最底层人的苦难与不幸,成为他们心灵的代言人。真、善、美永远是散文不败的花朵。同时,他也认为,如果机械地、肤浅地理解散文的“真实”,那就必然将散文的生命断送了。因为“真实”并不是刻板,并不是墨守成规。为此,他曾提出一个全新的概念——“虚空”。这里的“虚空”,不同于“虚构”,而是一种艺术,类似于白描画和木刻画中“实”的部分有时靠“虚”来显现;类似于中国画中的“留白”或“无”。“无”是“有”的一部分,可以“计白当黑”。对这个问题,您是怎么理解和把握的?
李恒昌:
散文必须真实,这是它的特性,也是本质性要求。这种真实性,包括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感情、真实的人物、真实的表现手法、真实的文字。但是,长久以来人们对真实性的认识,也存在一大误区。那就是要求散文一切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否则就不是散文。在这里,他们不讲究散文的艺术性,只讲究散文的真实性,要求散文要像照相机拍照一样反映生活。这些都是不正确的。
我个人认为,散文既然是一种艺术,就应该允许其有一定的虚构和想象,也就是王兆胜先生所说的“留白”或“无”。但是,这种虚构和想象,要符合逻辑的真实和推理的真实,不能经不起推敲,不符合逻辑。海伦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以及我这篇文章,虽然是虚构的,但是感情是真挚的,想象是合理的,不能说它不属于散文,更不能将其归之于胡编乱造行列。
其实,《谁在深究思想的美丽》一书中的许多篇章,都带有一定的“虚构”成分。特别是第三辑“千年之爱”中的篇章,包括《狮子座流星雨的美丽》《世界上最美丽的狮》《写在长城上的爱》等等,都属于根据历史传说和历史事实,进行了一定的虚构和想象,目的是表达和强化新的思想主题。不独如此,这本书中的多数作品,其实也是我散文创作的一种探索和尝试,是由传统散文向新散文的一种过渡,在某些方面也做出了一些突破。
“新散文”的探索和突破
记者:
刚才您提到的“新散文”概念,是相对于传统散文来说的。近年来当代文坛涌现了一些新散文作家和作品,都体现出新散文的特质。这些散文,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内涵和容量,也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散文文体的边界,推进了散文创作的变革和创新。对这个问题,您怎么看,又做了哪些方面的探索?
李恒昌:
对于新散文作品,我比较喜欢苇岸先生的《大地上的事情》,也比较推崇张炜先生的《人生麦茬地》《融入原野》《葡萄园札记》等。山东文艺出版社新创办的《万松浦》杂志,是新散文的积极推介者。我注意到该杂志自创刊以来,散文栏目发表的所有文章,几乎都属于“新散文系列”。应当看到,传统散文在文学发展中产生过巨大积极作用,也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传统散文有个逐步被格式化、模式化,甚至僵化的问题,需要进行一些探索、变革和创新。相对于传统散文,“新散文”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突破。一是在思想内涵方面,不再强调主题集中,而是更宽泛更丰富。这使散文的思想容量更大。二是结构形式方面,不讲究有头有尾的线性闭环结构形式,而是多采取放射式平面或立体结构形式。这使散文的辐射能力更强。三是文体方面,突破单一的文体形式,将诗歌、戏剧、杂文、史料、新闻等多种表现形式引入散文之中。这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格式化和模式化。在这些方面,我只是做了一些很初步的摸索和尝试。
譬如,本书中的第一辑“大地诗思”中的文章,包括《鲜花曾告诉我你怎样走过》《算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了吧》《大地瓜分时你去了哪里》等篇章,在思想内涵和结构形式方面作了一些改变。其他辑中的《我爱你究竟有多深》《心灵咖啡喝几杯》《有一种特别的称号》等篇章,则在文体上做了一些探索,主要是尝试将诗歌引入散文,以增强散文的思想性和审美性。譬如,在《我爱你究竟有多深》一文中,在写黑虎泉时,我这样写道:“黑虎泉是济南第二大名泉,像来自大山深处,泉眼为一峭壁中的洞穴,泉水通过洞中暗道由池壁三个虎头喷涌而出,像猛兽吐玉。洁白温柔的泉水与黑色凶猛的野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强烈而独特的暴力美学。偶露的峥嵘,竟吼得瀑飞涛起/跳珠溅玉,水雾漫天/我知道,你是一匹猛兽/但是,你也有一颗白玉般的上善之心。”
记者:
下一步有什么创作打算?
李恒昌:
就散文创作而言,下一步主攻新散文创作,力争通过三五年时间,实现从传统散文向新散文的总体性转变。今年《天津文学》第五期刊发的《黄河万里行思》,以及新创作的《殉礼记》都是尝试按照新散文创作原则进行创作的。从今年一月份开始,我潜心创作一部新散文《大地上的词话》,就是对《汉语词典》中的主要词语从新的视角进行新的解读,体现新的思考和新的审美,预计六月底完成初稿,期盼这部新作品能成为本人散文创作转型的一个标志。
【人物档案】
李恒昌,男,汉族,山东肥城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铁路济南局作家协会副主席、济南市首批签约作家、2021年度泉城实力作家。曾获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奖、中国铁路文学奖、刘勰散文奖、吴伯箫散文奖等。先后出版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17部。主要作品有“大河系列”《大河赤子》《大河安澜》《大河涅槃》等三部;“大地系列”《大地上的血粮:莫言创作评传》等五部;《大河赤子》入选中宣部2023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大河安澜》入选山东省“走在前,开新局”重大题材文学创作出版项目,《大河涅槃》入选山东省委宣传部“文艺精品工程”提升工程重点项目、山东省作家协会重点扶持项目。作品散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解放军文艺》《清明》《时代文学》《山东文学》《今古传奇》《评论》《百家评论》《东吴学术》《王蒙研究》《人民日报》《工人日报》《文艺报》《中国艺术报》《文学报》《中华读书报》等报刊。
记者:钱欢青 编辑:徐征 校对: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