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反补贴税,中国业界申请对欧盟乳制品展开反补贴调查

最近欧盟进行了“大选”,不出意外的话冯德莱恩将继续连任,而这也意味着之前其推行的对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征收临时反补贴税,可能会继续推动,并且最近也出台了初步的方案,这一点中方也之前警告过,称这是完全罔顾事实的保护主义行为。而与此同时,中方也出台了反制措施,那就是根据最新消息,中国业界申请了对欧盟乳制品展开反补贴调查,可以说如果中方展开反补贴调查,是对欧方的一个对等回应。而关键时刻,欧盟的关键大国,德国在对中华电车征收反补贴税事件上,态度有所松动了。
图片
(最终决定将由冯德莱恩拍板)
最近,欧盟委员会在6月12日宣布的一项新决定里提到,对于中国生产的电动车,他们要开始收取更高的进口税了。本来从中国进口电动车到欧盟,已经需要支付10%的关税,现在他们决定根据不同的中国车企征收不同额度的附加税。具体来说,比亚迪的电动车要被加收17.4%的额外关税,吉利的电动车要多交20%的税,而上汽集团则是最高的,需要多付38.1%的附加税。
还有一些中国的电动车公司虽然参与了欧盟的调查但是没有被特别挑出来检查,这些公司的产品将会被加征21%的附加关税。至于那些没有参与调查的公司,则跟上汽集团一样,也需要支付38.1%的额外关税。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面对欧盟的一意孤行,中方也有反制措施。在6月13日的商务部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何亚东就中国工业界希望政府对进口自欧盟的乳制品采取反补贴措施、并对欧盟猪肉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的报道作出回应。
图片
(欧盟从中国进口大量电动汽车)
有记者问到关于这一话题的报道是否属实以及如果是真的,这些调查将如何进行。何亚东说,根据中国的法律和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国内的生产商是有权要求进行这样的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正当的市场竞争秩序和他们自身应有的权利。如果这些要求符合立案的条件,那么负责调查的部门就会依法对这个请求进行审查,并且如果决定受理,将会开始调查程序,并依法公开通知大众。
可以看出,中方的回应滴水不漏,既没有表明立刻展开调查,也没有反驳这个问题。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中方特意强调,国内的生产商有权要求进行这样的调查,很明显,对欧盟的反制已经打响了,现在就看欧方的行动了,如果欧盟真的不知悔改,执意挥舞“关税大棒”,那么中方很有可能就会立刻启动这个调查,进行对等回应。
其实去年10月份,因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迅猛,欧盟委员会就决定采取行动,开始对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进行反补贴调查。欧盟这一举动是很不公平的,完全忽视了电动汽车企业本身的优势,被保护主义冲昏了头脑。目前欧盟对进口的汽车征收10%的关税,不过,在欧盟也引发了分歧,法国想要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加收更高的关税,建议提高到20至30%以便给欧洲的车厂一点喘息的机会,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在这个市场上发展,并保持他们在欧洲市场的份额。法国的一个智库的专家,埃尔韦尔·法布里,也支持这个观点。
图片
(外交部警告欧盟改变做法)
但是在这一问题上,欧盟的大国德国态度有所松动,德国政府知道可能无法完全避免加税,但报道称,德国方面希望能把关税维持在低水平,最好是和中国对欧盟汽车征收的15%的税率相当。而且今年四月,德国波鸿汽车研究院的经济学专家杜登赫费尔表示,中国在全球汽车产业中扮演了一个转型的先锋角色,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他警告说,如果采取保护主义的措施来对待,会犯下严重错误。
那么为什么欧盟开始对华挥舞“关税大棒”,德国对华态度松动呢?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德国本身的利益。德国汽车品牌如宝马、奥迪和奔驰在中国市场非常成功,占据了出口的30%-40%。这意味着德国汽车制造商从与中国的良好贸易关系中受益颇多。他们希望通过维持低关税来促进双边贸易,确保自己在中国市场的地位不受威胁。
图片
(德国汽车在华畅销)
而且很显然,中国的警告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如果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实施高额关税,中国肯定会采取反制,以提高对欧洲汽车的关税作为回应。这种报复性关税,将对德国汽车制造商造成重大打击,很可能让德国总理朔尔茨去年的访华成果泡汤,也就是说,中方的反制一定会直击痛点,很有效果。
更重要的是,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的电动汽车技术发展世界领先,与中国企业和市场的合作,让德国企业能够更直接地获益,特别是在电动汽车和其他新能源车领域。通过保持良好的贸易关系,德国公司也可以更好地参与到中国的技术创新中去,以此来强化自身的技术。
但无论如果,中欧经济关系本来是互惠互利的,双方经济合作也是互补的,但是欧洲却打着保护主义的旗号对中企进行无端的限制,完全违背了国际世贸规则,违背了欧洲平等的市场原则。还是那句话,我们希望通过对话解决问题,当然如果欧盟继续目前的做法,中国也将采取所有必要手段,捍卫中国企业的合法利益,届时欧盟将变成“防守方”。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