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军准将回忆中印战争:作战第一天被俘,但我们很勇敢,没有撤退

1962年,中印边境战打响,印军退役准将巴尔与他的战友等40余名官兵被俘。回忆作战经历,巴尔表示:“我们在这场战争中表现的很勇敢。”然而,战斗刚刚开始,却有不少印度官兵四处逃窜,甚至连指挥官都弃兵而逃。说好的“勇敢”呢?
一、被俘过程
印度退役准将阿玛吉特•巴尔,出生于1941年4月,1961年加入印度陆军,1962年10月成为一名年轻印度军官,隶属于步兵第7旅,在阿格拉第17伞兵野战团服兵役。曾经参加过1962年中印边境战、1965年卡奇行动、1971年印巴战争等多场战斗。
据巴尔回忆:1962年10月19日,中印边境战爆发,他所隶属的第7旅进入克节朗一带,并与中国军队展开作战。然而,他不知道的是这场战争带给了他很多的困难。
凌晨4时,中国军队的炮火迅速打响,随后是一阵枪林弹雨袭来。印军步兵第7旅完全没有意识到,解放军的作战能力如此之强,战斗刚刚开始,印军所有通讯联系几乎被切断,巴尔与他的40多名战友只能依靠茂密森林与解放军周旋。
彼时,印军国防部已经出动运输机从达科他州飞向边境位置,并且向他们援助武器和食物。然而,由于运输机距离地面位置较远,森林茂密,巴尔等人想要找到武器非常困难。
图片
上午9时,克节朗一带上空,天空几乎炸裂,解放军炮火无往不利,在这种情况下,巴尔只能与其他士兵回应解放军的进攻,双方短兵相接之下,巴尔与他的战友们弹尽粮绝,最终只能成为俘虏。
巴尔回忆被俘情形:
“被俘对任何士兵来说都是不幸的,不过,为自己的战友没有一个谈论撤退而感到自豪。”
巴尔称,在被俘之后,枪支武器被没收,4天后,他们被送往沉鄂战俘营。在这里,大约关押着500名战俘,每天都有专门的人为他们做饭,不过,只提供烤肉、米饭和萝卜蔬菜(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些吃食已经比中国老百姓吃的好太多)。
关押印军的集中营内,除少校和中校不允许外出外,对其他印军并没有任何限制,大家随时可以交流。在这里,集中营每天都会播放象征中印友谊的歌曲,几乎每个角落都在回荡。甚至还会在翻译的帮助下,为印军做思想工作,让他们明白,中印边境战的发生,最大的受益者是美国,而非印度自己。
图片
被俘的日子里,巴尔与其他战友一直试图寻找逃跑的办法,为了能够在“越狱”时,携带方便的药物,他们一直以生病为借口,集中收集药物。然而,还没有等到巴尔等人逃亡越狱,就传来即将被释放的消息。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国内关于巴尔的消息,印度陆军总部却发来一封电报,称巴尔少尉失踪,很可能已经死亡。
直到送还战俘结束,巴尔与他的战友开始接受国防部安排,被送往兰契接受情况汇报(被俘后受到彻底审讯的过程)。
三天后,巴尔离开兰契。对于这段经历,他表示既苦又甜,甜是因为他是一名参加过战争的军官。苦是,他相信自己没有被监禁(在集中营印军体会到了尊重和自由)。
图片
二、插翅难逃
巴尔和他的四十几名战友虽然在作战中没有后撤的打算,但是不少印军官兵却从那里撤离,并仓皇南窜。
1962年11月中旬,解放军第130师在中印边境取得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胜利,印军几乎丢盔弃甲,落荒而逃。
然而,此时,作为上级领导的54军军长丁盛却大发雷霆:
“说好的关门打狗,门是关上了,狗呢?”
原来,为了能够一举将敌人消灭,解放军54军部署了反歼计划,采取攻坚、穿插、迂回、分割策略,打算将瓦弄之敌全部歼灭。
谁知,在战斗仅仅10个小时的时间里,看似顽硬的印军从长官到士兵全部如鸟惊兽散,四处逃命。
解放军还没有进行到一半的计划,印军几乎全部跑没了。原本这场不战而胜的结果可喜可贺。但是却让丁盛脸色铁青,毕竟我军要的是全歼,不是让印军逃跑。
图片
自瓦弄一役之后,印度高层只能用“震惊”两个字来形容,在他们眼里,解放军只用了10个小时的时间,就将自己一个旅给吊打,甚至这还是印军最为精锐的陆军第4师第11旅。
不得不说,不论是印军王牌旅的第7旅,还是陆军第4师第11旅,不到一天的时间,不是被全歼,就是集体狼狈逃窜。第一阶段的对印反击战,也算是以胜利而告终。
不过,惶恐不安的印军高层并未偃旗息鼓,而是源源不断继续向前线战场增兵。面对印军如此冥顽不灵,解放军只能奉陪到底。
巴尔退役准将曾表示,中印战争之所以失败,因为印度战略比中国落后。
图片
据悉,中印战争爆发后,解放军发现,印军那边依然在使用一战时期的步枪,只有个别人才能使用上半自动抢,机枪的数量更是少的可怜。
而印军修建的碉堡,看似煞有其事,实际上只不过是用几块木桩和树枝搭起来的架子,随随便便一颗手榴弹过去,就会直接被炸毁。
当然最重要的是,好的士兵需要好的指挥官,印度士兵虽然有点水平,可是他们的指挥官考尔却临阵脱逃,将部队丢下之后,就搭乘飞机离开。这也导致印军整个部队乱作一团,只能各自逃命,以避免成为解放军俘虏。
显然,这些小伎俩在中国军队面前不值一提,既然已经进入中国军队的打击范围,想要插翅逃跑,难如登天。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