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脉·风物】博罗瓦屋张氏家族:严慈相济育英才

图片
【编者按】
作为惠州博罗县历史最悠久且延绵时间最长的书香门第,下街张氏家族在700多年里都是仕宦世家,其先祖是鼎鼎大名的唐相张九龄,后涌现了张宋卿、张政熙、张萱等学者。明代时,张氏家族的足迹已经遍布博罗乃至整个岭南。
博罗下街张氏家族被称为“瓦屋”张氏家族,与其他张氏区别开来,也彰显了其显赫的社会地位。“瓦屋”张氏家族的鼎盛,离不开独特先进的家教家风,有别于“只见其父,不见其母”的传统观念,尤为重视母教。本期“惠州名门世家”让我们走近博罗“瓦屋”张氏家族,从张政熙、张萱、张萃父子三人的故事中可一窥其优良家风。(李海婵)
图片
文/黄煜堃 陈春群
图/王小虎
坐落在博罗县城解放西路68号的张氏宗祠高耸的门面是昔日荣光的见证。久经风雨洗礼,大门被侵蚀得千疮百孔,从残垣中蔓延出来的一点绿,无声地诉说着张氏祠堂的故事。
图片
张氏祠堂中,可见张萱的大名,此人是明清时期张氏的扛鼎人物,历官户部郎中、平越知府,曾参与编修国史,入侍经筵。其父张政熙与其弟张萃也均为举人出身。张氏父子三人以其功名成就、道德文章载入邑志,名列乡贤名宦祠。张萱将自己的家族命名为“瓦屋张氏”,一方面可以区别于当地的其他张氏支派,不攀附高门,以自强;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对张氏一族的不忘本。
张氏三杰的成就,使得瓦屋张氏成为明清惠州显赫一时的世家大族。张氏家族的成功与他们独特的家风密不可分,有别于“只见其父,不见其母”的传统家教,在子女的培养上,是父母严慈相济、共同悉心育人。瓦屋张氏家风家训不仅成就了其明代惠州世家大族的历史地位,而且为中华传统家庭教育贡献了岭南智慧。
家学教化箕裘相继
传统社会的家庭教育中,父亲是主角,所谓“三代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一如大多数岭南世家大族,博罗瓦屋张氏的成功得益于耕读传家。
张政熙,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举人,先后任将乐县教谕、嶍峨县令,政绩卓著,深受地方士绅、百姓的爱戴。张政熙年少丧父,家道中落,人生不幸使得少年张政熙很早明白,寒窗苦读才是改变家族命运的唯一出路。少年张政熙以书为伴,挑灯夜读是常态,即便生病也不废学。张政熙在辞官后,回到博罗将“课农教子”作为家训“悬于座右”。
由于张政熙的严格教导与榜样的作用,张萱、张萃于万历十年一同中举。兄弟二人高中举人后,仍然读书不辍。张政熙并没有放松对二人课业的督促,反而更加严格。每当二人背诵有误时,张政熙就惩罚二人长跪在庭前一整天,甚至有时还会施以鞭笞。张萱在父亲的严格教导下,手不释卷,终身不改,老而弥笃,如其所说:“寒可无衣,饥可无食,病可无药,不可一日无书”。张萱继承父志,并发扬光大。他对于文化事业的贡献在于,筑西园藏书、著述,声名远播,不仅泽及子孙,而且嘉惠学林。同样,张萃秉承父教,以学者型官员自矢,先后担任教谕、分校、学录等教职,均与教育、学术为职志。
由于张政熙、张萱、张萃父子的垂范,张氏子弟也继承了家族的一脉书香。张萱之子张元炳、张元耿等,都成功考取了功名。张元耿,曾任大埔教谕,受张萱影响,从小喜读史书,后来张萱的西园藏书就由张元耿所整理,将张萱的诗文命名为《西园存稿》。张萱长孙张堪从小“能读祖书”,曾两中乡试副榜,在张萱编纂《西园史稿》的时候,由张堪负责校对勘误。
图片
谆谆善诱 篝灯夜读
在耕读传家的传统社会,母教注重言传身教帮助子女明人伦、知孝悌、立人格,在父教缺位之时予以主动补位、及时就位。瓦屋张氏的三位杰出贤母(吕夫人、谢太安人、叶孺人),正是在父亲宦游在外或早逝的情况下,施以母教,成就了张氏的兴盛。
夜渐深,张家的房间里幽幽烛光,吕夫人正满脸怜爱地秉烛站在书桌旁,张家的孩子正在苦学不辍。母亲为孩子篝灯夜读,成了瓦屋张氏独有的景象,也是张家成功奥秘。张政熙、张萱、张萃父子三人,都凭借勤学苦读,取得了举人的功名,为耕读家风树立了榜样。由于他们常年在外宦游,对于后代的教育职责,更多地落到家中的母亲身上。
吕夫人为东圃公(张萱祖父)再娶之妻。瓦屋张氏,自宋朝以来,一直为当地的富庶家族。到了张萱的祖父东圃公时,家境逐渐衰落。东圃公乐善好施,为人仗义,可惜英年早逝。东圃公再娶吕夫人前,育有二子。东圃公去世后,继子独占家中余财,吕夫人只能与年仅三岁的张政熙相依为命。虽然生活困顿,但是,吕夫人意志坚强,教导张政熙立定脚跟做人,穷不失志。为了能让张政熙接受良好的教育,吕夫人不惜变卖自己的发簪耳环等首饰以供其就学。在无可变卖的情况下,吕夫人甚至做佣工以保证家庭的日常开销。吕夫人的悉心教导,为张政熙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谢太安人,为张政熙嫡妻,浙江宁波同知谢仁之女。谢太安人虽出身官宦之家,但却没有官宦子女的骄纵,无论寒暑,她都昼夜不停地操持家务。谢太安人不仅勤俭持家,而且对公婆吕夫人恭谨有加。正因为如此,谢太安人的勤劳与孝顺赢得了吕夫人的喜爱与体恤,她在感激之余,仍坚守人媳、人母的职责,没有丝毫懈怠。张政熙要到千里之外的嶍峨县任职,谢太安人主动提出在家中照顾孩子。与吕夫人一样,她不仅督促孩子刻苦读书,还亲自为他们掌灯夜读。在谢太安人的悉心教导下,孩子们的学习成绩都非常优异。乡人都赞叹谢太安人教子有方、严谨持家。在谢太安人的操持下,家庭始终保持着温馨和谐的氛围,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了一个贤妻良母的形象。
叶孺人是张萃之妻,其父叶春及为著名的官员兼学者,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解元,居官廉洁勤政,刚正不阿,学问渊博,著作颇丰。张萃英年早逝,叶孺人将叶家的优良家风也带到了张家。叶孺人与谢太安人一同操持家务,井然有序。她强调勤俭持家、刻苦学习、修身养性的重要性,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下一代。她教导儿子牢记家族的荣誉,并自觉承担振兴家族的责任,时常以父祖的经历勉励孩子。可以说,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叶孺人始终扮演着慈母和严师的双重角色,既给予关爱和呵护,又严格要求、督促子女不断进步。
图片
言传身教 品行高洁
张氏家族子弟人格的塑造,既得益于父亲的言传身教,也离不开母亲的循循善诱。
东圃公早逝后,吕夫人自觉承担起了父亲的角色,对张政熙的管教却没有丝毫的放松,以君子的要求对其进行培养。张政熙出仕后,牢记母教,廉洁自律,丝毫不取。
谢太安人也秉承着吕夫人的俭朴戒奢之教,她淡泊身外之物,日常生活非常节俭,衣取避寒,食取果腹,对于金银绸缎,更是一概摒弃。谢太安人率先垂范,力戒奢侈,同时也严格约束家中仆妇,儿媳中虽有来自官宦之家,也自觉习染、传承张氏俭朴之风。一次,张萱买了一匹细绢为谢太安人祝寿,然而谢太安人似乎不太高兴。最后张萱将细绢改为素布,谢太安人才面露喜色。她告诉儿子:“我不仅仅是希望你们惜财,而是希望你们惜福。你外祖父曾在两地为官三十年,廉洁奉公,名扬四方,我希望你们以他为榜样。”正是谢太安人的悉心教导,张萱、张萃激扬家声,成为廉能之吏。
张萱家族的兴盛与传承,不仅得益于勤学苦读与廉洁奉公的父教,更得益于张氏家族女性的严格督学和以身作则的教诲。在以父系为主导的传统社会,女性在家庭中的贡献被忽视,但正是这些默默付出的女性,用她们的智慧和毅力,为子弟的成长,为家族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无论是吕夫人的严厉督学,还是谢太安人的以身作则以及叶孺人的循循善诱,都向人们展示了女性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文脉链接】
数百年的名门望族深埋“故纸堆”
文/记者 李海婵
张氏家族历史悠久,培育出了张宋卿、张萱等众多名人,可惜其辉煌历史却鲜为人知。如今,张氏宗祠破损严重,留存的族谱史料极少,或将逐渐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图片
自宋元以来,特别是到明清时期,东江地区惠州府曾出现过许多名门望族,古邑博罗可称得上是当地大族最为集中的地方,时人称“诗书甲于一郡”。“瓦屋”张氏家族人才辈出,在地方大族可谓首屈一指。
谈及张氏家族,不得不提惠州历史上的第一个省元——张宋卿,是他揭开了“瓦屋”张氏家族辉煌历史的第一页。张宋卿(约1123-1166年),字恭父,又称恭甫。他天生警敏强记、过目不忘,“尝借书于人,一阅则成诵不亡”,“以文章为南粤倡”。张宋卿师从陈鹏飞,曾在罗浮山寒窗苦读10年,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以“春秋魁为天下第一”擢进士,历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
张宋卿被认为是开惠州人才之先,嘉靖《惠州府志》有称:“惠之才人至宋始著闻,盖自古成之起河源,张宋卿起博罗,遂为南粤倡。”南宋金石学家洪适对张宋卿也有“五岭之英,冠于贤级”之赞。
明代时,张氏家族迎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张萱是典型人物,具有显赫的地位。张萱在历史、藏书、目录学、出版、书画、诗词、戏曲、训诂等多个领域均有卓越成就,是明朝岭南地区首屈一指的学者。张萱现存著作《疑耀》被收录进《四库全书》,惠州仅有两人有此殊荣,其明代线装繁体刻本被国家图书馆永久典藏。而《西园闻见录》涵盖了明朝250余年的历史,是一座明代史料的宝库,至今仍为国内外学者看重。
图片
令人惋惜的是,如此深厚的家族历史文化,近年来却逐渐被人遗忘。近日,记者走访位于博罗县城的张氏宗祠,发现宗祠大门紧锁,处于无人维护的状态。远远望去,外观门面尚好,从祠堂的外墙青砖和红砂岩基础仍依稀可见其年代久远。但内部已经千疮百孔,断壁残垣、野草疯长。据周边居民介绍,早些年族人还能在祠堂里祭祀,但由于担心坍塌的危险,近几年已不在此祭祀。记者从张氏后人处获悉,不仅家族的精神地标——张氏宗祠受损严重,族谱、文物等也消失殆尽,现仅剩数篇博罗张氏名人的墓志以及上世纪90年代宗祠归还的证明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