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与乡村的双向奔赴

图片
丁贤亮想让村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广大农村带来了发展机会,也让美丽乡村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精神家园。随着年轻力量的注入,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越来越丰富,千千万万基层干部在乡土里守望着、耕耘着、收获着,书写着属于他们的乡村情怀……
90后村干部丁贤亮,2017年毕业于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毕业后,他只身去了上海,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他怀揣梦想,立志要做一番事业。“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工作虽然逐渐顺利了,心里却总是觉得不踏实,当时我也不明白是什么原因。”在外辗转3年多,最终他还是选择了返回家乡,并于2021年在榆中县马坡乡孙家湾村担任了一名基层村干部,为家乡贡献他的聪明才智,实现他的人生价值。面对记者的采访,丁贤亮坦言。
基层工作很忙碌也很琐碎,大多时候都是和村民打交道,每天处理的事情都和村民息息相关,还要把国家的好政策都传达到基层,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好政策带来的新变化。“我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更清楚村里每户人家的基本情况。我的双脚踏遍了村里的每一寸土地,在这里我找到了内心的安定。”丁贤亮说。
“我从小在这里长大,对这里的一切都很熟悉,这也为我开展工作带来了很多便利,与村民打交道也少了许多阻碍。”丁贤亮说。采访中,记者跟随丁贤亮一同去附近村民家,他关切地问询老人们的健康状况,并叮嘱要注意安全。有村民拉着他的手久久不松开,就像自己家人一样。
丁贤亮经常上门看望独居老人,每季度都会给他们送上米面油等生活物资,给他们理发,了解他们的健康状况。“小丁是个很憨厚的孩子,做起事来非常认真,只要有时间就会入户嘘寒问暖,我们遇事都会给他打电话。”村民滕玉兰说。
“我们经常说基层工作就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就是那根针,把线引到村里的角角落落。”丁贤亮说,基层工作需要极大的耐心和责任心,有时候一些政策你要先吃透才能去给村民普及,并且有可能一两遍也讲不清楚,要不厌其烦地去解答,这样才能让好政策惠及千家万户。
2023年初,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充分发挥日光温室作用,在村“两委”的带头下,丁贤亮外出到武威市民勤县“取经”,引进人参果幼苗5000余株。拿到幼苗后,村民们小心翼翼地将幼苗摆排、移植、培土、浇灌,让一株株幼苗扎根新环境。很快,这些幼苗全部在孙家湾村标准化日光温室大棚里“落地生根”。丁贤亮说:“我们这里海拔比较高,作物种植受季节影响较大。目前,人参果试种非常成功,明年可以考虑带动大家推广种植,这样就多了一条致富的新路子。”
“其实,人们应该转变的是思想观念,好多人觉得农村环境不好,这是刻板印象。”丁贤亮说。2021年,孙家湾村被列为乡村振兴示范村。记者看到,村子中的水泥路蜿蜒向前,沿河而建的滨河路干净整洁,一条小河流水潺潺。丁贤亮告诉记者:“村民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妇女们组织起来跳广场舞,还会去外面演出比赛。”
丁贤亮说,现在工作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农村基层组织缺人才,农民增收缺门路。这并不是一个村子所面临的问题,而是农村很多地方都面临的问题。“我身边有很多同龄人选择去基层,他们都很踏实能干,我也一心想要在基层的这片广阔天地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现在最大的目标,就是让每一个村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家乡养育我长大,我反哺家乡去发展。”他抬头看向远处的高山,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