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纳斯:田间“织网” 为丰收创造“天时地利”

春生夏长,农为行先。今年,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通过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的动态监测管理应用体系,实现农业精细化管理,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预计全年减少农业投入品和人工成本约6000万元,每亩实现农业增产5%。
田管大忙时节,玛纳斯县广东地乡广丰村田野里棉苗青青。“棉苗生长过旺,叶片有蓟马、盲蝽蟓咬迹,请及时植保作业!”广丰村村民徐荣文接到一条棉花病虫害预警电话,他立即赶到棉田。
随后赶来的还有新疆心连心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农艺师张宝帅,他和徐荣文走进棉田,看到插在土壤里的生长标尺显示棉苗的高度已达到24厘米。
“五天前,我们通过卫星观测发现这片棉田有异常,在棉田里放了生长标尺,观测到棉苗正在以每天1厘米的速度生长。棉苗出苗期日生长量不能超过0.5厘米,否则极易发生高脚棉现象。”张宝帅建议,及时用缩节胺等化学生长调节剂对棉花进行化控。
图片
新疆心连心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农艺师张宝帅(右一)向广丰村村民徐荣文介绍棉苗监测情况 (王薇 摄)
接下来,张宝帅打开平板电脑上的心连心数智农田App,农田的墒情、苗情、虫害情况一张图尽收眼底。他选定村庄地块图斑后,哪块农作物长得好、地块肥力如何等信息一目了然。
“从图上可以看到,这片棉田还有轻微病虫害现象,实地观测后,叶片上的确有咬痕,要赶紧打药防虫害。”张宝帅向徐荣文交代,通过观测,棉苗水分含量较高,建议6月初浇头遍水。
“靠着现代农业信息一张图,种粮人有了‘田保姆’,这是我最大的底气。”徐荣文感慨地说。
看似宁静的农田之上,用于监测气象、虫情、土壤墒情的多个物联网设施正在“各显身手”。“比如虫情监测站的仪器,不仅可以通过灯光诱捕周围的害虫,还将每天搜集的数据传到后台,我们根据数据来提供相关建议。”玛纳斯县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吕晓庆指着立于地头的远程虫情测报系统仪器说。
众多传感器和智能装备搭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的精准农情监测系统,在玛纳斯县的田野上织就了一张多层次、立体化、多角度、全天候的天空地一体化的数字网。
这张“网”集卫星遥感遥测、水肥一体、四情监测、玛纳斯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慧凤收App使用为一体,形成了天空地一体化数据获取能力,为高效的农业生产提供科学决策建议。
“智慧农业悄然改变着乡亲们的种地方式。”吕晓庆说,打造数字农业大数据平台,提供虫情监测、土壤墒情监测、气象监测、长势监控“四情”,从埋头种地到看图管地,种地正变成一项精细活。
农田管理数字化助力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如今,在玛纳斯县,小麦、棉花、玉米等农作物基础数据资源采集和汇聚体系基本建成,天空地一体化农业监测网络和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稳步推进,智慧农业服务体系和农户信用体系不断深化应用,促进农业生产更精准高效。
从“靠经验”到“靠数据”,科技创新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科技正成为玛纳斯农业蓄势发展的关键因素。(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