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常务副国务卿坎贝尔:美中需要“谨慎共存”,对华建设性外交符合美国利益

【文/观察者网 刘程辉】
“我确实认为我们需要接受中国作为主要角色,与他们开展建设性外交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当地时间6月12日,美国常务副国务卿、对华政策主要负责人之一的坎贝尔出席美国智库史汀生中心活动,发表了上述言论。他还表示,在美国面临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等多个挑战之际,在事项清单上加上“颠覆国际舞台上另一个主导大国”不符合美国的利益。
据日本经济新闻网站报道,坎贝尔当天谈到了一系列与中国有关的话题。坎贝尔认为,从长远来看,与冷战时期的美国和苏联不同,美国和中国有着深刻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而且是双向的。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既要建立不过度依赖中国的供应链,又要与中国保持“谨慎共存”,“是美国外交政策史上最困难的挑战之一”。
他称,美国认为中方当前的关注重点是经济问题,稳定与美国的关系符合中方目标。
图片
6月12日,坎贝尔出席美国智库史汀生中心活动并就中美关系发表观点
针对美国《外交》早前发表的一篇鼓吹美国必须“赢得”对华竞争,而非“管理”竞争的文章,坎贝尔反驳说,文中所追求的对华政策道路是“鲁莽的,很可能是徒劳的”。文章由美国反华政客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波廷杰和威斯康星州前联邦众议员、“中国问题委员会”前主席加拉格尔联合撰写。
坎贝尔说,伴随着激烈的俄乌冲突、巴以冲突带来的不确定性和红海地区的挑战,“我认为,尽管我们存在分歧,但在当前时刻,在我们的清单上增加‘颠覆全球舞台上的另一个主导大国’不符合我们的利益”。
他给出了两个理由。首先,美国的盟友和合作伙伴目睹了华盛顿此前在世界其他地区进行政权更迭的尝试,而这些尝试都没有成功。其次,美国多年来一直高估了自己影响中国外交政策走向的能力,因此对于“中国看待世界的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可能性,美国“必须保持高度谦逊”。
他表示,美国需要接受中国作为主要角色,了解其优先事项,并“以不损害美国或美国盟友和伙伴利益的方式共存”。
坎贝尔被认为是“中国问题专家”,曾在奥巴马任内担任美国负责亚洲事务的最高外交官,被称作“重返亚洲”战略的设计者。他几乎参与了拜登政府在亚洲政策方面的一切事务。美国与英国、澳大利亚的核潜艇协议“AUKUS”正是他的想法。
坎贝尔曾在2016年出版的书中概述自己对亚洲的态度,主张加强现有联盟,并与印度、印尼等国建立更密切关系,以应对中国崛起。
去年7月,美媒刊登了前《华尔街日报》编辑对坎贝尔的对话。身为美国一系列对华竞争、打压与遏制政策的制定者之一,坎贝尔的观点明显从美国主观视角出发、旨在服务美国利益,带有大量对中国外交、发展模式与双边关系本质的曲解及傲慢。在他眼里,中美关系现状,是因为中国崛起挑战了由美国主导的国际和地区秩序。坎贝尔还声称,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美中关系的本质是“竞争关系”。
去年10月,坎贝尔在接受美国“ChinaTalk”网站对话时又声称,中美可以在气候问题等双方都感兴趣的领域合作,“我们希望在竞争依然主导美中关系的环境中,双方可以继续进行高层接触和务实的沟通。”
3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两会记者会上就中美关系阐明中方原则立场。
王毅指出,旧金山会晤以来,中美关系改善确实取得一些进展,这符合两国和世界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但不得不指出的是,美方的对华错误认知仍在延续,所做的承诺并没有真正兑现。打压中国的手段不断花样翻新,单边制裁的清单不断延长,欲加之罪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美国如果总是说一套、做一套,大国的信誉何在?美国如果一听到“中国”这两个字就紧张焦虑,大国的自信何在?美国如果只让自己保持繁荣,不允许别国正当发展,国际公理何在?美国如果执意垄断价值链高端,只让中国停留在低端,公平竞争何在?美国面对的挑战在自身,而不在中国。如果一门心思打压中国,最终必将害了自己。
王毅强调,我们敦促美方认清历史发展大势,客观理性看待中国的发展,积极务实地开展对华交往,言行一致地把承诺落到实处。同中方一道,推动中美关系走上稳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