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首家“涉台融合法庭”在淮安落成

  中国台湾网6月14日讯 日前,淮安涉台融合法庭走进台资企业,上门法律体检,问询企业需求,主动为台企提供综合性服务。台企对涉台融合法庭的贴心服务表示感谢。
  继2021年江苏省首个涉台民商事纠纷调处中心在淮安成立后,今年5月,淮安市台办联合淮安经开区法院又率先打造了全省首家涉台融合法庭,凭借独特的融机制、融智慧、融质效“三个融合”理念,不仅为涉台案件办理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也为涉台商台企矛盾纠纷的预防化解提供了新的思路。
融机制,打造涉台司法服务新平台
  涉台融合法庭是集多元化解、诉调对接、登记立案、诉讼服务、调解指导、协助执行、以案释法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有效实现了矛盾纠纷的就地预防、就地化解。淮安市台办、淮安经开区法院率先探索施行了诉求反馈、沟通、流程指引等一系列制度规范。建立“两中心一平台”诉求反馈渠道,出台《台商台企诉求对接工作指引》;联合推进“规模台企信用资产数据库”建设,动员台企入库,法院出台《规模台企信用资产数据库工作规范》,为入库企业提供免担保、基本账户“保护舱”等服务,有效推动涉企司法保全必要性审查制度落地,避免保全措施对台企生产经营的不良影响。
融智慧,实现线上线下解纷高效率
  涉台融合法庭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涉台案件立案、调解、庭审等全流程网上办理,不仅提高了案件审理效率,也降低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同时,涉台融合法庭积极推广电子送达、电子签名等电子诉讼方式,为当事人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司法服务。今年4月份,在一起涉台买卖合同纠纷中,淮安经开区法院借助5G视频会商系统,双方代理人一方在北京、一方在高铁上,通过智慧司法、远程会商、线上签字,高效便捷地解决了这起纠纷,充分展示了涉台融合法庭在涉台司法服务中的信息化创新。
融质效,实现综合服务效果再提升
  涉台融合法庭以为台商台企提供“低风险”“低成本”“高效率”的司法服务为目标,通过融合“风险可视化、流程可视化、成本可视化”三种核心质效,为台商台企在淮投资兴业营造和谐、高效、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打造涉台司法服务“淮安样板”,实现司法效果的最大化。一方面,设固定全科法官1名,负责调解指导、诉讼服务、法治宣传、协调联络等工作,加强对调解员、网格员等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和调解能力;另一方面,注重发挥涉台融合法庭法官驻企联络站的法治宣传作用,针对企业主要纠纷类型,提出司法建议12份,帮助企业优化内部管理、源头预防纠纷。开展巡回审判、以案说法、车间讲法20余次,普惠职工1.2万人。
  据悉,下一步,淮安市台办、淮安经开区法院将紧紧围绕“融合两岸同胞之情、共同发展之力、平等保护之治、和谐共建之谊”的理念,继续深化涉台司法服务探索与合作,进一步完善涉台融合法庭的功能和服务,不断推动涉台司法服务工作向更高水平发展。(中国台湾网、淮安市台办联合报道)
[责任编辑: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