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与最坏时刻并存:光伏产业如何在阵痛中破茧成蝶

本报记者 张英英 吴可仲 上海报道
“时隔一年,我们再次相聚上海,光伏产业变化发展呈现两重天。行业遭遇史上最强‘内卷’,供需严重错配,产业步入冰河期。”6月11日,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在SNEC PV+第十七届(2024)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大会暨展览会(以下简称“SNEC”)上如是感慨。
相比去年的SNEC,如今的光伏产业正在历经阵痛期,可谓是内忧外患。截至目前,光伏四大制造环节基本上跌破现金成本,集体盈利承压。与此同时,贸易壁垒升级,导致外需收缩、出口下滑。
SNEC是全球光伏产业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同时也是光伏从业者聚集智慧、交流思想的主阵地。《中国经营报》记者从会上获悉,在这一场光伏盛宴上,光伏大佬们无不直面教训并深刻反思。有人认为,光伏激荡二十年,历经四次危机,这一次并不轻松。
在朱共山看来,光伏上演超级“内卷”,外因是供给侧同质化竞争、资本盲从、跨界挤压、地方政府招商以及代建驱动、需求端唯低价中标等因素叠加,将产业带入“局部最优”而非“全局胜利”的陷阱。透过现象看本质,“内卷”加剧,与全行业对供需关系的误判,以及行业触碰固有技术的天花板致使准入门槛不够等不无关系。
“当前,中国光伏产业最好的时刻与最坏的时刻并存,处在阵痛中破茧成蝶的重要转换期。行业正在经历的,不是以往三五年一轮的周期性迭代,而是光伏大变局时代来临之前的一场预演。”朱共山认为,一哄而起,一哄而散不可取,中国光伏亟待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同时施力,进行以提高技术标准和市场准入门槛为主要手段的结构性调控。
破除无序竞争乱象
2023年,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
亮丽的数据背后,市场竞争形势日益严峻。产能建设一哄而上,同质化竞争问题凸显。2024年一季度,光伏行业普遍性亏损。
在赛拉弗集团董事长李纲的记忆中,自从2008年加入光伏行业,这样的情形还是第一次看到。他说,当前淘汰赛的枪声已经打响,确实比较惨烈。
“无序扩张导致了阶段性的供需错配。”李纲表示,一方面,企业为了保证开工率,兑现投资人和地方政府的承诺,无底线低价抢单。另一方面,买方买涨杀跌,持续观望,再加上低价中标,“内卷”变得更加严重。
天合光能董事长兼CEO高纪凡表示,各方要下定决心,破除行业无序竞争的乱象。政府部门要统筹规划,不能一哄而上,要提升招商引资的质量,避免招商以后留下一堆“烂摊子”。
高纪凡还表示,要进一步压实相关管理部门、金融机构、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责任,在市场准入、审慎监管、行为监管等各个环节,要严格执法,才能形成健康有序的营商环境,促进地方经济、保障金融安全。
事实上,光伏产业的供需关系随着新老玩家的扩产已经发生变化。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武飞表示,2021年和2022年,光伏行业的暴利注定了今天这个惨烈现状。“我们不能总是归因别人,也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通过三年发展,光伏行业也不再是暴利了。我们应该对这个行业有一个充分认识,将来要走差异化竞争。”
武飞还说:“光伏已经变成一个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品牌密集型的行业了。如果刚刚跨界进来,不具备技术、资本、品牌,从投资的角度来说应尽早止损,否则会亏得很惨。”
尊重及保护知识产权
摆脱低门槛、无序的同质化竞争,光伏产业必须依靠创新,尊重及保护知识产权。这也是行业参与国内外竞争的新模式与新路径。
谈及光伏市场供需严重错配现状,通威股份金融总监邱艾松近期表示:“由于整个光伏行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欠缺,技术门槛低,类似草台班子的企业很容易搭建起来。”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石永红也有类似的看法。在他看来,知识产权纠纷的案例警示了光伏行业发展模式转型和行业下一步发展的方向。光伏行业过去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过去大家追求技术创新,但对尊重技术创新、保护知识产权做得并不到位,因此只要有资本就能进入这个行业,但结果是产能持续扩张,经过几年高速发展,很快就会供需失衡。
石永红还表示:“中国光伏企业第一阶段出海,走向全球化是被动性的,没有主动地谋划,如今在东南亚四个国家的产能已经受到美国的刁难,这种发展模式也不可行。下一步企业全球化发展要依靠什么?依靠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才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所在。”
可见,不管是在国内“内卷”还是参与全球化竞争,光伏企业的竞争方式必须换挡升级。
高纪凡表示,以创新为引领,同时保护好创新成果,构建知识产权背景下的协同合作格局,逐渐打破各自为战、过度投资的状态。在他看来,如果知识产权没有得到有效保护,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大行其道,不能得到严惩,就不可能走出“以创新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也表示,光伏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成本不断降低,最核心的驱动力还是技术创新。但是,过去这些年,我们对知识产权保护有所缺失,大家都是“拿来主义”,导致整个技术扩散太快。因此,光伏行业要加大保护的力度,促进产业良性发展。
出海“他乡作家乡”
伴随着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叠加以美国为代表的海外国家将贸易“大棒”挥向东南亚,中国光伏产业链必须加速从“全球卖”向“全球造”格局转变。
“向‘内卷’越卷越深,走出去才能危中寻机。当前,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中国光伏全面出海成为必然。”朱共山表示。
朱共山还表示,欧美、印度等国家和地区愈发重视本国的产业链自主性与可控性,不断挥起的“关税大棒”,倒逼中国光伏从取道东南亚的“曲线出海”向全面出海转变,从单一的技术、产品出海,向包括设备、原材料等在内的产业链抱团出海转变。
晶澳科技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武廷栋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与其他传统行业类似,光伏企业的供应链要贴近应用市场或客户。未来,不仅晶澳科技,还有更多的同行可能会走出中国和东南亚,进入美国、欧洲、中东甚至南美、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去建设自己的供应链,这是一个长期发展趋势。
眼下,美国和中东正是中国光伏制造进一步向海外拓展的两大方向。其中,以天合光能、隆基绿能、晶科能源、阿特斯、晶澳科技为代表的光伏一体化龙头企业已经纷纷在美设厂。另外,以协鑫科技为代表的光伏硅料龙头瞄准了阿联酋。
“三到五年内中国光伏行业将完成第一阶段的全产业链出海,面向美国、欧洲、东南亚、印度、中东、北非、南美等全球重点区域,汲取第一阶段的出海经验教训,合理利用WTO规则,建立全球化运营新优势。”朱共山预计。
那么,何谓真正地走出去?
在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看来,国际化不是把产品卖出去,也不是到国外建一个企业,一定要“把他乡作家乡”,真正实现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