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桐木岭矿冶遗址看古代桂阳人如何炼“锌”提“银”

图片
桂阳桐木岭矿冶遗址。
红网时刻新闻6月13日讯(桂阳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勇 周立志 曹钢)你见过明清时期的冶炼炉吗?你知道古代桂阳人是如何冶炼金属吗?6月12日,记者带您走进桂阳县国字号的文保单位--桐木岭矿冶遗址,为你揭开古代桂阳人炼“锌”提“银”的神秘面纱,解读桂阳矿冶历史渊源,感受矿冶文化魅力。
图片
炼锌罐。
桐木岭矿冶遗址曾被列为“201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位于桂阳县仁义镇平岗村和浩塘镇深塘村交界处,遗址面积约11万平方米。遗址中心部位有一个炼渣堆积形成的山体平台,台面略呈三角形,东西长度约100米,南北长度约50米,面积约5000平方米。
图片
整个区域呈“品”字形,分成3个不同的功能分区——一个焙烧区和两个冶炼区。
站在高处可以清晰地看到整个区域呈“品”字形,分成3个不同的功能分区——一个焙烧区和两个冶炼区。焙烧区内共有6条焙烧台依地形有序分布,每个焙烧台由4或8个圆形焙烧炉一线排开。
图片
在遗址中还发现块状波纹炉渣,并在对应位置发现有含铜、铅、银量较大的炼炉遗迹。
冶炼区中有1至3个冶炼作坊,每个冶炼作坊以槽形炉为主体,分布着搅拌坑、沉淀坑、提炼灶等遗迹。冶炼区出土有一系列较为完整的冶炼工具,并出土有青花瓷器、陶器等生活器皿。
图片
桂阳县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中心党支部书记彭红梅向记者介绍炼“锌”提“银”工艺流程。
在遗址中还发现块状波纹炉渣,并在对应位置发现有含铜、铅、银量较大的炼炉遗迹。“桐木岭矿冶遗址出土了国内迄今发现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炼锌槽形炉及相关遗迹遗物,在这里可全面复原当时炼锌工艺流程。”桂阳县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中心党支部书记彭红梅介绍道。通过考古发现的硫化锌矿焙烧炉及焙烧工艺是中国古代炼锌史上的一大技术进步。多金属一体冶炼是中国矿冶考古的首次发现,炼“锌”提“银”,也说明对古人对矿石的综合利用程度进一步提高。
图片
桂阳矿产资源丰富,具有悠久的矿产开采、冶炼历史。
桂阳矿产资源丰富,具有悠久的矿产开采、冶炼历史。桐木岭矿冶遗址是明清时期桂阳州重要冶炼场所之一,为官方铸钱提供了大量金属锌原料,它的发掘对于挖掘桂阳矿冶文化,研究中国古代矿冶史、铸币史、赋税史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