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特别报道 | 认识献血这件事,记住献血这些人

每年的6月14日是世界献血者日。今年恰逢“世界献血者日”20周年,深圳市红十字会联合深圳市血液中心通过开展“热血青春”“热血巴士”“热血跑”“为无偿献血者亮灯”等系列活动,向全市无偿献血者致以崇高的敬意。这些热血英雄包括各自领域的专业人士,更是深圳无偿献血事业的积极推动者。他们的经历不仅展示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也折射出深圳这座城市的爱心与温暖。
图片
▲冯勤凯(右)加入深圳市红十字无偿献血志愿工作者服务队,宣传无偿献血。
退役飞行员的献血旅程
冯勤凯,东海航空的飞行员。20多年前,他在内蒙古的空军某部队服役,开战斗机,由于飞行训练强度大,不提倡献血。到了2002年,冯勤凯不再承担飞行任务,在山西大同居住时偶遇献血车,一个冲动便决定献血。“我想着自己身体很健康,当时也不需要执行飞行任务了,就在那里献了几次。”这是他第一次无偿献血。
离开部队后,正值民航事业蓬勃发展,冯勤凯来到了深圳,准备应聘这里的航空公司。初到这个繁华的城市,他与朋友一同来到华强北,看看这个全国闻名的地方,恰逢志愿者在进行无偿献血的宣传。
“我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那一天是2004年3月15日。招募我的就是现在大名鼎鼎的高敏姐,我又是一个冲动就去献了,也是一次机缘吧。我后来才知道她是这么厉害的人,到现在竟然献血450次之多,是深圳首位达到400次的献血者!”
冯勤凯的职业特殊,要求他必须时刻保持身体健康、状态最佳,才能确保乘客的安全,因此前些年经常要执行飞行任务,他的献血次数较少,都是在休假期间进行的“冲动型”献血。近年来,随着飞行任务的减少,他有了更多的时间,于是他开始了“计划型”定期献血。“我这几年很少飞了,空余时间多了起来,老婆在上班,儿子在上学,自己常常在家闲着没事,除了运动就是喝茶,我觉得需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在定期献血的过程中,冯勤凯结识了许多志愿者,深受感染,内心的想法逐渐清晰,于是在网上申请报名,参加血液中心组织的培训、实习,成为深圳市红十字会无偿献血志愿工作者服务队队员。闲暇之余,他常去街头做义工,宣传无偿献血,招募新的志愿者。
“我服务的站点在罗湖书城,你有空也来啊。”在接受采访时,冯勤凯也没有“闲着”,向记者发出邀约。
他很喜欢这样的生活。“我们献血点的氛围特别好,大家都是乐呵呵地做事,能聚在一起为社会做点事,都很开心。”他的生活也没什么变化,献血完当天休息,第二天照旧去健身房撸铁、跑步。到2024年5月,冯勤凯已累计献血82次。
“献血对生活影响很小,主要注意当天不要剧烈运动就行了。像我们这种定期献血小板的影响更小。当然每个人体质和工作不一样,这个没有什么可比性,但我接触了很多献血志愿者,有些全年最多的献24次血,他们身体也都很好,很多是冬泳、爬山等户外运动爱好者。”
冯勤凯的妻子是一名医生,很支持丈夫的志愿者工作。儿子去年满18周岁,冯勤凯带着他完成了“成人礼”——人生第一次无偿献血。
图片
▲力所能及,回馈社会,是冯勤凯这些志愿者内心朴素的想法。
两广地区“地贫”发病率高,血液需求量大
民航工作者的职业追求可以用三个敬畏总结:“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职责”,冯勤凯认为,三个敬畏也非常契合献血志愿者的工作精神。“献血,可以挽救很多人的生命,这是真正的敬畏生命;献血、用血过程要严格遵守规章,工作人员、志愿者也要牢记自己的职责。”
临床上,血液主要用于救治外伤、产后大出血等创伤性失血,地中海贫血、白血病等血液肿瘤需定期输注,以及大型手术抢救等。“尤其是两广地区地中海贫血发病率比较高,有很多地贫患儿治疗要定期输血,才能保证生命和健康。这方面用血量不小,而无偿献血正是保障这一需求的重要途径。”
据了解,平均每天要有650人进行无偿献血,才能满足深圳市的用血需求。
力所能及,回馈社会,是冯勤凯这些志愿者内心朴素的想法。“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是我们的宣传口号,但我们自己的感受也是这样。我们做这些事情,内心是很开心的,这就叫助人悦己。我来深圳20年,享受了时代发展的红利,现在有余力,我很愿意为社会做点小贡献。大贡献做不了,就献点血,回馈社会、回馈城市,我觉得挺好。”
图片
▲截至2024年5月,杨伟春已经献了267次血。
“献血不会伤身,反而有助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杨伟春是宝安区消防救援大队石岩救援站应人石消防站队员。2001年,当兵第二年的他在部队组织的无偿献血活动中完成第一次献血。
“那时候我们每天都会看看新闻,记得一次看到因不规范用血、输血而导致传染艾滋病的病例报道,我印象非常深刻,内心埋下一颗种子。后来无偿献血的志愿者来我们部队里,几百号人从早上排队排到下午,这是我们的第一次。”当时的他对于献血一无所知,采血过程中被一位年长的采血员摇醒,才知道献血过程需要保持清醒。这次经历让他对献血有了初步的认识。
退伍后,2003年2月,杨伟春与战友们在深圳东门找工作时再次献血。他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感慨道:“工作还没找到,三个人跑到门诊部去献了第一次血。”
此后,他在深圳继续坚持定期献血。2006年开始,他加入深圳市红十字会无偿献血志愿工作者服务队,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做义工,带着宣传资料向周围的人讲解无偿献血的知识,很快,他就成了五星级义工。他说:“我们通过专业培训,获得无偿献血的知识,然后跟大家进行讲解,每次都讲到口干舌燥。有不理解的,但也有很多人一讲就通,会来上车献血。”
后来他加入消防员队伍,时间上多了许多限制——消防员是24小时值班制,只有在轮休的时候才能外出,没法像以前那样做义工了。尽管时间没那么自由,杨伟春依然坚持定期献血。
“现在献的是成分血、血小板,两周一次,时间一到就马上去。献血21年了,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有时候因为事情耽搁,没去献血,身体反而感觉不舒服。这就像我们经常跑步一样,突然停下来有两天不跑了,反而感觉不对劲。”亲身体会告诉杨伟春,献血不仅不会对身体造成影响,反而有助于增强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我感觉自己体质都变好了”。
截至2024年5月,杨伟春已经献了267次血。两条手臂上,已经有了两个永久的痕迹。每次回老家,母亲看到两个大疤,都会心痛不已。“我做义工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质疑的声音,我也能理解他们,因为我也经常向我妈做科普,但老人家的思想还没转变过来,所以我现在不敢再跟她说自己还在献血,不想让老人家担心。”
虽然无法说服老妈,但杨伟春以身作则,带动了身边其他人。很多年前,他就拉着女友一起前去献血,在献血车上谈着恋爱。如今,当年的女友已经成了妻子,儿子也已15岁,在父亲的影响下,儿子立志成年后也要参与献血。杨伟春说:“每次暑假我儿子都会来深圳小住,我去献血会带上他,他在一旁看着,会问我痛不痛,我告诉他,献血是为了救人,救一个人就是救一个家庭。”
但实际上,杨伟春内心对于扎针非常恐惧,已经被扎了200多次还是没有克服,每次被扎针还是要把头扭开,不敢看针孔。
但献血救人这个想法一直支撑着他。杨伟春了解过,在自己老家,血液根本不够用,有时候需要提供补贴,鼓励大家去献血,或者临到用血之时才让家属去献血。
而在深圳,无偿献血推行多年,早已深入人心,捐血站、捐血车等捐血设施非常齐全,方便众多爱心人士捐献。血库的来源,80%来自街头献血,20%来自团体献血活动。
“我们消防大队也每年都组织几次集体献血,几乎所有人都参与。”杨伟春说。正是因为有源源不绝的爱心力量加持深圳的无偿献血事业,深圳血液库存不仅满足了本市的医疗需求,有时还有余力支援外地。
图片
▲去年高敏成为深圳首位达到400次的献血者。
“高敏姐”与深圳的若干个全国第一
冯勤凯身边有很多志愿者献血300次以上,而最初在华强北招募他的就是深圳市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协调员高敏,人人都亲切地称她为“高敏姐”。冯勤凯印象中,高敏最大的特点就是永远背着大包,背包里全是器官捐献的资料,“她每天来回奔波应该很累的,到什么地方就打个盹睡个觉,永远背个大包就行了。”
今年5月6日,高敏姐又一次满献血间隔期,如约来到了华强北机采中心,完成第450次献血。她总是说:“一个人献血几百次很容易,但救护的生命有限,所以不如几百个人、数千人都能献血一百次……”
高敏,冯勤凯,杨伟春……他们的故事,是无数爱心人士的缩影。他们的默默付出和无私奉献,成就了深圳这所“关爱之城”。
30多年来,深圳无偿献血事业始终坚持“自愿、无偿、利他”的核心理念,注重社会宣传、优质服务、精神激励,持续走在全国前列。30多年来,深圳市红十字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开展无偿献血的宣传动员、志愿服务及表彰工作,让无偿献血的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城市文明新风尚。
深圳已14次蝉联“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深圳的无偿献血工作得到了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广东省红十字会、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肯定。
2000年,深圳市红十字会无偿献血志愿工作者服务队正式成立,这是全国首个以无偿献血作为专业服务领域的志愿服务组织。服务队致力于无偿献血的宣传动员工作,已成为推动深圳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为深圳捐血献髓公益事业健康持续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已发展注册志愿者3553人,累计志愿服务138万小时,为深圳无偿献血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截至2024年5月底,深圳累计64147人加入中华造血干细胞捐献资料库,734人捐赠了造血干细胞,深圳连续14届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称号。深圳已有1482人身后捐献眼角膜,777人捐献遗体,794人捐献多个器官,深圳捐献器官例数名列同等城市首位。累计89185人登记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
这些数据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人。“每一个奉献的人都值得尊敬。”冯勤凯说。
在庆祝世界献血者日二十周年之际,我们向献血者致敬:感谢您,献血者。
来源 | 晶报APP
记者:范劭华
编辑:叶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