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玻璃一年发电310度 “成都造”发电玻璃推动全球标准制定|AI向新力

封面新闻记者 刘秋凤 柴枫桔 实习生 任子羿
当玻璃能发电,并成为建筑材料,广泛运用于城市楼宇,其生态价值和商业价值皆不容小觑。
“今年1-5月的光伏建筑一体化产品订单同比增长了40%。”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傅干华告诉记者,在成都双流,碲化镉发电玻璃从实验室走上生产线,从图纸变成实景,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光电转换效率不断提高。
如今,“成都造”发电玻璃从制造者的角色中不断升级,正在成为光伏建筑一体化标准的制定者之一,推动全球光伏建筑一体化市场的快速健康发展。
让玻璃发电
一块玻璃的年发电量可达310度
在发电玻璃的制造工厂,记者看到了一排排彩色的发电玻璃。细看之下,玻璃里“内藏乾坤”,里面整齐分布着密密麻麻的线。
图片
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傅干华(右)介绍发电玻璃
“肉眼看着是一条线,实际上是三条激光线,”傅干华告诉记者,发电玻璃里有很多涂层,其中最重要的是碲化镉涂层。这是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的最重要的吸光材料。依靠它,有光就有电。
这是一项不断创新的技术。这条产线最初的光电转换效率只有12%,目前已经可以达到16%以上。一块1.92平方米的发电玻璃的年发电量可达310度。而这一数字还在不断攀升。“实际上,采用最新的技术上已经可以达到17%以上,但目前正在导入量产,未来肯定会越来越来高。”
“尺寸越大,工艺难度越大。”傅干华告诉记者,2017年,世界第一片大面积(1.92平方米)碲化镉发电玻璃在成都双流的生产厂区下线。第一代发电玻璃是不透明的,第二代实现了彩色,第三代实现了图案定制,第四代实现了大理石系列,可直接用于建筑外墙;第五代实现了透光发电……量产的背后,是强大的技术团队在不断地自我革新和进步。
订单同比增长40%
“3060”目标助推发电玻璃扩大市场
目前,成都工厂的年产能是40万片,80万平方米。每年的订单也在不断提升。今年1-5月,其光伏建筑一体化产品订单同比增长了40%。
实际上,一开始,发电玻璃发展得并非顺利。新事物刚出来时,总是会遇到很多质疑和挑战。
图片
厂区中的机械手臂正在搬运玻璃
从研发到生产线的建立,这中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2014年很多人离职。大家都看不到希望了。”傅干华用“绝望”来形容其中的不易。 研发需要高投入,大量“烧钱”容易浇灭最初的热情。
该公司总经理潘锦功回忆起事业最低谷的那段时间。他清晰记得,有一次他从双流打车到成都市中心办事,需要94块钱,他舍不得。后来厂里工人领着他,从双流坐公共汽车,花了2块钱到目的地。
傅干华认为,“3060”双碳目标是发电玻璃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3060”目标带来的变革超出想象,各行各业正在用切实的行动兑现承诺。作为能发电的建筑材料,“光伏建筑一体化”让发电玻璃与建筑业快速结合,成为建筑业节能减排的利器。
推动全球标准制定
让“中国造”发电玻璃走入国际市场
发电玻璃要“出海”并不容易。这种“光伏建筑一体化材料”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能发电,二是能符合建筑用材料的要求。如机械强度、采光、保温性、防噪音表现等。
图片
厂区展厅中的“碲”
傅干华从目前该公司走出欧洲国家的一些案例中发现,如果没有国际统一的标准,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公司需要根据每个国家的要求做产品测试和认证。这对企业来说是一场时间和金钱的双重考验。
“真的特别麻烦!对于企业的负担太重了。”傅干华说,出台一套国际通用的标准迫在眉睫。
2024年6月10日至14日,国际标准化组织建筑用玻璃技术委员会(ISO/TC 160)年会在四川成都召开。此次会议汇聚了来自中国、德国、比利时、澳大利亚、英国、美国、日本、丹麦、土耳其等国家的50名行业专家,共同探讨建筑用玻璃技术的最新进展和未来趋势。
“在年会上,出台一套被国际广泛认同的光伏建筑一体化标准已经形成了共识。”傅干华说,各方都希望通过国际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标准的制定与实施。他相信这一国际标准将在不久的将来得以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