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贵阳㊲】贵阳最大“地主”高家,竟这般传奇!

《读懂贵阳》推出第三十七期:
贵阳最大“地主”高家
竟这般传奇!
走进贵阳,读懂贵阳。
在贵阳文笔街,曾有这样一座“豪宅”,占据六个门牌号码,开三门对外,总面积约为三万平米,人称“高家花园”。修建这座远近闻名花园的主人,便是让高家跻身贵阳三大家族的高廷瑶。
图片
高廷瑶像
老贵阳有“华家的银子、唐家的顶子、高家的谷子”的说法,“高家的谷子”说的就是他家。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大地主。
高家祖辈明初入黔,落籍北衙,也就是现在乌当区的北衙村。经营农业数百年,在今惠水县、长顺县广顺镇等地广置田产,在当时已经称得上农业大户。
1786年,27岁的高廷瑶中贵州乡试第一名,正式步入仕途。因以兵不血刃平息了贵州定窑、广顺—带苗民起事获封六品顶戴,后官至广州知府。
有一次,他为了给一名死囚翻案,居然在后半夜闯入省府,惊醒了睡意正浓的抚台。以他洪钟立声、纵横才智,要求准予复审,抚台被他据理力争所折服,案情水落石出,救人—命。史书誉为“循史冠”。
图片
多年任知府,高廷瑶的钱主要用来广置田产。据说到清末,光是北衙十三寨一处,高家一年就可以收20万斤的租谷。要知道,清代南方中等水平田平均亩产稻谷2石,也就是高家仅仅在北衙就拥有数千亩水田,“高家谷子”之称也由此而来。
除了政绩显著、田产富饶,高廷瑶还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
1827年,高廷瑶辞去广州知府,回到贵阳后慷慨解囊,接济族中穷困之人;捐资创办了北衙书院,招收学子,振兴家乡。还撰写了《宦游纪略》一书,记载他20多年为官所办案件,被“西南巨儒”莫友芝誉为“学治师法”。
还乡后,高廷瑶在贵阳还购置建造了“解元府”,也就是今天的高家花园,由公馆及花园两部分组成,公馆前后六进,院落数十个相连相通,共有厅堂、房屋三百余间,居住人口达一百多人。
图片
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纪念馆一角
在20世纪30年代,这里成为中共地下党的一个隐蔽活动点,作为共产党员的高家子弟高言志传承了高廷瑶的开明与胆识,让地下党领导人林青、秦天真、徐健生等在此开会活动,包括高言志在内的高家七位有识之士也积极投身革命。
图片
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纪念馆一角
正是因为这段红色记忆,高家花园后来被改为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纪念馆。
现在,常常有不少人来这里凭吊瞻仰烈士,追思革命历史。
文字:汪东伟
AI数字人主播:马铮
设计/剪辑:林虎 曾玉璇
拍摄:冯飞
部分素材来源于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