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陵志丨泉籍尚书黄汝良苦心纂修《乐律志》

图片
核心提示
前几天,高考刚落下帷幕。考试期间,泉州交警部门温情执法,为考生出行提供便利,同时严禁各考点周边机动车乱鸣喇叭。其实早在明代,名臣黄汝良也曾在科举考场上整顿纪律,禁止催鼓打扰考生。对于考生的关爱,古今何其一致。另外,这位泉籍官员还是乐律研究的高手,他纂修的《乐律志》对后来各类乐志,实有垂鉴作用。
□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 吴拏云/文 泉州晚报资料库/
图片
明时,黄汝良曾主持扩建安平金墩黄氏家庙。
幼承庭训 金榜题名
明时,在泉州府城内立有一座“天卿学士宗伯国师坊”,明人称礼部尚书为“大宗伯”,称太傅为“国师”,而这牌坊上既写“宗伯”又写“国师”,足见此人身份之尊贵了。据史载,该坊是为名臣黄汝良而立的。
黄汝良,字明起,号毅庵(后改号易庵),生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泉州晋江安平(今安海)人。他出身官宦世家,祖父黄伯善,嘉靖十九年(1540年)举人,以诗赋古文著称,官至浙江衢州同知,有政声,仁泽流芳;父亲黄宪清,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举人,广东廉州同知,以清节爱民见称。黄汝良幼承庭训,有着良好的礼教,加上他天生聪慧好学,成年后渐为博学高才之人。
万历十三年(1585年),汝良乡试中举;次年,参加会试,当时分校礼闱的就有晋江人庄履丰。汝良不负众望,获得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后来廷试为二甲第十六名,荣登进士第,不久入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与黄汝良同时登进士第的,还有他的老乡何乔远。
而后的岁月里,黄汝良历仕近半个世纪,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傅。在晚明的官场中,汝良“立朝清节、屏斥中涓”,算是一位能“翻江倒海”之人,他还很长寿,享年93岁。这样一位“能打能扛”的大明要员,他的故事自然也不少。
图片
夜幕下的安海白塔
性格刚强 一身正气
万历二十年(1592年),黄汝良作为翰林院编修,奉旨前去册封赵王朱常清。结果朱常清欺汝良是个官场里的“生瓜蛋子”,态度十分傲慢,大大咧咧地踞坐着接见汝良,而且要他在殿外宣读圣旨。黄汝良也不惯着这位王爷,指出自己是代天子下诏,“天子无客礼”,今天必须要到殿内才能宣诏。赵王自知理亏,哪敢反驳。结果,汝良到殿内宣诏后,王爷打赏的礼物也不要,拂袖便走,只留下赵王尴尬得用脚趾抠地。
图片
黄汝良曾游南安一片寺
不久,黄汝良出任南京国子监司业。在明代,国子监兼有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的双重性质。国子监内有祭酒、司业、监丞、典簿各一员。司业可视为“第二把手”。那时的国子监规模宏大,分南、北两监,各设在南京和北京。后来,黄汝良又移任北京国子监司业,算是把南、北两监都摸熟了,名望日重。不过,就在他担任北京国子监司业时,遇到了一件“奇葩事”。有一名监生仗着自己是朝内某权势熏天的内侍宦官的亲戚,在国子监里骄横跋扈、目中无人。黄汝良见苦口婆心的教育对这家伙不起作用,便决定要重重责罚他一下。没想到这名监生居然拿着宫内那位宦官的书信来见黄汝良,意图以势压人。汝良见状,不屑地说道:“国学四方观瞻,且司成无与中涓通书例。”意思就是国子监发生的事大家都看着呢,国子监也没有与皇宫内侍通书信的先例。说完将信抛在一边,照样按例责惩这名监生。
图片
黄氏家庙前原有“接官亭”,今已湮灭不见。
慧眼识才 为国选贤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甲辰科会试,黄汝良以少詹事的身份“知贡举,充任读卷官”。一般来说,明代会试有正、副总裁各一人(后增至一正三副),另有十八名同考官(又称房官、读卷官)。如果哪个房官选出了当科会元,那便是青史留名的事。
北京贡院是会试的考场,即开科取士的地方。这里监考很严,每位考生进贡院大门时,要进行严格的搜身,以防“夹带”。考生都有自己的考棚,考棚十分简陋,里面仅有一张桌子、一盆炭火和一支蜡烛。考生进入考棚后,要从外边把门锁上,这叫“锁院试贡”。外层围墙三重,有外棘墙、内棘墙和砖墙,所以人们又称之为“锁棘贡试”。待试题发下来,远处响起鼓声,考生开始答卷,因当时考棚没有钟表,就以点香来计时。万历年间不知道哪位“大聪明”想出要在会试考试时,用击鼓的方式来催促考生。这种做法明显不妥,本来考生精神就高度紧张,冷不丁来一通鼓,胆小的都能被吓出毛病来。黄汝良在此次甲辰科会试时提出严禁催鼓,以免影响考生的文思。这样一来,为考生减轻了外界压力。
也许是因为行善事、交好运,这科会试在黄汝良的房下,真就出了会元杨守勤。不仅如此,杨守勤之前乡试时即为经元(注:科举制度中,乡试第二名至第五名称为“经元”),后来殿试还成了状元。经元虽不是解元,但也是五经魁之一,因此杨守勤同样被世人称为“三元及第”,他的家乡宁波慈城后来便为他盖了一座“三元坊”。消息传开后,不仅杨守勤出了名,连同房师黄汝良也是声誉远播。
由于学问纯笃,黄汝良被擢升为“东宫日讲官”,他每天引经据典,为东宫太子讲说历史。太子“喜动颜色”,极为满意。不久后,汝良升任北京国子监祭酒。
据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载,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黄汝良迁礼部右侍郎,教习庶吉士。他在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丁未科会试任副总裁。是科会试,在总裁和同考官中,李廷机、杨道宾、黄汝良、黄国鼎四人均为泉州人,他们志节相同,为国精准选贤。是科所选俊士,后来不少成为名臣卿相,单泉州人就有张瑞图、杨道寅、林欲楫、苏懋祉、杨瞿崃、蔡侃等。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朝廷推选阁臣,李廷机、杨道宾、黄汝良三人同官又同邑,“并负时望”。不过当时阉党为祸日炽,黄汝良与之久蓄睚眦,于是言路有人谤射汝良,使他与阁臣职位失之交臂。目睹朝政日非,汝良即以母年垂暮为由,乞假侍养,没有得到批准。直至母亲去世,才获准回乡治丧守制,后来在家乡一待就是十几年。
天启元年(1621年),黄汝良在群臣交相推荐下,起复为南京礼部侍郎,后又北迁改任吏部侍郎,并被要求修纂《实录》,他竭力推辞不过,只得应允。天启五年(1625年),黄汝良出任南京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他受命编修神宗、光宗《实录》,但魏忠贤等阉党却编造了充满虚假内容的《三朝要典》,并要求汝良据此书来修纂《实录》。黄汝良对此大为愤慨,严加驳斥,表示要“持正据实”。然而阉党势大,汝良只得被迫致仕。
图片
2010年黄氏家庙中出土的石狮子
研究乐律 稽考精详
崇祯元年(1628年),思宗即位,严惩魏忠贤及其党羽。黄汝良上奏朝廷,提出要焚毁《三朝要典》伪书,校正《光宗实录》中不实之词,以重信史。表章上呈,得到赞许,诏封黄汝良为太子太傅,以原职南京礼部尚书起用。崇祯八年(1635年),黄汝良以年迈体衰,乞请休退归里。晚年居家,他仍然念念不忘国事。隆武二年(1646年),郑成功在安平举义抗清,得到汝良的大力支持,“自倾仓廪以助军需”。是年无疾而终。
黄汝良著有《河干集》《野纪朦搜》《东宫大学讲章》《山居联句》《乐律志》等书。在他的这些著作中,《乐律志》显得尤为特殊。中国几千年来的礼乐思想早已深入人心,我们的文化传统一贯寻求“天人合一”的大道,而乐律正是其中的重要因子。中国的“十二平均律”是由有“律圣”之称的朱载堉提出的(至晚于明万历九年,即1581年),该理论后来被广泛应用在世界各国的键盘乐器(包括钢琴)上,故朱载堉被誉为“钢琴理论的鼻祖”。但明代的律学(音乐学)研究成果并非只源于朱载堉。整个明代的律学研究有多种学说并存,也有多类著述留世,黄汝良的《乐律志》便是其一。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礼部尚书罗万化上疏请修《正史》得准,朝廷于是召集人才组成编修团队。第二年八月,史馆开馆,黄汝良名列编修,身怀“兴乐振礼”之志的他后被安排分纂《乐律志》。为了纂修该志,汝良“远搜近述,颇费苦心”。没想到的是,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皇宫失火,史馆遭回禄之灾,编修《正史》一事半途而废。黄汝良已经纂修好的《乐律志》四卷(乐事制作为首卷,乐舞服器为二、三卷,乐论为末卷)因此未能面世。
36年后的崇祯六年(1633年),黄汝良在重任南京礼部尚书后,复将所纂《乐律志》(又称《昭代乐律志》)进呈明思宗,并作《恭进乐律志疏》云:“臣非敢言知乐,不过诠次旧闻,备掌故而已。今衰病乞身,即日去国,瘰旷无补,思效涓埃。谨将所纂《乐律志》缮写进呈,其间音容之节奏,律吕之调谐,沿革之异同,器数之繁缛,无不毕载。倘后来遇制作之期,或可备伶人之考据;当纂修之会,或可资彤史之编摩……”这时的《乐律志》体例有所变动:乐事制作仍为首卷,乐论改置为卷二,乐舞服器顺延为三、四卷。尽管《乐律志》稽考精详,对于乐论的重视也上升到了新的层面。可惜的是,这一年国内出现大规模的干旱、蝗灾,“亡饿盈野”,加上农民起义愈演愈烈、边疆战事不断,可谓内忧外患。朝廷根本无暇治志。黄汝良的《乐律志》最终只是“宣付史馆,以备稽考,未及施行”。
不过,到了清修《明史》时,清廷仍将《乐律志》全文取入,并补录朱载堉乐书内容,充作《明史·乐志》。黄汝良的《乐律志》终于以另外一种形式出现在公众视野当中,他在乐律学研究上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
清道光《晋江县志》载曰:“汝良历仕几五十年,职列清班,凡关宗社大计,知无不言,忠君爱国之诚,始终不替。”
居乡多年 向善而行
黄汝良出身于安平金墩黄氏一族。现今晋江安海镇区的南部,还屹立着一座安平金墩黄氏家庙,该家庙是泉南著名的祠堂,离古桥安平桥很近。黄氏家庙始建于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后多次扩建。至明万历年间,曾由黄汝良主持大规模扩建,祠外还建了一座“接官亭”。安平金墩黄氏家庙曾在清顺治迁界中被毁,康熙年间复界后又重建。此后祠堂代有修缮。如今的安平金墩黄氏家庙厅堂宽敞明亮,流金溢彩,正中神龛雕镂彩金,供奉安平金墩黄氏列祖列宗牌位,庄严肃穆。厅堂上方四周牌匾高悬,赫然夺目。其中就有为黄汝良而立的“尚书”“四代一品”匾额(其曾祖父、祖父、父亲都因之而被赠封一品)。
图片
家庙内的“尚书”匾额,乃为黄汝良而立。
黄汝良居乡多年,关注民生民瘼,也为家乡做了不少好事。他曾与李一楫、黄克缵、史继偕等人捐俸鸠金,修缮了晋江县学;泉州知府姜志礼在泉州大地震后,修缮洛阳桥,绅士颂述其政,特撰《实政录》,黄汝良为之作序;尊师重教黄汝良亦不落人后,晋江名臣庄履丰去世,其《梅谷集》便由门人黄汝良编纂,汝良还亲为之序;安海白塔在安平桥西桥头,古称瑞光塔、西塔。明万历年间黄汝良重修该塔,并为之易名“文明塔”。
在明代安平,有两座与黄汝良相关的牌坊,一为“宗伯国师天卿学士坊”,与泉州府城内的那座一样,是为展示汝良的尊贵身份;另一座是“名时科第坊”,为黄氏祖孙父子伯侄兄弟(进士黄汝良、黄志清,举人黄伯善、黄国宠、黄锡、黄宪清、黄居中)而立。
图片
“四代一品”匾额
黄汝良酷好作诗,曾结集出版《山居联句》。他在南安一片寺留下了《题一片寺》诗:“石屋乾坤永,神工结构真。上方窥万井,下界坐千人。摄屐宁知险,振衣已出尘。蹁跹双鹤迹,仿佛在嶙峋。”形象而又逼真地描绘出了一片寺的奇、险、美。对于他的文采,南京兵部尚书黄克缵也是称赞有加:“明起之学渊源父祖,胸富万卷,志在千里。异时词林诸臣有相倾相挤以求柄用者,明起处之恬如也。”曾为阁臣的史继偕则云:“先生(汝良)之文如其人,如其官。盖清庙明堂冠冕珮玉之体,而沃宸听章国猷之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