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诺曼底记忆:八十年前参战的中国军人后代忆往昔吁和平

杭州师范大学退休教授黄山松有两件珍藏,一件是父亲黄廷鑫从二战欧洲战场带回的“战利品”——早已老旧斑驳的德国产手持望远镜,一件是由绿色珐琅装点、象征法国至高荣耀的“法兰西荣誉勋位骑士勋章”。
2024年是诺曼底登陆80周年。在这场著名战役中,也曾有中国军官的身影,黄廷鑫正是其中之一,而他被认为是中国大陆最后一位诺曼底战役的亲历者。随着英雄的远去,这段历史已逐渐湮没无闻。
6月13日接受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时,黄山松说:“有时候要通过战争手段才能获得和平,但战争总是不好的,和平是最珍贵的。”军事专家蒋福伟则对南都记者强调,历史的印记不该被抹去, “对和平的热爱,才是纪念诺曼底登陆真正的意义。”
图片
中国军人诺曼底登陆六十周年纪念章。图片来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官网
老兵渐凋零
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一次重要战役。
1944年6月6日,以英美军队为主力的盟军先头部队横渡英吉利海峡,抢滩登陆法国诺曼底,在欧洲大陆开辟了第二战场,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败亡。《最长的一天》《拯救大兵瑞恩》等电影,都曾展现这一备受关注的历史事件。
1984年,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首次邀请6个国家的元首,出席对诺曼底登陆的纪念活动,此后,诺曼底登陆周年纪念,成为全球重要的和平仪式。
今年是诺曼底登陆80周年,6月初,多个国家举办了隆重的纪念活动,而法国于6月6日举行的活动尤为盛大,20多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近两百名二战老兵亲临仪式现场。他们中的许多人已是百岁高龄。据国外媒体报道,一名102岁的美国老兵,在前来参加活动的途中去世,令人怅然。
二战期间,中国人民历经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最终赢来了全面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同一时期的欧洲战场上,盟军与苏联红军并肩攻克柏林,德国法西斯终于覆灭。
由于中国当时未参与盟军的行动,整整半个世纪,大多数人并不知道,甚至很难想象,法国北部奥马哈海滩的枪林弹雨中,曾有中国军人的身影。
图片
青年黄廷鑫。
作为亲历者的黄廷鑫,也从未刻意宣扬这一段峥嵘往事。儿子黄山松只在年少时听闻,父亲二战期间曾赴欧洲战场参战,却并不知道其中还包含了著名的诺曼底战役。
直到1994年,杭州电视台从一位离休干部处得知了这个线索,才终于将黄廷鑫请到了聚光灯下,这时他已经77岁。演播室中,老人徐徐打开话匣,而黄山松隔一层玻璃注视着,“依稀之间,仿佛看到了父亲当年的风采”。
经杭州电视台报道之后,国内媒体逐渐发现,上世纪40年代有一批受政府派遣赴英国参战实习的中国军官,他们大都是诺曼底登陆等盟军作战行动的参与者。
除了黄廷鑫,定居大陆的还有零星几位,他们的名字逐渐被世人所知:郭成森、卢东阁、王显琼……黄山松告诉南都记者,父亲一直清楚地记得这些同窗和战友,无奈全部失联,以至晚年音讯全无。
对这些老兵而言,很多心愿,也就成了永久的遗憾。
黄山松对一个细节印象很深。2004年初夏,一位来探访的记者告诉他们,郭成森在当年5月27日,也就是诺曼底登陆60周年纪念日的前夕去世了。十几天后,他在报纸上读到了郭成森生前接受的媒体采访,老人说:“我真希望能在6月6日,与黄廷鑫再见上一面,一起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006年5月的一天,黄山松接到浙江省外事办公室的致电,被告知法国政府通过媒体报道获悉,在中国还有一位曾参加诺曼底战役的老人;不久后,对方又打来电话说,法方已经认定了黄廷鑫的英雄事迹,决定为他授勋。
2006年7月5日,浙江省外事办大厅,专程前来的时任法国驻上海总领事薛翰代表法国政府,将一枚象征法国至高荣耀的“法兰西荣誉勋位骑士勋章”戴在了黄廷鑫的胸前,也作为对这段史实的印证。
黄廷鑫坐在轮椅上接受了这枚勋章。尽管由于患病,他当时的言语行动都已经较为困难,但还是坚持发言:“此时此刻,我想起了和我一起在欧洲战场参战的20多位同学,也想起了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所有中国人。这一崇高的荣誉不仅属于我,也属于他们……”
3年后的11月11日,与病痛顽强斗争多年的黄廷鑫,因器官衰竭在杭州去世,享年92岁。此后,研究者认为,中国大陆已无健在的诺曼底战役亲历者。
特殊的机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缘何有中国军人出现在遥远的欧洲战场上,参与了盟军的诺曼底登陆战役?要了解这个问题,需要回到民国海军史中寻找答案。遗憾的是,海峡两岸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甚少,国内也罕有博物馆对此做过系统梳理。
为了更准确、完整地保存父亲这段往事,历史专业出身、但原本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与研究的黄山松,开始涉入民国海军史。
2004年,在陪伴父亲捱过又一次凶险的病危之后,黄山松根据老人的恢复情况,开始断断续续地在病床前进行口述历史的采集。他记得,那时父亲的身体相当虚弱,看起来非常疲劳,“但常常是我一走进病房,他就首先开口,说昨晚又想起了一些过去的事,急着要把它说给我听。”考虑到讲述者的年迈、所回忆事件又太过久远,黄山松还尽可能查阅相关的文史资料,与父亲的口述交叉核对。
2013年11月,17万字的《亲历与见证:黄廷鑫口述记录——一个经历诺曼底战役中国老兵的海军生涯》出版,作为2010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规划课题、浙江省民国浙江史研究中心研究成果,已成为关于这段历史的宝贵记述。
生于农历戊午年十二月二十八(1918年2月9日)的黄廷鑫,在安徽安庆度过少年时代,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当时全省最好的安庆高级中学。民国年间,没有全国统一“高考”,学生可以自行报名参加心仪大学的入学考试。怀着投笔从戎之志的黄廷鑫,毅然选择了青岛海军学校。试卷从青岛寄来安庆,作答之后再寄回青岛。就在“七七事变”爆发、全国抗战打响之际,黄廷鑫被录取为青岛海校五期乙班学生。
而当他经过近4年的学习,终于从青岛海校毕业时,民国海军的舰队几乎已经损失殆尽,丧失海上作战能力。大多数同学没了“用武之地”,被插入各陆军学校继续学习。黄廷鑫也转到了成都军官学校学习炮兵,并成为黄埔十七期学员。
1942年夏天,再次毕业的黄廷鑫正准备参加陆军部队时,忽然得知了国民政府将选派海军军官赴英、美留学的消息。
图片
二战时期前往英国学习的中国海军军官。
那一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由轴心国集团的进攻,逐渐进入到转折阶段,同盟国开始蓄力反攻。中国战场处于相持阶段,国民政府希望重建海军,便决定选派各50名青年海军军官赴英、美两国受训,与盟军并肩作战,掌握先进的武器装备与作战技术。
黄廷鑫闻讯赶往重庆参加选拔。经过文化考试、专业考核、外语测试、身体检查等环节,原定的100个名额,实际只录取了黄廷鑫等76人,后有2人未到除名。因此,第一批赴英美学习的中国学员共74人。通过“抓阄”的方式,其中50人赴美,而黄廷鑫等24人,在领队周宪章的带领下,经昆明、加尔各答、孟买,换乘邮轮,取道亚丁、红海、直布罗陀海峡,于1943年11月来到英国利物浦,再坐车抵达英国海军最高学府——位于伦敦格林威治村的皇家海军学院报到。
次年1月中旬,20名航海方向的中国学员,前往英国南部的恰塘兵营接受枪炮训练,紧接着就被派往各个战区,到现役军舰上实习参战了。26岁的黄廷鑫和同学葛敦华,就在那时被分配到了美制轻型航母——“搜索者”号上,主要执行护航任务。
1944年6月2日晚上,“搜索者”号悄然离港。这让黄廷鑫感觉“有点非同寻常”,因为原本航母都是白天出港的。但以他当时的身份,并未获悉“搜索者”号此次执行的具体任务,其实是诺曼底登陆战役的一个组成部分。
6月6日早上,黄廷鑫在舰上听到电台播报的新闻说,盟军的飞机已经在诺曼底实施空降,激动之余又不免担忧:我们的空降部队能否在诺曼底站得住脚?此后,他所在的“搜索者”号也没有立刻返回英国,而是加入了一支从朴茨茅斯驶出的庞大船队,继续执行海上护航。
图片
黄廷鑫1944年参加诺曼底战役时所在的“搜索者”号航空母舰。
经法方认定,1944年6月6日凌晨,黄廷鑫曾参加了诺曼底战役中的海上防潜和警戒任务,后来还参与了土伦登陆等行动。1944年底,“搜索者”号在英国靠岸,黄廷鑫的这段实习经历也告一段落。战争结束之后,他和同学们先后回到中国。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海军宣布成立。据黄山松的研究,接下来一段时间里,数位与父亲同属青岛海校五期的同学,陆续以起义、报到等不同方式,加入了解放军。“他们或者成为海军第一代舰长、副舰长,或者是海军专业技术部门的骨干,以所拥有的海军专业知识,为新中国海军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黄廷鑫曾任护卫舰“武昌”号副舰长、巡洋舰“长春”号副规长(舰长暂缺)、东海舰队司令部枪炮业务长、大连舰艇学校教员,而后转业到地方。人生的后半程,先后任教于浙江化工学院(今浙江工业大学)和浙江丝绸工学院(今浙江理工大学),晚年淡泊,却始终关心着国家的海军及海防建设。
另据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相关资料,1944年6月6日清晨,诺曼底登陆战役打响时,郭成森和同学卢东阁在英国皇家海军本土舰队“肯特”号重巡洋舰上,郭成森先后指挥舰艇炮兵发射炮弹数千发,直接掩护滩头登陆部队,摧毁了德军大量的岸防设施;与此同时,在诺曼底海面的一艘R级战列舰上,王显琼也参加了对德军诺曼底滩头阵地的炮击,执行火力支援任务。
这批中国留学军官配合盟军作战数十天,无一人伤亡。
纪念的意义
生于1954年的黄山松,如今也已是古稀之龄,在杭州过着平静的退休生活。
南都记者辗转联系到他时,谈及父辈这段激动人心的历史,老人却有古井无波之感。他以史学者的角度评价说,诺曼底登陆战役是极为复杂、系统性的部署。战争的胜负,最终还是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层面的较量。
图片
2021年6月,一名97岁的退伍老兵在法国滨海韦尔英国诺曼底纪念馆的雕塑前拍照。新华社/法新
昔日腥风血雨的奥马哈海滩上,矗立着法国女艺术家Anilore Banon创作的《勇士》雕塑。作者说:“我创作此雕塑,是为了纪念这些人的勇气……他们冒着危险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以解放法国人民。”在诺曼底的卡昂和平纪念馆外,有一只巨大的手枪,枪管打结,名为《不再有暴力》。
2004年6月3日,经法国议会批准,由中国艺术家遥远(文元衍)创作的“世界和平女神”雕像,在法国诺曼底海滩梅思大本营市揭幕,坐落于诺曼底战役中,盟军登陆的中心位置。从此,这一艺术形象成为广受认可的“和平”的象征。
十年后的2014年6月,借纪念诺曼底登陆70周年之机,法国领导人邀请俄罗斯、德国、乌克兰领导人,在诺曼底就乌克兰局势进行磋商,建立“诺曼底模式”。此后,四国形成会晤机制,多次举行各层级磋商。直至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
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军事专家蒋福伟认为,“诺曼底模式”存续期间,曾在调解俄乌冲突、促进和平谈判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包括促成2015年签署新明斯克协议。
他说,整整10年前,正值克里米亚危机,俄罗斯总统普京依然受邀参加了纪念诺曼底登陆70周年活动仪式;然而今年,主办方法国在是否邀请普京出席一事上左右摇摆,最后决定将其“拒之门外”,与此形成对比的则是,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成为这场重要活动的座上宾。
“在国际局势升温的当下,这场活动当然也就有各种争议,也备受瞩目。”蒋福伟指出,这次纪念活动,已经不是为了对二战以及二战后的国际秩序、历史规则、国际结构的纪念,而是透出浓厚的政治意味。甚至他认为,西方国家实际上是借这个场合“秀团结”,而向昔日盟友俄罗斯传递明显的信号,表明西方将更加直接地参与到俄乌冲突之中,“更像是美欧西方新时代‘抗俄联盟’形成的一个仪式。”而这不应该是纪念诺曼底登陆的应有之义。
“和平来之不易,历史的印记不应该被抹去,牢记历史、凝聚共识、珍惜和平!”
站在这个新的节点上,黄山松感慨道:“战争总是不好的,和平是最珍贵的。”
父亲黄廷鑫的口述记录封面印着这样一句话:“回忆历史,是为了记住残酷的战争;记录历史,是为了永久的和平。”
出品:南都即时
统筹:南都记者 向雪妮
采写:南都记者 侯婧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