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媒体记者团到访杨浦!近距离感受人民城市新实践典范

产业集聚的科创园区,烟火气十足的街头巷尾,近悦远来的滨江水岸……6月13日,境外媒体记者对话书记(市长)系列活动来到了上海市杨浦区。
图片
数十位境外媒体记者通过走访参观,实地感受杨浦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巨大变化。杨浦区委副书记周嵘,中国记协国际部副主任李浩等陪同参加。
图片
境外媒体记者团的第一站,来到位于新江湾城区域的湾谷科技园。这里绿意葱茏、湿地环绕,5公里辐射半径内聚集了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大等高校,与美国“硅谷”有着相似的区位优势,将大学校区的知识溢出效应和城市的原生态自然环境有机结合。
图片
通过聆听报告介绍和企业项目分享,境外媒体记者团一行多方位了解了杨浦创新发展的整体情况以及未来谷-湾谷创新中心、科技成果转化集聚区的相关信息。近年来,湾谷科技园通过整合高校、园区、产业等优势资源,持续加强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联动”和学城、产城、创城“三城融合”,成为了区域创新协同网络体系创新示范园区。
图片
“这里的诸多创新发明让我印象深刻,许多国内外著名的APP,比如大家常用的美团等等,原来都源于杨浦。如果说上海是中国的‘创新之心’的话,那么杨浦区或者说湾谷科技园,则可以称作是上海的‘创新之心’。”来自巴基斯坦的记者Malik Zafar说。
图片
企业展台前,复志科技、美团、爱回收、知飞航空等杨浦区内企业,展示了在3D打印、低空经济、节能回收、无人机足球等方面的技术开发和成果应用情况。一架架球形无人机,竟然可以征战足球赛场,这一近期崭露头角的无人机足球运动项目吸引了摩洛哥记者Ayoub Bechrouri的注意,“这里的许多先进技术都让我感到十分震撼,比如常见的无人机技术,往往用于视频或照片的拍摄。但在这里,却开发应用到了游戏领域。我想,我们都应该学习中国这样的创新创意,将技术应用拓展到不同产业领域中。”
图片
如今,技术也能作为“商品”。上海技术交易所向境外媒体记者团分享了杨浦在推动高校科研成果的溢出和转化方面的经验做法。现场,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的相关负责人作关于技术交易、科技金融、产业孵化全链条服务的相关介绍。作为杨浦区重点企业和国家级区域技术转移平台,上海技术交易所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服务全国,面向全球。依托上海技术交易所、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等机构平台,杨浦积极构筑原始创新高地,不断畅通成果转化路径,着力优化产学研生态圈,持续推动区域高质量科创建设,成为“在线新经济产业首选地”。
图片
活动中,境外媒体记者团参观了上海首批城市更新示范项目、现存唯一的成套“二万户”历史风貌住宅长白228街坊,并来到杨浦滨江漫步,沉浸式感受杨浦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相关实践成果,多方位探寻杨浦滨江公共空间的整体规划建设情况。
长白228街坊被住建部推荐参评2023年联合国人居奖,作为“人民城市样板间”,生动展现了杨浦在“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以及积极推动城市更新方面的有益探索与实践。境外媒体记者团看到这里完整保留了原有建筑的空间肌理、公共属性,更延续了社区开放共享的建筑理念和风貌特色,并融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为周边居民引入普惠民生功能。
图片
来自土耳其的记者Emre Aytekin不时拿起相机,拍摄记录着周边居民的生活画面,“这里的平静祥和让人流连忘返,宽阔的绿地旁有老人们轻松畅谈,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这一幕让我觉得,政府对于这片区域的改造重塑有十分重要的社会价值。”
图片
在初夏微风吹过的杨浦滨江,境外媒体记者团观览了历史风貌建筑、无障碍设施配备、绿之丘妇儿之家。
图片
去年《保护传承工业遗产的上海杨浦联合倡议》的推出,在工业遗产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今年,杨浦区获评全国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杨浦推动文物建筑和工业遗产大规模集中转化,使它们重现风貌、重塑功能、重赋价值,在当代焕发新生。杨浦区文化旅游局副局长朱音奇表示,“希望通过分享老建筑保护利用方面的方法举措,能够使更多的外国朋友了解工业遗产保护领域的中国智慧和杨浦贡献。”
图片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上海杨浦滨江考察,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为正处在创新发展关键时期的杨浦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五年来,杨浦牢记嘱托、踔厉奋发,将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贯穿区域发展全过程各方面,为广大市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未来,杨浦将继续坚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最优的供给服务人民,努力建设属于人民、服务人民、成就人民的美好杨浦,奋力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杨浦之路。
图片
(来源:上海杨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