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留恋的河南丨一纸一剪一“乡愁”,听塔吉克斯坦小伙的河南故事

编者按:六月毕业季,对于即将远行的在豫留学生,心中都装着一份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一份对这段时光的留恋,以及一份对未来的期许。6月12日起,河南省教育厅联合河南国际传播中心、大河网,共同推出Global Talk“我留恋的河南”系列报道,分享在豫留学生对河南的眷恋与难忘记忆。
大河网讯 “剪纸艺术没有我想得那么容易,挺复杂的,确实很难!”6月12日,郑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留学生王宁(NORMAHMADOV BAHOVIDDIN )来到河南省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所,向剪纸艺术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郑州剪纸传承人袁升科“拜师学艺”。在毕业之际,他希望能够把自己亲手“剪”出来的河南地标,作为礼物带给远在塔吉克斯坦的家人。
“大学4年我都没有回过家,非常想念我的家人,这次来‘拜师学艺’,也是想通过非遗剪纸的形式,让他们看看我生活了4年的地方。”王宁告诉记者。
图片
王宁(右)学习剪纸
位于河南省登封市的少林寺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5A级旅游景区。大学4年,未曾去过少林寺成了王宁的一大憾事。从小就热爱功夫的他,希望能够亲自完成一幅少林寺剪纸,来弥补这一遗憾。
袁升科先给王宁做了示范,短短几秒,少林寺的轮廓就跃然纸上。紧接着,他拿起剪刀沿着图样快速裁剪,手中的“剪刀”好似马良的“神笔”,不一会儿,少林寺的山门就被“剪”出来了。王宁看着剪纸连连称赞,跃跃欲试。他照着成型的作品在纸上勾勒轮廓,而后拿起剪刀小心翼翼进行裁剪。此刻的王宁,眉头轻轻皱起,剪得格外认真,生怕一不小心就把这个“宝贝”剪坏了。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但王宁却不觉疲惫,终于完成了这一作品。他看着亲自剪好的少林寺山门,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剪纸的过程需要非常小心、仔细,才能在一片小小的纸上剪出漂亮的图案。之前我对剪纸艺术非常陌生,这次尝试过后才发现,原来完成一幅好的剪纸作品有多么不容易,非常佩服袁老师。”王宁说,每次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己都会被深深地吸引,也能学到许多不同的东西,“来河南这几年,我参加了不少线下文化体验活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的毕业论文写的就是《中华文化体验式活动在留学生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同学们写论文都‘抓耳挠腮’,无从下笔,但我写的都是自己的真实感受,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最终顺利通过论文答辩。”
图片
王宁展示自己的剪纸作品
谈及为何选择剪纸作为礼物,王宁说:“剪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距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我把它带回去,相当于把中国的优秀文化带回了家乡,它们比照片更有意义,也更能表达我的心意,因为都是我剪的。”
在河南生活了4年,王宁早就把这片土地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他说:“当初择校时,我从曾在这里上过学的朋友口中得知,河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省份,通过它能够领略到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这深深吸引了我。如今我越来越爱河南,现在要离开,真是舍不得。”王宁告诉记者,他已经基本适应了这里的环境,甚至想让家人也搬到郑州来与他一同生活。现在要离开,仿佛已经对河南产生了“乡愁”。
“除了剪纸,我还想把中国的筷子带回去,不仅方便卫生,最重要的是我现在已经离不开它了。”王宁说。(赵汉青 杨佳欣 实习生 冯佳宁 麻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