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版《红楼梦》导演王扶林“犯了个大错误”,直到30年后他才发现

87版《红楼梦》被誉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
剧情改编、选角、服化道、配乐……都堪称完美,三十多年过去依然熠熠生辉,被奉为神作。
不过导演王扶林却在30年后表达了遗憾,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
那便是舍弃了“太虚幻境”这一部分,就算不拍“太虚幻境”也应该保留绛珠仙草和神瑛侍者的那段神话故事,因为这是宝黛爱情的根苗。
图片
原著中“太虚幻境”虽然只有个一章节,但非常地重要,相当于是《红楼梦》的主旨。
曹公借用宝玉梦入太虚境,用薄命司中的金陵女子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曲,把红楼女儿的命运都预示了。
在太虚幻境中,神瑛侍者用甘露浇灌绛珠仙草,神瑛侍者就是贾宝玉,绛珠仙草就是林黛玉。
神瑛侍者要去人间体验,绛珠仙草也要跟着去,用一生的泪水报答神瑛侍者的浇灌之恩。
剧中宝黛初次见面,宝玉就对黛玉说,这个妹妹我见过。
图片
贾母笑着回他,又胡说了,你怎么能见过她呢?
图片
其实并不是宝玉犯浑说胡话,是因为前世的他们在太虚幻境中见过。
看过原著的观众很好理解,但是没看过原著的就会疑惑。
当时没有拍太虚幻境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经费和技术的原因。
要拍出天上人间的场面经费不菲,资金有限,而且当时央视的动画和特效水平还比较落后,条件水平达不到,太过简陋粗糙的王扶林也不愿意,所以干脆砍掉。
图片
二是王扶林对《红楼梦》的理解和认知不够深。
王扶林坦言那时候的他对《红楼梦》的理解不够深入透彻。
如果再重来一遍,他绝对不会砍掉,只怪当时的自己书读得太浅。
图片
30年后王扶林才想到,如果他拍了神瑛侍者在天界浇灌绛珠仙草,两人有一个眼神交流的镜头,等到宝玉说出“这个妹妹我见过”这句台词给个闪回画面,就能解决了,这也成为他的一大遗憾,每每提起都觉得很惋惜。
虽有遗憾,但瑕不掩瑜,王扶林导的《红楼梦》至今是最经典也是最难以超越的版本。
图片
其他版本的《红楼梦》拍出了“太虚幻境”,只不过褒贬不一。
1989年谢铁骊导的电影版,这一版本拍出了天上人间的感觉,很美很仙,是公认拍拍得最好的一版。
幻境之中仙雾缭绕,云霞漫天,雕栏玉彻,不光布景漂亮,演员的妆容,服饰,身姿,仪态也都很突出。
图片
图片
可卿美得不可方物,犹如画中人。
图片
图片
警幻仙姑端庄大气,高贵典雅,透着凛然不可侵犯的庄严感。
图片
舞女歌姬清丽脱俗,舞姿优美,仙气飘飘。
图片
人美,景美,意境美,看得人赏心悦目。
不过也有人提出美归美,但是太像央视版《西游记》中的天庭和仙女了,从布置到演员的服饰打扮都很像《西游记》。
《西游记》↓
图片
图片
2010年李少红导的电视剧版,这一版本投资不菲,不过拍出来的效果却很差,也是被吐槽得最猛烈的一版,从选角、演技到服化道几乎是被喷得“一无是处”。
这一版本的太虚幻境感觉割裂感很强。
前半部分云雾缭绕,霞光漫天,还是挺符合想象中的仙境。
图片
图片
但是下一秒贾宝玉推开大门,阴暗恐怖的画面,搭配惊悚的笑声,瞬间变得像来到了阴曹地府。
图片
图片
宝玉看完了判词游历虚境,画面又变得正常了。
图片
图片
下一幕又变成宝玉独自置身于一片湖海之中。
图片
骤然出现的“牛鬼蛇神”把宝玉吓得惊慌失措,也把屏幕前的观众吓了一跳。
图片
警幻仙姑毫无仙气,服化道看起来就很塑料。
图片
造型真是无力吐槽,头上戴的大朵红花,路边绿化带随便摘一朵都比它好看,珠子像是义乌批发的,一块钱三串。
图片
画面忽明忽暗,配上惊悚阴森的配乐,知道的是在拍仙境,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在拍聊斋呢。
这背景,这色调,人物的神情,真的很像拍惊悚片。
图片
据说拍太虚幻境李少红采用了实拍、虚拟和三维等诸多技术手段,但结果却很难评,这钱算是白花了。
2011版本的《黛玉传》太虚幻境是云霞下的花海,场景跟仙境没啥关系,看得出来剧组的经费紧张,场景搭建和服道化都比较廉价。
图片
图片
迷津那一段也有点聊斋的既视感。
图片
图片
整体拍得中规中矩,没有出彩的地方,算过得去,秦可卿的演员演技要比李少红版的好很多。
胡玫导演的电影版《红楼梦之金玉良缘》还没有上映,太虚幻境是重头戏,片方也陆续放出了预告片。
预告片没有展现太多太虚幻境的场景,不过仅仅一闪而过的可卿在太虚幻境中的装扮却引发了热议,被观众质疑是在“擦边”。
可卿卧于花海,衣着暴露,被网友吐槽她是风流,不是“下流”的狐媚子形象。
图片
整体呈现什么样的效果还得电影上映才知晓。
其实观众跟王扶林一样,对87版的《红楼梦》没有拍太虚幻境还是感到遗憾和可惜。
以87《红楼梦》主创团队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在线的审美,如果有足够的经费和技术条件,拍出来的肯定不会比89北影版的差。
世事无十全十美,某种程度上说,太虚幻境的欠缺,是种遗憾,也是留白给予观众想象空间吧。
《红楼梦》是王扶林呕心沥血之作,筹备两年,拍摄三年,耗时五年打磨出了中国古装剧的巅峰之作。
80年代初,央视立项要拍摄四大名著,王扶林选择了拍《红楼梦》,倒不是他对红楼情有独钟,而是觉得《红楼梦》最好拍,《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打斗戏很多,《西游记》要用特效,而《红楼梦》基本上都是室内戏。
等到进入筹备期王扶林才发现《红楼梦》才是最难拍的,因为它太深奥了,为此他跟台里申请一年闭门读书。
图片
在王扶林看来对待名著改编,必须拿出搞学术研究的态度,突击性完成古典名著改编是绝对不可以的,没有深厚文化积淀的话,绝对不可以。
如果不了解原著就去拍,他拍不出来,即便拍出来也是荒唐,太浮皮潦草就是歪曲原著,要有敬畏之心。
他不光是这么要求自己,他对演员亦是如此。
在开拍之前,王扶林组织了两期红楼培训班,为期3个月,期间演员要研读原著,听红学专家讲课,分析角色,同时学习琴棋书画,接受传统艺术的熏陶。
图片
接受培训的每一位演员对自己饰演的角色了解得非常地透彻,所以观众才能看到演员和角色几乎是融为一体,仿佛是从书中走出来的人物。
王扶林拍《红楼梦》并不轻松,可以说是全程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压力太大了。
不管是开拍时,开拍中,拍摄结束,亦或是剧集播出,他心里就没底过。
片子拍完后要开审看会,上头领导和红学专家要来审片看有没有致命问题,按理说作为导演的他应该是要出来主持的,但王扶林就没参加。
别人以为他是胸有成竹,但其实他是没底气,躲出去了。
“我已经尽最大努力把它拍完了,好坏由他们来决定”。
图片
《红楼梦》刚开播的时候,口碑并不像今天这么好批判的声音也很多,诸如选角不贴合人物,剧情改动过多,拍摄风格太写实,不够诗情画意……
直到现在它依然存在不足和遗憾的地方。
但事实证明,87《红楼梦》就是经得起时间沉淀和大浪淘沙后历久弥新的经典之作。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