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万刚:代代传承 把八步沙的绿茵永远保存下去

  “作为农民,我们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没想到受到这么多的人关心。更没想到总书记会来到我们这个地方亲自视察我们的治沙成果,我们非常地激动。总书记这么关心我们,各级党委政府这么支持我们,我们没有理由放弃。(治沙)这件事,我们一定要一代代传承干下去,把八步沙的绿茵永远保存下去。”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党支部书记、场长郭万刚近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谈道。
图片
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党支部书记、场长郭万刚接受本网记者专访 
中国经济网记者裴小阁/摄
  八步沙,出门八步就是沙。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这里是古浪县北部的一个风沙口,因气候干旱和过度开荒放牧,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就已是寸草不生、黄沙漫地。郭万刚谈到,1981年,古浪县开始试行“政府补贴、个人承包,谁治理、谁受益”的荒漠化土地治理政策,把八步沙作为试点向社会公开承包。郭万刚的父亲郭朝明和贺发林、张润元3名共产党员,还有罗元奎、程海、常开国等社队干部响应政策号召,联户承包了7.5万亩治沙任务,组建了八步沙林场。一张合同,6个红手印。从此,6位老人踏上了漫漫治沙之路。面对一眼望不到头的沙漠,六个老汉节衣缩食,凑钱买树苗,靠一头毛驴、一辆架子车、一个大水桶、几把铁锹,开始治沙造林。
  1983年,彼时31岁的郭万刚还在土门供销社上班,因父亲生病,不得不回乡顶替父亲治沙造林。“从内心讲,我很不愿意丢掉这个‘铁饭碗’到荒无人烟的沙漠里去治沙。但是,面对父亲期待的目光,想想父辈们都能舍得社队干部的帽子去治沙,不就是为了乡亲们少受点沙害,过上个安稳日子嘛!于是,我接过父亲手中的铁锨,加入到老人们治沙的行列,成为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郭万刚说道。
  转眼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国家“三北”防护林政策调整,加上当地连年干旱少雨,八步沙林场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郭万刚提出,在林场附近,按照政策打一眼机井,开上些荒地,发展集体经济,补贴造林费用。但当时打一口机井,需要花费近30万元,这对于普普通通的农民而言,无疑是一笔巨资。后六家通过集资,想办法向银行贷款,经过4个多月的日夜奋战,终于打了一口156米深的机井。从此,林场起死回生,走上了一条以农促林、以副养林、以林治沙、综合发展的新路子。
  “2003年,我们终于完成了八步沙的治理。”郭万刚谈道,虽然把八步沙治住了,但它北面还是寸草不生的大沙漠,不治理迟早是个害。于是,林场主动跨区域承包治理八步沙北面25公里外的黑岗沙、大槽沙、漠迷沙三大风沙口。如今,八步沙林场管护的面积已达45万亩。
    风风雨雨数十载,从第一代治沙人“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到第二代治沙人创新应用“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结构,实行造林管护网格化管理,再到第三代治沙人全面尝试“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等新技术,三代人矢志不渝、拼搏奉献,与干旱和风沙顽强抗争。
  2016年,郭万刚的侄子郭玺在其再三劝说下也回到家乡,加入到防沙治沙的队伍。郭万刚感慨道,回想40多年来,三代人在沙漠里走过的路,有艰辛、有迷茫,但更多的是欣慰和骄傲。“没有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没有党和政府的支持,没有社会各界的关心,就没有我们八步沙越来越好的生态环境。”
  2019年,八步沙“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在八步沙纪念馆一路之隔建成运营。如今的八步沙林场不仅成了生态研学、观光旅游的理想去处,更成了省内外党性教育的红色打卡地。郭万刚略带兴奋地告诉记者,每年进入五月份,八步沙林场的绿植就开始陆续抽绿开花,先是黄色的柠条花,接着是6月份的沙枣花,等到7~8月份的时候,花棒、梭梭树也陆续开花,林场里各种颜色的花相继绽放,分外好看。徜徉其间,感觉像是待在世外桃源。
  如今,郭万刚的头发也已发白,72岁的他仍然整天忙碌在治沙一线。办公室的书桌上,摆满了平时学习的资料文件。“对我来说,就是大半辈子交给了八步沙。通过四十多年的磨难,坚持到现在,我们已经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郭万刚谈道,如今,国家政策越来越好,这方面的财政投入越来越多,参与的人也越来越多。“相信古浪人民个个都是治沙人,个个都能坚持到底。我们将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不忘父辈们的绿色承诺,大力弘扬八步沙‘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新时代武威精神。”(中国经济网记者 魏金金 裴小阁 张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