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各扫门前雪,哪管德国瓦上霜,对中国电动车加关税到底苦了谁

6月12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对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最高加征38.1%的额外关税。如果双方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无法通过谈判达成解决方案,这些措施将从7月4日起正式生效。
靴子终于落地,这个事情,在欧盟内部已经闹腾了好几个月的时间,现在终于出台,结果最终也并不出乎预料——当年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进军欧洲市场,也遭遇过这种不公平待遇。
此次事件是欧盟内部少部分国家自己折腾出来的,德国为阻此事一直积极斡旋。德国总理朔尔茨就公开,他表示,如果中欧贸易保持“公平和自由”,德国汽车工业将能够与亚洲国家的汽车制造商竞争,添加关税措施可能让一切变得更加昂贵。
朔尔茨是明白人,他懂得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朴素道理,尤其是在中国已经成为电动汽车领域产业链王者的当下,最终的叠加的成本都会被欧盟消费者自己消化。挪威财政大臣韦杜姆更是进一步指出,挪威不会跟随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反补贴税。他称,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关税“与本届政府既无关系,也不可取”。
为什么欧盟有些国家会力推这么一件里外不讨好的事情呢?
中国电动汽车产能过剩?中国电动汽车有补贴?这些理由,统统都是站不住脚的。
图片
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下手的真正的原因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厂商几乎没有任何技术短板,从专利侵权、商标注册亦或人权问题,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反制的手段了,只能祭出最后的招数:关税。
当欧盟拿出关税底牌的时候,其实就已经等于承认了失败,放弃了正面竞争,唯有高耸起关税壁垒,才能保护好欧盟本土奄奄一息的电动车行业。一旦完全放开竞争,中国厂商将迅速击垮绝大多数的欧盟电动汽车厂商。
欧盟的盘算很简单,先给中国厂商制造麻烦,抬高成本延缓它们占领欧洲市场的进程,然后利用这个窗口期扶持欧盟车企的发展,尽量让它们具备与中国新能源厂商正面竞争的能力,从而逐渐培养起欧盟本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除此之外,欧盟针对中国电动汽车,还有一个重要目的,那就是逼着中国厂商在欧盟建厂,从而获得中国厂商的技术输出,进而提升欧盟本土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水平。
这一次欧盟针对的,是中国的“进口电动汽车”,如果比亚迪等厂商在欧盟国家建厂,建立研发中心,则不会受到这些关税政策的影响。中国完善的核心技术和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让一些欧盟国家垂涎三尺,因此才会用关税法案逼迫中国公司加快技术转让。
以市场换技术。这句话熟悉不,只不过三十年后,技术的持有方和受让方完全倒转了身份。
客观来说,这个目的其实不难实现。在这次关税政策出来之前,比亚迪等厂商已经开始在欧盟建厂,这本来就是中国车企海外扩张的一部分,欧盟最新的关税政策,只是加速了这一进程而已。
现在的问题是,把中国电动汽车挡在墙外,欧盟车企真的就能支棱起来吗?
这恐怕只是个美好的幻想,原因很简单,中国的新能源产业链,是耗时30年才建立起来的,这不是欧盟短时间内赶得上的。没有技术,没有供应链,就算给中国电动汽车加关税,也无济于事。
图片
除此之外,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品性能远远领先于他们本土的厂商,即便价格涨了一点,消费者也不会放弃购买。
上一次,欧盟用双反调查来针对的中国商品是太阳能光伏产品,目的跟现在针对中国电动汽车如出一辙,但在几年之后,欧盟在光伏方面依然毫无进展,最终默默取消了制裁。
不出意外的话,欧盟这次针对中国电动汽车采取措施,结局会跟光伏产品一样。
到目前为止,欧盟依然有90%以上的光伏产品来自于中国。欧盟本土汽车工业实力较强,不太可能出现这种事情,但中国电动汽车未来几年成为欧盟市场上的主导力量应该没有什么疑问。
相比之下,欧盟这个新的关税政策,对欧盟自身的影响力,要比对中国市场的影响力大得多。这是一道数学题,中国乘用车市场的销量常年维持在2000万辆以上,欧盟的汽车以后在中国怎么办?正如大众汽车所担心的那样:关税的负面影响超过了对欧洲、尤其是德国汽车业的任何潜在好处。
中国市场一旦对来自欧盟的汽车采取相同的加税政策,结局可想而知。现在就已经滞销打骨折了,再加税还卖给谁呢?
所以德国从上到下,从总理到各大车厂的总经理,纷纷站出来呼吁阻止这一法案的推出。然而,欧盟就是这样的一盘散沙,提出法案的那些国家本身就不怎么出口汽车,提出加关税没有一点儿心理压力,反正帐单都已经准备好让德国人来付了。
图片
更重要的是,世界上并非只有欧盟这一个市场,在东南亚、南美、中东等地区,中国电动汽车正在攻城拔寨,目前已经成为泰国、巴西等汽车市场的主导力量,欧盟的小动作,不会在根本上撼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前进脚步。
加税也给中国厂商提了一个醒,那就是中国厂商出海,一定会遇到各种“盘外招”,加关税只是众多制裁手段之一。即便是在欧盟当地建厂,也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麻烦,这些都需要谨慎应对。
但从长远来看,这些都是中国厂商出海时的小插曲。新能源、碳中和、节能减排,全世界都需要,所以电动汽车的前景不会黯淡,中国厂商的优势也不会消失。倒是欧盟自己,他们不吸取光伏问题上的教训,又开始挥舞起关税大棒,最终只会不断推高欧盟消费者的购车成本。
堵则溢,疏则顺,堵而抑之不如疏而导之。散装的欧洲人啊,还是这么傲慢,至今都不想去明白这个三千年前的中国道理。依然是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德国瓦上霜。
此刻德国的心里,那是真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