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纷纷下场的短视频自媒体时代,有哪些变与不变?

出品|三言Pro 作者|雨辰
文生图、文生视频、数字人口播……AI正变革着内容创作的方式。
不少内容平台都推出了自家的AI辅助创作工具,一方面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
更重要的是,它正在逐步降低创作门槛,使得更多人能够参与到视频制作等创意活动中来。
这是短视频自媒体时代迎来的其中一个重要变化。
另一个变化就是更多企业大佬和专业人士也都参与到自媒体创作中。
以往多由草根红人、专职网红和内容创作者主导的自媒体行业正朝更多领域蔓延,越来越多汽车行业、科技界等专业领域的重量级人物加入。
自媒体内容和企业沟通方式有了新的可能,作为自媒体创作者的一员,心中不免思考:自媒体是否来到了一个新周期?创作者又如何赢在自媒体时代?
AI与内容创作的“化学反应”
如何理解AI给自媒体带来的变化,还要回到AI本身的能力上去看。
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AI的其中一个重要能力就是搜索和筛选信息。
以往我们只能从浏览器的浩瀚搜索结果中抓耳挠腮,现在AI让搜索结果有了新的呈现形式,它更加精简、高效,所问即所答。
这就是AI提高效率的一个表现而已,效率的提升还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还可以直接帮助生产内容,文生图、文生视频都是应用。
笔者亲身体会,AI工具加入到内容创作后,工作效率确实提高了不少,少掉了不少头发。
当然以上只是感性的认识,对于自媒体创作效率的提升笔者也找到了一些量化数据。
在近日举办的2024年搜狐创作者大会上,甲子光年创始人、CEO张一甲就分享了AI对创作效率提升的一组数据。
图片
以微软AI助手Copilot为例,数据显示使用了Copilot让不同任务场景的效率提高了26%—73%不等。
这就和不使用AI的创作者拉开了差距,张一甲用了“极化”一词来总结AI带来的创作能力差异。
在另一组数据中,张一甲又阐释了AI对内容创作带来另一个影响,那就是平权。
同样是适用AI的创作者,可以发现低技能、低绩效的创作者能够提升43%的工作表现;而高技能、高绩效创作者仅仅提升了17%。
如何解读这种差异?其实我们能够发现高低创作者的工作效率增速虽然不同,但二者的工作效率差距在缩小。
她用了一个生活化的例子去解释这种情形。就像平时两个人中一个跑得快,一个跑得慢,但是开上了车(类比用了AI工具)二者的速度就相差无几了。
这意味着AI让内容创作者创作能力差距缩小,完美阐释了科技平权的理念。
张一甲概括AI对自媒体的影响就是这样一组反义词:极化和平权。
这看似矛盾的反义词,恰好十分精确地描述了AI给自媒体带来的变化。
AI还在改变内容的呈现形式以及与关注者的互动方式。
不少自媒体朋友已经熟练使用AI数字人进行视频创作。尤其对于有镜头恐惧的创作者来说,数字人简直是雪中送炭。即便不害怕视频出镜,数字人也能适应更多创作场景,提高创作的效率。
此外,微博给大V推出的自动回复功能,利用AI工具模仿博主口吻与粉丝交流,或将改变未来创作者与关注者的交互方式。
AI给创作者带来的改变是全方位、深刻的,它已经渗入到创作者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优秀的创作者已经全面拥抱AI,这成为大趋势。
从另一个侧面看,内容平台也积极推出基于AI的各种创作工具,为创作者赋能,丰富内容生态。
以搜狐号为例,目前搜狐号上AI辅助创作的内容正在以每季度20%以上的速度迅猛增长,其中有一半用户直接使用了搜狐号的AI创作工具。
我们可以感觉到,AI在最近一年多的时间里对内容创作带来巨大影响。AI工具的高效、神奇也一度被捧上神坛,经常被冠以“炸裂”、“变革”、“重塑”等高大词汇。
AI很好用,但它真让内容创作来到一个新周期吗?尤其是推荐算法下内容创作的逻辑是否已经不同?
如何赢在自媒体时代?
自媒体早不是一个新鲜词汇,不过它的内涵在不断延展。
从最早的图文自媒体,创作者多是在某方面有专业学识的人;再到后来公众号年代大爆发,图文自媒体门槛下放。
来到短视频自媒体时代,几乎成了全民自媒体。直播带货又给短视频自媒体带来高效的变现方式。
自媒体的内容载体的变迁,就是创作者群体不断扩大的过程。
这其中既包含了新的创作工具的更迭,内容受众也在变化。
至于周期这个词,我们可以用多种理解方式。
从图文到短视频,内容载体的变化算周期演化;创作者从专业人士到全民,也算一个周期。
又或者内容受众的变化也能看做一个周期。
在搜狐号创作者大会上,关于“新媒体的新周期是否已经到来?”就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讨论。
图片
搜狐号艺述史主理人孙雅鑫表示,可能媒体的周期在不断地迭代,但对于一个普通的内容创作者而言,感受到唯一的变化就是用户的需求变化。
孙雅鑫站在了更微观的角度看待周期问题,敏锐地感觉到内容受众的需求变化。
其实,笔者也能感觉到图文自媒体从以前的to B已经向to C变化,推荐算法也更多地加入到图文分发上。
军事通信学博士张弛强调内容的通俗易懂和广泛传播很重要,“越下沉粉丝就越多,越通俗大家越认可。
你可以认为这种变化算一个周期。
但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内容创作,其实大逻辑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乱翻书主理人潘乱就认为,新的周期并没有出现,因为目前的内容创作和分发逻辑并没有根本改变。
你会发现,经常出现你关注列表的自媒体虽然有变化,但更多情况还是同样一批人。
内容平台的分发逻辑并没有变革性的改变,推荐算法仍然是主流。
虽然AI工具提高了创作效率,但本质上内容创作的内核没变,创作者与平台的关系还是一样。
当然自媒体也有一些新的元素,这些元素增添了新色彩,但还达不到周期的程度。
比如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大佬、高管做起了自媒体,像张朝阳、雷军、周鸿祎以及各大车企大佬等等。
当然有做得好的,也有翻车的。张朝阳算是比较成功的例子,无论是早期的英语直播,还是后来的物理课,又或者“星空下的对话”,都在输出高质量内容的同时,为企业带来了正向影响。
尤其是近期,更多名人、企业家开启直播,企业家IP成为热门话题。
创作者群体不止在向下延伸,也在向上发展。
那么在当下的自媒体周期中,如何才能突围?
首先要拥抱新技术提供创作水平,享受AI技术带来的平权效应。正如张朝阳所说,短期之内还是自媒体是更强的时代特征,AI更多是从效率上提升,它是一种增值式的,逐渐的进展。
而既然内容分发逻辑没有根本性改变,在推荐算法为主流的当下,成功的关键还是内容质量和传播力。
企业家IP的火爆,某种程度上算是内容质量和传播力的双重加持。一方面满足了大家对企业家的好奇心,另一方面名人效应自带流量。
被推荐算法包围的我们,其实也更希望看到高质量、非同质化的内容,内容越爆发增长,这种对内容质量的需求更加旺盛。
娱乐化内容充斥的当下,知识直播反而成了稀缺的优质内容。虽然《张朝阳的物理课》有些深奥,但并不妨碍我们为满足火箭发射、潮汐等求知欲而为之逗留。
虽然我们不会在董宇辉的直播间下单,但也不影响我们专注地听他讲一本书,聊一个地方。
当然优质的内容并不一定是高大尚的,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已经来到,只要内容好、懂传播,都有可能成功。
张朝阳就鼓励年轻人积极投入自媒体创作,因为“互联网的成本是最低的,不用交房租,不用店面”,要在内容创作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利用平台的资源和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如果非要给“如何赢在自媒体时代”一个答案,那或许就是动起手来,试一试,万一成功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