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雷达兵的“风雨雾”

图片
海岛常年伴随的大风、大雾,驻守在岛上的官兵,都习以为常。(南方周末记者 翁洹/摄)
雷达天线旋转,电磁波穿透弥漫的大雾,映射成屏幕上闪烁的光点。
在雷达方舱内,操纵员钟志滨紧盯屏幕,手指飞速敲着键盘。指挥室里,指挥员杨黟军表情严肃,集中精神研判空情。潘雄则专心整理着海量数据资料。
这里是南部空军某海岛雷达站,他们肩负着辖区空防预警的重要任务,是戍卫空天的“千里眼”。
从广东某码头出发,乘船数个小时,再坐汽车绕过“山路十八弯”,抵达海拔400多米的山顶,这就是雷达站的驻地。海岛交通不便,食物供应全部靠岛外运送。山上风大,有时候可以达到七八级。如果不扶稳,人很容易就会被“吹走”。
大风雨雾,床板下“绑灯泡”
初上雷达站,人们常感叹道,“山上和山下是两个世界。”
山下天气晴朗,阳光照耀下,海面波光粼粼,宁静而美丽。抬头望向山顶,便能看到绿色的山峰被厚厚的云雾缭绕,巨大的“雷达球”若隐若现。
营房宿舍楼的楼梯处,立着一面军容镜。战士国大双每天都要擦上三四遍。每次擦完不久,镜面就又浮起一层水珠。路面湿滑,顽固的青苔“去而复生”。夜间值班的战士们都要小心脚下,避免摔倒。
“每年的11月份到次年的6月份,基本上都是这样的大雾天气。”老兵钟志滨是广东韶关人,他在老家从没有见过这样的雾天。雾大的时候,两三米外就看不清人影。不戴帽子在营房外走一圈,衣服、头发都会打湿。
钟志滨说,现在站里每个房间都配备了空调、除湿机、空气净化器,可在营房升级改造以前,这些东西都没有,每天训练完回来,被子、褥子都是湿答答的。长期以往,被子有点发霉。
老兵们想到了一个办法,将一只100瓦的黄色钨丝灯泡,绑在床板下,把被子平铺,灯泡一整天都亮着,烤着被子,延迟被子潮湿的速度。
很长一段时间里,老兵们常常盖着“湿被”入眠。
海岛常年伴随的大风、大雾,驻守在岛上的官兵,都习以为常。
除了大雾大雨,每年6月份到10月份,是台风频发季节。海岛受害尤甚。
2020年的一场台风,营区蔬菜大棚的玻璃全被打碎,几盏路灯也被吹断,就连保护着雷达方舱的大铁门,也被台风吹走。“台风过后,我和战友们徒手把门重新抬回去,估摸有几百斤重。”战士张云超说。
老兵钟志滨对台风已经“见怪不怪”,他印象最深的,是2017年的“天鸽”。
“山顶上的避雷塔全部倒了,还在搭建的蔬菜大棚,打地基的木板全部飞了起来。”钟志滨亲眼看到,一块块木板在天上飘。“特别恐怖”。就连路上的碎石子,也都被吹了起来。
台风天来临之际,炊事班要提前忙活上几天。
在接到通知后,班长赵加成会提前到山脚下的超市,先备上一些肉菜,或是自助加热食品,还会买上几箱矿泉水。“台风一来,就会停水停电停止供应食物,这些应急品,可以陪官兵们度过几天。”赵加成说。
图片
营房宿舍楼的楼梯处,立着一面军容镜。战士国大双每天都要擦上三四遍。每次擦完不久,镜面就又浮起一层水珠。(南方周末记者 翁洹/摄)
“职业病”
一年365天,雷达站都处于高度戒备状态,所有岗位都需24小时值班。
宿舍、训练室、综合楼、食堂,每一处地方都安装了警铃,铃声也特意调到最大。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每名官兵都能听得到,及时响应。
钟志滨是“一号班”雷达操纵员,遇有演习演练、重要任务保障、复杂特殊空情等,要第一时间奔赴战位。他说,他每年这样的情况有百余次。
从营房到值班点,按照正常走路速度,需要三分钟左右。但若是“一号班”值班,收到指令后,要以60秒多一点的时间,飞跑赶往值班点。
坐在雷达方舱内。操纵员要紧盯方寸显示屏,仔细查看每一个回波信号。“战备是最重要的工作。”黄志丹说。
空中任何一个飞行物,都需要值班人员认真研判,不能有一丝差错。
“雷达兵是维护祖国空防的第一道防线,为了让这道防线更加严密,我们每天都要分秒必盯。”杨黟军说。
当雷达兵,最明显的“职业病”,还属“应激反应”。
“永远不知道在我们探测范围内,什么时候会有特殊情况。”潘雄说,值班最大的失责就是漏掉目标,如果是战时这将不堪设想。
潘雄和战友们都有过同样的经历:有时晚上睡着后,半夜会突然坐起来,以为是夜间响铃。确定不是后,再继续躺下去。白天偶尔也会产生幻听,“精神总处在高度紧张状态”。
钟志滨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们的使命,就是要又快又准向上级提供可靠的情报信息。”
“我们的斗争,更多是在看不见的地方。”潘雄认为,在部队军种里,虽然雷达兵属于默默奉献者,但也是不可或缺的。
由于营区处在整个海岛的制高点,雷暴天气对雷达站的装备,以及营区各个场所的电器,会有一定的影响,危险系数较高。如果遇上雷暴天气,则要随即关机断电,以保设备安全。
程俊看到过雷电通过电话机的电线,把电话机“霹”得弹跳起来。钟志滨也目睹过雷电把阳台护栏表面“霹”得发亮的场景。
而营区的睡床、书桌的材质,大多都是采用木制。潘雄说,实木防潮又防雷,“用起来更安心”。
图片
空中任何一个飞行物,都需要值班人员认真研判,不能有一丝差错。(南方周末记者 翁洹/摄)
“稀缺品”
今年是钟志滨来到岛上的第九个年头,他也是岛上的老兵之一。
第一次上岛前,钟志滨听说过这里条件艰苦,但现实还是有些出乎意料。因为城市里常见的东西,在营区里都成了“稀缺品”。
他回忆说,那会儿上山的路,还没有完全修好。两边是水泥,中间是黄土,形似筷子,被称为“筷子路”。道路建在山坡上,车道狭窄,每次只容一辆车通行。拐弯时从车上往山下一看,“感觉像要掉到了海里”。
海岛山高坡陡,自然蓄水能力差。岛民用水全靠天然储蓄水或依靠船运淡水上岛。没有自来水,站里只能在半山腰建起蓄水池,储存雨水,再用抽水机输送到营区。有时抽水机坏了,还得抬送到外面去修,一修就是一个星期。这时,就得每人拎着两个桶,走到半山腰蓄水池,装满后再提回营区。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岛上没有稳定的电力供应,岛上的居民主要依靠柴油发电。“那时候断电是经常的事。”钟志滨说,由于柴油机功率小,电压不稳,柴油机常常突然“罢工”。
电压不稳,电器使用也比较困难。
那时营区没有冻库,肉菜全靠岛外菜船供应,每周来三次,来了就得“趁鲜吃”。每到过年,菜船停运7天,炊事班囤了一个星期的青菜,吃到最后大都变黄、变烂。
岛上气候常年潮湿,衣服很难晒干。而全站当时只配了两台小型烘干机,洗完澡后,所有官兵的衣服都往里面放。“衣服太多,烘干之后,总会有一股怪味。”潘雄说。
这些经历,老兵们历历在目,新兵们却有不一样的感受。
2023年,从军校毕业的程俊到营区报到的那天,正好赶上连队到山下拉菜。他坐在大卡车的后面,十分平稳。最初的“筷子路”已经变成了水泥路,路面也拓宽了,车辆能同时会车。
近年来,上级党委大抓基层营区建设,营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临时搭建的篮球场,也变成了新塑胶场地,表面平整光滑。潘雄喜欢在这里打篮球。“休闲俱乐部”也升级为集健身房、阅览室、娱乐唱吧于一体,空间宽敞、器材齐全。
“营区焕然一新。”潘雄说,曾经的“稀缺品”已成为营区“标配”,大大改善了官兵的生活条件。
走进营房,原先只有两条铁链子的晾衣区,变成了25平方米全封闭式的落地玻璃晾衣房,里面摆放了数台烘干机,24小时不断电。
钟志滨抖了抖身上的衣服说,即便是在潮湿的季节,晾衣房也能保持干爽。
营区接入国家电网后,也不再使用柴油机,而是加装了电缆,用电不再是难题。潘雄用上了热水器后,就把“热得快”收进了柜子里。炊事班的冰箱数量充足,遇到过年菜船不配送的时候,潘雄和战友也能吃到新鲜蔬菜。
“比我预想中还要好。”00后程俊笑起来有些腼腆。钟志滨也笑笑说,“现在这些娃娃,可幸福了。”
图片
临时搭建的篮球场,也变成了新塑胶场地,表面平整光滑。“休闲俱乐部”也升级为集健身房、阅览室、娱乐唱吧于一体,空间宽敞、器材齐全。(南方周末记者 翁洹/摄)
苦中有乐
海岛是著名的海钓胜地,吸引了很多钓鱼爱好者。每当有活动时,海岛山脚下总是热闹不已。不过,那是和营区截然不同的世界。
逢年过节,站岗值班,张云超一开始总会想家,也感觉到有落差感。
但好在,随着军队基层建设的不断改进,雷达站有了健身房、台球室、唱吧,营区的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
张云超很爱弹吉他。每天晚上吃完饭后,他总会带着吉他,来到“休闲俱乐部”,弹着吉他唱着歌,缓解一天的训练疲惫。他也喜欢打台球,这样就可以和战友一边打球,一边聊天说心事,解开内心偶尔的苦闷。
营区植被不多,黄杨木因生存能力强,岛上多是他们的身影,一棵棵黄杨木长在悬崖边,和官兵一起战风斗雾,官兵也总结提炼了“黄杨木精神”,自我激励。
钟志滨喜欢种植黄杨木。他觉得在浇灌树木的时候,也是在浇灌自己参军的初衷。闲暇时候,他喜欢到山上种树、栽盆景。在营区一块空地,钟志滨还建了一处自己的“后花园”。
有烦心事时,他常拿着剪刀,到山上“当园丁”。“种树、养花,这让我会感觉到很放空,很轻松。”钟志滨说。
营区里,每个人的解压方式不同。
有的的战士会在闲暇时到阅览室看自己喜欢的书,有的还会自己做一些手工制品。
学会苦中作乐,是海岛边防战士们的“技能”之一。
很多官兵从当兵第一天踏入营区开始,到最后退役,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这座岛上度过。
驻守岛上7年,潘雄至今没有后悔。
每当春节假期,轮到潘雄值班时,他望着天空,总会想起读小学的女儿曾骄傲地对班上的同学说:“我爸是海岛雷达兵,他在边防一线保护着我们呢!”
图片
学会苦中作乐,是海岛边防战士们的“技能”之一。(南方周末记者 翁洹/摄)
(南方周末实习生李雨欣对本文亦有帮助)
南方周末记者 王瑭琳 毛淑杰
责编 姚忆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