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药网科普】最新研究发现,花生让血管更健康,每天要吃多少?

【1药网健康专栏】
花生是个宝,不仅能降血脂,还能预防中风,是公认的“长寿果”——这是张大爷在网上看到的养生知识。他想着,既然花生有这么多好处,以后自己的下酒菜就它了。自此以后,张大爷每天中午都会吃上一盘油炸花生米,再配上二两白酒,就这样连续吃了三个月。
最近,张大爷在社区组织的体检中被查出了高血压和高血脂,这让张大爷百思不得其解,不是说吃花生能降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吗?自己怎么还“三高”了。
医生了解了张大爷最近的饮食习惯后表示,“花生经过油炸后,油脂成分会大大增加,每天一盘油炸花生,还要喝二两酒,这对健康是没好处的。”
花生到底有没有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功能,要怎么吃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今天就让1药网告诉您答案。
一、每天吃花生,能预防中风和心血管疾病吗?
一项发表在 《Stroke 》杂志上的研究论文显示,平均每天吃4-5 粒花生,可以有效降低人们罹患缺血性中风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在这项针对74793名年龄在45—74岁的日本成年人生活方式的长达15年的追踪调查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与不吃花生的人相比,平均每天吃4粒左右花生的人,患缺血性中风风险降低20%;患全脑卒中风险降低16%;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13%。
研究人员认为,花生富含有益于心脏健康的营养素,包括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矿物质、纤维素和膳食纤维等。
这些营养物质可以增强对血糖的控制,从而有效抑制炎症。尤其是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不仅可以改善血脂状况,还能降低血压水平,被称为“天然降压药”。
每天吃适量的花生,可以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中国科学院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共同发表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的一项联合研究也认为,多摄入花生等坚果替代精致谷物,可有效降低代谢综合征的风险。
这项研究可以理解为,人们可以用花生代替一部分谷物主食,不要额外增加每天食物的摄入量。特别是对于肥胖人群,在增加花生摄入量的同时,要减少其他食物的摄入,保持总能量摄入不要超标。
二、花生要生吃,还是煮熟吃?
中医认为,花生味甘、性平,可润肺、补脾、和胃、补中益气;营养学家认为,花生的蛋白质含量高达30%左右,营养价值可与鸡蛋、牛奶等食物媲美。无论是生吃,还是煮熟吃,花生都同样美味。
但哪种吃法,营养效果更好呢?
生花生养胃
生花生对反酸和嗳气症状有较明显的改善作用。花生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脂肪,蛋白质有中和胃酸的作用,而脂肪可以刺激小肠黏膜分泌肠抑胃液素,抑制胃酸分泌。此外,花生含有的磷脂成分,对胃黏膜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抑制胃酸小妙招:
每天早上,空腹食用5-10粒花生米,嚼细然后将花生浆慢慢咽下去,可以帮助胃酸过多者暂时缓解反酸和嗳气。
熟花生润肺
中国古医书《滇南本草》记载:“花生盐水煮食治肺痨;炒用燥火行血,治一切腹内冷积肚疼。”
用适量的盐水煮花生,可以起到和胃润肺、化痰补气的作用,对于咳嗽痰多、声音嘶哑以及肺气虚者有很好的食疗作用。
但要注意,煮花生时盐不能放太多,以防人体盐分摄入过多,引发其他健康隐患。
花生带皮与不带皮的吃法
花生的红衣外皮能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增加血小板的含量,还能改善凝血功能。所以普通人吃花生的时候,可以连着红衣外皮一起吃。
但对于高血压病人、动脉硬化、血液粘稠度较高的人来说,花生的红皮却是不利的,最好去了皮吃。
三、这四类人不适合食用花生
花生虽然营养丰富,但一些人却不适合食用,不仅达不到预防疾病的效果,还可能会带来健康隐患。
1.胆囊切除人群
花生中含有大量的脂肪,需要胆汁去帮助消化。人体胆囊切除后,胆汁不能储存,过多的脂肪摄入,会增加肝脏分泌胆汁的负担。
2.尿酸高的人群
花生中含有的油脂成分较高,属于高脂食物。尿酸高的人摄入过多花生,会影响到尿酸的排泄,从而加重病情,甚至会促使痛风发作。
3.损伤瘀肿者
花生的红衣外皮具有促进凝血的功能。跌打损伤、血脉瘀滞者食用花生,会出现血瘀难散,加重瘀肿的情况。
4.肾结石患者
花生中含有丰富的草酸,草酸进入人体后容易与体内的钙结合生成草酸钙,肾结石的主要成分就是草酸钙,肾结石患者长期食用花生,会使结石症状加重。
花生虽然营养丰富又美味可口,但也不能多吃。成年人每天花生的摄入量在10克左右,大约是12颗花生左右,不宜过多食用,最好饭前食用,比较不伤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