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绘就新时代“富春山居图”?贵州这个民族乡村给出答案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采摘季,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和镇仙人桥村茶叶迎来丰收,今年采摘了6000多斤黄金芽,公司以每斤35元—60元的价格向茶工收购,目前已向当地村民发放了80多万元的劳务报酬。茶产业已成为助力当地群众增收的重要路子,也是仙人桥村近年来实现跨越发展的生动缩影。
曾几何时,这里居住着过万的各族群众,矛盾纠纷多样、群众需求多元是这里的真实写照,且村民民族生活特性差异大、社会结构松散等因素,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拦路虎”。
“面对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在党组织的带领下,我们紧紧围绕着‘提高村民组织性、引领社会价值及风尚、整合剩余资源’的目标,将农村社区-村委-网格视为整体,以积分为杠杆,探索出‘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员-社会组织-社工-村民’价值共创法,以提升‘最后一公里’治理水平,成为新时代民族地区践行‘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仙人桥村党总支书记潘鸿常说。
图片
立足“小网格”,精细“微服务”
仙人桥村位于中和镇西南部,由原枚育村、水平村、拉下村、雄寨村组成。在这片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28个村民小组,30个自然寨,共计974户3867人,水族人口占比达99%,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寨。
仙人桥村立足自身实际,将党建工作与驿站工作同部署同推进,确保社工工作不偏航,实现党组织系统性优势和社工专业性互补。
仙人桥村将940户划分为13个网格,并联合4个组居社工联络点,立足“小网格”,精细“微服务”,将基层治理网络触角延伸至户与人,确保民情政情上下流通,实现网格员主导社工辅导的治理模式。
如何鼓励村民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发展?
仙人桥村建立了村民治理“积分制”,打好“制、评、兑”组合拳,构建信任格局、提高群众组织性、提升村民社区化水平,实现党建引领、社工联合网格、志愿者服务、村民参与的价值共创局面。截至目前,已经兑换积分商品105件,评出卫生示范户6户,基层治理标兵3人,形成了“党建+社工+志愿者+N”的常态化工作情形。
“我们正在筹备仙人桥基层治理项目基金,以保障农村基层治理可持续性发展。”潘鸿常表示,一方面,利用节假日,线下鼓励本村外在能人进行捐赠,让更多的人反哺家乡;另一方面,寻求与慈善机构进行合作,线上借力支付宝、微信等公益平台发布项目,以“99公益日”等时间为节点,进行全社会实践与物质“配捐”活动,形成“全民基层治理”现象。
图片
融合各方力量,形成基层治理合力
群众路线是“枫桥经验”的本质所在,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基本途径。
仙人桥村在践行“枫桥经验”过程中,积极引进公益项目,配齐并培养专业社工。2022年9月份,该村引进爱老助老公益项目,以项目引进2名专业社工,并培养了3名本地社工,实现防范社会犯罪、平安建设、心理疏导、引领风气等工作专业化和精细化,并创作了“网格员+专业社工”协同工作法,打好了“软硬”工作牌,不断提升工作效率与群众满意度。
仙人桥村组建了志愿者工作队伍,用好积分工作机制。该村将13名驻村工作队员及村两委班子成员编入驿站志愿者“池”,作为驿站“领头雁”,组建“交通劝导志愿者队、惠民政策宣传队、环境卫生整治提升队、老人儿童义工队、安全隐患排查队、矛盾纠纷化解队、乡风文明提质队”等7支志愿者队伍,定期在13个网格中开展志愿者活动,并以积分兑换商品的形式,激励农村“剩余劳动”参与基层治理“集体行动”。截至目前,共开展了60余次志愿者活动,弥补了“最后一公里”服务空白。
同时,仙人桥村将农村党员考核与志愿者活动积分相挂钩,要求党员带头以完成群众心愿包、参加志愿者活动等形式完成季度与年度积分,并与慰问、星级党员排名、后备力量培养、外出学习等相挂钩,让党员在基层治理活动中起先锋模范作用。
图片
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枫桥经验”之所以能够历久弥坚,焕发蓬勃生命力,关键在于适应变化、与时俱进,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充实拓展。
在仙人桥,“枫桥经验”被赋予了新的时代风采。
在移风易俗工作中,仙人桥村坚持“政策指引、村级研判、群众参与”的原则,以召开村民大会、入户访谈等方式,不断广聚民意,将彩礼、随礼、宴席规模、办理天数、用酒用烟等写入村、组民约进行“限高”,并通过院坝会、发放传单、宣传栏等方式向全村发出倡议,号召群众签订承诺书800余份。同时,建立红白理事会,由村支部书记担任负责人,对红白事提前介入,积极引导良好的办酒风气,用老百姓的“土规矩、好办法”营造“移风易俗最光荣,陈规旧俗不可取”的良好环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仙人桥村将枚良作为试点,号召10余名绣娘参与抖音和快手直播、讲水族马尾绣故事等活动项目,评选出2名“能讲故事、爱直播、懂刺绣”的最美绣娘,助推马尾绣传承与发展;将13个网格作为评比对象,按照“整体环境卫生、志愿者队伍建设、活动风采、组规民约、基层设施维护情况”等评比标准,每月评比出“最美网格”,并与“项目落地、试点推行、文化设施建设”等相挂钩,探索出符合实际需求的“以奖代补”之路,以点带面全面推进乡风文明走深走实。
图片
民族乡村的发展中,不止是富口袋,还要富思想。仙人桥村围绕“立德树人、以德铸魂、以文化人”的工作使命,不断创新工作载体,将精神文明建设落脚于乡村特殊人群。帮助唐州社区建立“幸福书斋”,让老人们在“斗棋艺、拼书法、争琴声”中安度晚年,实现“老有所乐”目标;帮助孵化“学思社”,邀请本村致富能手、名校学生等乡贤能人定点定期给“标的群体”传授经验、交流思想,创造“先富带后富”的美好场景。
在民族乡村,面对各族群众的期盼,如何创新内容、方式、方法,做好“最后一公里”服务?仙人桥村探索推行了“点单”工程,落实与群众点对点、面对面服务,实施“群众点单、网格员接单”服务机制,实现民众办事解题精准化服务;创办了“网格大讲堂”,以网格员、支部书记、群众为老师,用方言、水话、故事等形式,将各类惠民政策送入寻常百姓家;组建了“一长四员”网格队伍,网格员、组长等轮流担任移风易俗、村容村貌监督员,形成人人参与的“大治理”格局;以枚良为试点,搭建“组民评理点”,坚持“组长主持、群众评理、矛盾内消”的准则,有效化解分水矛盾3起、邻里矛盾2起,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工作目标。
如今行走在这个民族乡村地头,村民们正忙于农收,阳光洒在他们脸上,笑意扬扬……这片富有诗意的山水田园正奋力绘就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富春山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