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华永道被招行换掉背后:证监会重罚中介违规,员工简历正满天飞

图片
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 | 肖望  
编辑 | 王伟凯
出品 | 棱镜·腾讯小满工作室
应届毕业生李华(化名)十分纠结,他刚拿到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的录用通知。
这曾经是许多同学艳羡的工作:进入“四大”(指四家大型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德勤、安永、毕马威),出入CBD的高档写字楼,薪资待遇对职场新人相当有诱惑力,当然加班也多。
但当下,这份录用通知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普华永道正遭遇一波丢单潮,客户大量流失,项目自然不再需要人手。
5月27日,招商银行披露,拟聘任安永提供审计服务,而去年9月,招行公告原本拟聘任的是普华永道,审计费用2750万元。
普华永道丢了招行这一千万大单,“煮熟的鸭子飞走了”。招行临时改聘会计师事务所引发市场热议,但这只是开始,与普华永道解约的上市公司名单越来越长:中国人寿、海通证券、中国石油、上海医药……
昔日的金字招牌,如今为何令人避之不及?
普华永道跌倒,同行吃饱
普华永道的员工们人心惶惶,如同撞上冰山的泰坦尼克号,不少人已经在琢磨“跳船”另谋出路。
“我们接到了不少普华永道员工的简历,我最近就在忙着面试。”某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张宇(化名)告诉作者。
 6月7日,中国银行公告,将原本续聘普华永道提供年度审计服务的安排,调整为提供2024年中期财报审阅。普华永道获得的服务费也从年度10100万元缩水至3500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普华永道已丢掉33家上市公司客户,涉及审计费用超6亿元,其中超过千万的大单客户达11家。
上市公司的聘任公告显示,普华永道内地2022年度收入总额为74.21亿元,审计业务收入为68.54亿元,证券业务收入为32.84亿元。2022年度有109家A股上市公司聘任普华永道提供财务报表审计工作。
自2003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年度事务所百强排名以来,普华永道连续19年名列第一。但今年,普华永道无缘第一已板上钉钉。
解约的客户们大多流向了安永、毕马威、德勤等另外三大事务所,立信、致同等内资所也从中分得一杯羹。
接连丢掉大客户,业界普遍猜测,或与某大型房企财务造假、欺诈发行债券案件有关。在2023年1月请辞之前,普华永道为该大型房企提供服务长达14年,收取审计服务费用2.7亿。
在合作的14年里,普华永道出具的都是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这意味着,其审计人员认可该企业财务报表质量。而接手普华永道的上会柏诚,在6个月后对该企业给出了“无法发表意见”的审计报告,理由是未能获取足够适当的审核凭证。
今年4月,一封署名为“一部分普华永道合伙人”的举报信在网络上流传。举报信称,某大型房企造假严重,普华永道10多年审计视而不见。
普华永道随即发布声明,称信息并非来自普华永道,其内容均为不实信息。
作为会计专业独立监管机构,香港会计及财务汇报局于4月19日回应,鉴于举报信指控的严重性,为保障投资大众及对上市实体进行审计所涉及的更广泛的公众利益,维护公众对会计专业诚信的信心,会财局有责任展开调查。
“当发现有任何适当行为或违反《会计及财务汇报局条例》的情况,会财局将毫不犹豫对涉事的事务所及个人采取严厉的执法行动。”香港会财局称。   
5月31日,证监会正式发布对该大型房企债券欺诈发行及信息披露违法案的处罚决定,并指出,证监会正在推进对相关中介机构的调查。
尽管普华永道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需要承担何种责任有待调查披露,普华永道更需要力证其在审计过程中勤勉尽责。但业界普遍预计,普华永道难辞其咎,也难逃大额罚单及被暂停部分业务的处罚。
严查财务造假,证监会压实“看门人”责任
上市公司排队与普华永道解约,与近年来监管部门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的责任要求紧密相关。
信息披露是资本市场健康运行的基础,券商、律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被称为资本市场的“看门人”,需要对企业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作出独立审查和判断。财务信息更是披露的核心,负责年报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能否识破其中的猫腻尤为重要。
2024年证监会的1号罚单,开给了涉康得新财务造假案的瑞华会计师事务所(下称“瑞华所”)及相关责任人。康得新在2015年至2018年间虚增利润115亿元之巨,震惊市场。
证监会指出,瑞华所为康得新2015年至2017年财报提供审计服务,均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经调查,瑞华所未勤勉尽责,报告存在虚假记载,罚没其1783万元,三名签字会计师被警告,合计罚款26万元。
上海金融法院2022年9月的执行裁定文书显示,瑞华所已无可执行财产,并已被限制消费。昔日可以比肩“四大”的内资第一所,隐入尘烟。
在2019年7月因涉嫌康得新财务造假被立案调查后,瑞华所还连累多家客户。据《国际金融报》统计,截至当年7月末,瑞华所负责的34个IPO排队项目上市状态变更为“中止审查”,至少26家上市公司被迫中断融资及并购事宜,涉及金额高达470.8亿元。
在调查结果出炉前,与有瑕疵的中介机构撇清责任,也是上市公司避免影响自身业务的自保之举。
证监会在2024年系统工作会议中强调,压实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坚持“申报即担责”。
证监会在2023年执法情况综述中强调,紧盯不勤勉、未尽责,压紧压实“看门人”责任,督促引导中介机构提升执业质量。2023年,证监会对25家中介机构、94名从业人员作出行政处罚。例如,中天华茂会计师事务所在东方网力年报审计执业中未勤勉尽责,没收其业务收入并处以5倍罚款,暂停其从事证券服务业务6个月。
今年4月,国务院印发资本市场“国九条”,再次强调:进一步压实发行人第一责任和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建立中介机构“黑名单”制度。坚持“申报即担责”,严查欺诈发行等违法违规问题。
多方配合造假防不胜防
听闻前东家被客户大量解约,前普华永道员工晓慧(化名)对作者感叹:“审计师太难了,执业风险高。而且还有客观上即使再努力也查不到假的情况。” “有些公司要什么资料都能拿出来,很具有迷惑性。”
相关法律要求,上市公司必须聘请独立第三方会计师对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张宇解释,许多人误以为财务造假是会计师参与做假账,实际上,账目是上市公司提供的,会计师则是按照一定的程序获取相关凭证进行核查,审计其财务数据是否真实、准确。
张宇指出,审计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近年来一些上市公司实控人在巨额利益的驱使下,多机构多部门配合造假,让审计机构防不胜防。
近期,知名会计专家、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前院长黄世忠及厦门大学会计学博士叶钦华在《财会月刊》撰文指出,第三方配合上市公司进行财务造假的现象十分严重,也是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屡禁不止、屡屡得逞的重要原因。该文在业内引发热议。
以紫晶存储为例,其客户、供应商和金融机构等第三方配合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蓄意向注册会计师提供虚假证明材料,导致审计准则规定的审计程序失效,严重干扰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最终造成审计失败。黄世忠、叶钦华建议,应严肃追究配合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第三方的法律责任。
在上述大型房企财务造假案中,证监会指出,证据证明其造假是公司相关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公司总部和项目公司一体推进的,并采取修改调整当年交楼清单、修改明源系统交楼时间等编造重要事实的手段。
普华永道是否足够勤勉尽责尚待有关部门调查披露。
张宇对第三方配合造假的行为深有感触。他表示,财务造假防不胜防。因此,当前会计师事务所普遍将审计底稿做扎实,确保在程序上勤勉尽责。这也导致会计师陷于表格中,工作量大增,行业人才流失,进一步导致审计报告的质量下滑。
晓慧就对作者介绍,在会计师事务所,加班是家常便饭,做IPO项目就是经常凌晨才能下班,交付报告时要经常通宵。“待遇不错,但和工作强度相比,性价比不高。”
身心俱疲之下,晓慧在普华永道工作3年后便跳槽到某大厂做财务,“工作强度小了很多。”
为利益还是为操守
当人们讨论审计责任的时候,安达信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
2001年,美国能源巨头企业安然爆发财务造假丑闻,常年为安然提供审计和咨询服务的安达信被美国证监会启动监管调查程序。安达信信誉危机日趋严重,被许多客户解约,员工大量流失。昔日“五大”之一的安达信在短短两年内轰然倒塌。
据中新网报道,2002年3月,安达信香港和中国内地的合伙人携旗下业务加盟普华永道。而如今,相似的一幕在普华永道身上重演,颇为讽刺。
从安达信,到瑞华、大华、德勤、普华永道等,会计师事务所为何屡屡失守“看门人”责任?
张宇直言,这是会计师事务所经营模式的悖论,在全球都是如此。给会计师事务所付费的是被审计企业,事务所的独立性时常面临考验。
是为了职业操守,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还是为了利益,对一些财务纰漏视而不见?一旦指出客户财务披露中存在问题,会计师事务所丢掉客户也是情理之中。
早在2016年7月,普华永道辞任佳兆业审计师,并在辞任函中指出佳兆业存在多项有待调查的事宜。一度让其专业、严谨的形象深入人心。
有业内人士对作者表示,普华永道收费较贵,但因为品牌形象高端、专业实力有口碑,仍受到不少上市公司的青睐,请普华永道审计意味着一种信用加持。
如今,其苦心经营上百年的信誉严重受损,修复品牌声誉长路漫漫。
张宇指出,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体制同样十分重要。
以瑞华所为例,其由多家本土事务所不断合并做大规模,进而获得品牌溢价。但这种管理模式下,各合伙人的利益追求并不一致,审计报告对风控标准的遵守不统一,很容易导致审计不勤勉尽责。
近期被江苏证监局、深交所处罚的大华会计师事务所也是此管理模式。
而以“四大”为代表的会计师事务所采用的是公司制管理,从总所到分所,其项目承接、执业、出报告及收费都采用统一标准,高度一体化的管理体制。这种模式下事务所管理较为规范,但其执业质量更高。
张宇表示,普华永道等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中国企业出海上市等方面也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在招聘时,他对四大背景的应聘者也格外青睐,“四大对人才的挑选、能力锻炼都很不错。”
“如此一流的会计师事务所也没有抵挡住利益的诱惑,亦或是其内部风控体系存在漏洞,这值得审计行业警醒。”一位审计业资深人士对作者表示。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