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风觅踪|武王墩墓出土大量木俑: 古代楚人冥间的“服务世界”

从国家文物局发布的信息看,淮南武王墩墓西室已发掘、提取200多件木俑。木俑,又称偶人。古人认为人去世后进入阴间(又称“冥界”),依旧像活在人世间一样工作和生活,所以少不了“服务员”——各种奴仆、奴隶。最初,这些“服务员”是活人殉葬,安阳殷墟武官村大墓里面排列着152具完整人骨,就是殉葬人的遗骨。殷商和西周时期,人殉现象普遍存在。对此,《墨子》记载详细:“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从战国开始,人殉被木俑所替代。木俑的出现被视为社会进步的表现。受气候和材料影响,我国北方古墓中出现的偶人以陶俑为主;南方以木俑为主,而且木俑多出现在楚墓。木俑独特的形制、奇异的姿态和丰富的着装,折射出两千多年前楚人生动的社会规范和生活画面。 
图片
木俑的独特形制
东汉人郑玄在给《礼记·檀弓》作注时称:“俑,偶人也,有面目机发,有似于生人。”南朝人黄侃进一步解释称:“机械发动踊跃,故谓之俑也。”这都是说“俑”是由简单机械发动、能够自己转动跳跃的木人,有点儿类似于现在人玩的“木偶”。它能自动“踊跃”,“踊”与“俑”古音相同,这是“俑”得名的重要原因。根据这一说法,人们就不难理解这种随葬品最初应该是什么样的形象了。这种最初的形象,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木俑的一种。 
这种木俑的头、躯干和四肢不是一个整体,它们是由榫卯结构连接组成的,手臂可以上下转动。从目前发现的此类木俑看,确实有手脚是单独“构件”,以榫卯方式安装上去的,但它不能自动“跳跃”。文献记载的“机发”“机械发动踊跃”的,目前尚未发现。这类木俑有的两手拢抱在胸前;有的左手下垂,右手端于胸前,显得端庄、肃穆。 
还有一种木俑近乎圆雕,是在一根整木上雕出人的大致轮廓。凸出来的,是额头、鼻子;凹下去的,是眼睛和嘴巴。面部的眼睛、眉毛、鼻子,包括头发、胡须,都是用墨画出来的;衣裳、服饰,则是用黑漆、红、黄等彩色绘制的。 
木俑大多身体扁平,身高不等,矮的只有几厘米,高的达80~90cm。有男有女,有的像文官,有的像武士,有的是仆人,有的是歌舞者,有的是乐器演奏者,总之,墓主生前身边的所有角色,木俑都有体现。 
木俑的奇异姿态 
木俑姿态多样,应该与它们所代表的身份有关。 
武王墩墓西室出土的一名武士俑,站立的姿势稳重,神态虔诚。他双手前伸、捧剑,左手托着剑鞘,右手作拔剑状。上身外穿甲胄,里面是长衫,很像西安出土的兵马俑,但细看其腿部,特别是小腿部,也绑着护甲。这一点,与兵马俑不同。兵马俑的小腿一律无护甲。像这样从头到脚都有护甲的武士俑,目前是首见。有人认为,如果出土的这种武士俑数量少,那么,他极有可能是墓主的贴身侍卫;如果这种武士俑数量多,那他们有可能是仪仗身份。与武王墩出土的这件武士俑“长相”近似的,此前长沙、荆州均出现过,但都是各出1件。 
楚墓中的木俑以男女侍从俑数量最多,他们的表情顺从,神态从容。湖南长沙小吴门外楚墓出土的女侍俑,头戴頍。頍,是束发固冠的一种发饰。有带子系着,扣于下颌。头发垂披,直到腰部。丹凤眼,口小,朱唇。左右两颊各有四排整齐的红点。长袍,直裾。下摆、衣领和衣袖都镶有宽边。袍子上有三角形云纹,腰束宽带。右手端于胸前,左手下垂至腹部。脚上穿着一双圆头鞋子。 
长沙杨家湾6号楚墓出土的侍女俑,平头,高高的鼻子,下颚圆小。穿长袍,上衣外罩对襟短襦,衣袖短不及肘部。也是右手端于胸前,左手下垂至腹部。脚上穿着的,却是一双方头鞋子。 
长沙楚墓中出土的男俑,也是平头,戴頍。頍被绳子扣着,系在下颌底下。八字须,下颌留着短髭。衣领交叠,直裾。袍子上有“S”形云纹。衣领、袖子、对襟处,均镶有宽边。腰束宽带。 
在湖北荆州刘家湾楚墓出土的7件木俑中,有1件身高36cm,圆雕形制,口、鼻、眉都是刻出来的,然后用墨涂黑,嘴唇涂朱。头发是画上去的,双手拢抱在胸前。它的双耳穿孔,显得相当“时尚”,留给人们很深的印象。 
总体看,男女侍俑均衣着华丽,细腰,具有传统的“楚人风范”。 
西汉马王堆1号墓中出土了一组伎乐俑,一共5人,其中有2人吹竽,人鼓瑟,都是屈膝跪坐姿势。木俑低低的额头,高高的鼻子,眉毛涂黑,嘴唇施朱。头上都插着簪子(竹签)。交领,右衽,长袍。形象生动,姿态别致,不仅体现着木俑本身的雕刻技艺,而且还反映着当时人的生活习俗。 
图片
武士俑
木俑的丰富着装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先驱人物沈从文早年专门研究过楚墓木俑的服饰,他从服饰角度,将木俑分成四类:男女侍从俑、武士俑、伎乐俑和贵族俑。他认为前三种木俑主要是墓主生前的奴隶;后一种木俑是墓主生前的血缘亲属,或文武官吏。这种分类,说的是木俑的身份,但辨别的标识则是木俑的衣着。 
木俑的服饰体现,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绘在木俑身上,大多是彩绘;二是服饰直接穿戴在木俑身上。彩绘在木俑身上的服饰,上衣领、袖、襟边,几乎全有宽宽的镶边。衣袖一律是宽大的。男女都穿长袍,女性上衣还外罩短襦。长袍上有三角、S”云纹。 
圆雕木俑则是直接给它“穿衣”,雕刻只出现在头部,躯干呈圆柱状,无手无足,形象地说,就是个“衣架子”,但这不影响衣着的华丽,如湖北江陵马山1号楚墓出土的一组4件女俑,面部雕刻细腻,眉毛是墨绘,双耳、眼睛也是绘出来的,嘴唇施朱,面部施肉红色,头戴假发,梳在脑后。溜肩,细腰,挺胸,外穿丝织衣裙。 
2002年,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的木俑也是穿衣的。木俑有缺损,手臂丢失了,肩关节处徒留榫卯。长发披肩,体态浑圆,脸庞丰腴,眉清目秀。服饰图案丰富,衣领右衽,宽袖,袖口略束,且饰有菱形花边。前胸衣襟间露出鲜红色的内衣。腰束宽带,带上有三角云纹,红黄色相间。胸前挂着红色结,结下缀着一串珠环。 
如果仔细观察,单单侍女俑,其服饰状况也存在很大区别。如长沙仰天湖出土的4件侍女俑,其中有3件侍女俑作拱手状,而另1件则右手端于胸前,左手下垂,其衣着明显比其余3件华丽,研究者推测这位侍女应该是个“领班角色”。 
木俑的“高级发套”
武王墩出土的木俑,有很多戴着假发。据悉,这些假发的材质,多为麻质,也出现过一些动物毛的,如獐子毛、猪毛等;也有以丝织品和真发作成的“假发套”。西汉马王堆出土的“东方睡美人”——辛追夫人也戴着假发套。 
有学者认为,以真发作“发套”配饰木俑的,木俑级别一般都比较高。既然不是活着殉葬,就以自己的头发“陪伴”墓主!要知道,在古人观念中,体之发肤,受诸父母,如有损伤,视为不孝,因此人们不轻易割剃头发,由真发做成的假发(或假发套)也就很值钱,这是有文献证据的。 
《晋书·陶侃母湛氏传》记载陶侃早年家贫如洗(陶侃是陶渊明的曾祖父),但确实有才气。父亲早年去世,母亲湛氏带着陶侃艰难度日,但即便如此,湛氏还督促陶侃发奋读书。一个寒冷的冬季,大雪已经连续下了好几天,负责民间察访人才的范逵带着众多人马侍从来到陶侃家。这是陶侃能否被官府起用的关键时刻,可家中四壁皆空,拿什么来招待尊贵的客人?湛氏见状,便吩咐陶侃:“你尽管在前面应酬客人,我自有办法。”她把自己的委地长发剪下来,断作两节,做成两幅假发,卖了换取几担大米;把房屋柱子削下一半,作为柴薪;把睡觉的草席一割为二,作为范逵的马饲料。这样,使范逵的人马大队享受了一顿丰盛的晚宴。范逵知道事情的原委之后,说:“只因有了这样的母亲,才会出现陶侃这样的人才。” 
陶侃后来成为东晋著名的大将军,陶母湛氏则成为名垂千古的“贤母”。我们姑且不说这些,只说说湛氏“截发待客”:一头长发,能换来几担大米,这是什么“行情”?这就是因为真发尊贵,因此,真发出现在古墓木俑头上,也说明此类木俑级别的非同一般。
丰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