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了一颗“恋爱脑”,是好还是坏

https://vod.cyol.com/vod/data/video/202406/15/58f97944-d76d-464e-fd54-fc18e583b156/transcode_1cc45ea1-7ca5-a9d3-b091-1c0510eb.mp4/av-g.m3u8
    “我跟你说个事,你别生气。”一听到这句开场白,95后大厂青年陈星就知道自己那“恋爱脑”的朋友八成又和男友复合了。
    陈星的这位朋友几乎每周都会跟对象吵架分手,而后又和好。每当他们吵架闹分手时,陈星都会站在姐妹这边,对所谓的“渣男”进行严厉批判;可当他们和好时,陈星似乎成了他们爱情的“绊脚石”,朋友觉得陈星对她的男友抱有敌意和偏见,二人还为此大吵一架。对于朋友的经历,陈星既心疼又无奈,“‘恋爱脑’真是害人又害己!”
    陈星的想法并非少数。在豆瓣“打醒恋爱脑”小组,“恋爱脑”受害者甚至组成联盟,势要将“恋爱脑”赶尽杀绝。
    “恋爱脑”是近年来互联网上兴起的概念,在心理学中并无明确定义。通常情况下,网友们将一种在爱情中过分投入,爱情至上的思维模式称为“恋爱脑”。单方面付出、患得患失、反复原谅对方等是评价“恋爱脑”的高频词。
    长着一颗恋爱脑袋,是福还是祸?东南大学心理健康社团指导教师王婉睿认为,恋爱中的人想要做到完全独立或完全附庸是很难的,“我们或许可以在0和1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不完全放弃爱情幻想,也不在爱情中迷失自我”。
    王婉睿提醒,如果在一段恋爱关系中,觉得自己是“不好的”“不可爱的”“没有价值的”,就要警惕“恋爱脑”带来的负面作用了。
    00后大学生林超越自认为是一个过度的“恋爱脑”。她和男友常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闹得不欢而散,情绪、生活、工作都大受影响。她觉得自己处于一段糟糕的恋爱关系中,却没有勇气结束,“我性格比较内向,男朋友是我唯一也是关系最亲密的好朋友,我没办法失去他”。
    可似乎越重视这段感情,他们的关系就越糟糕。“这段关系激发出了我恶毒的那一面,自私、敏感、极端、脆弱、多疑……有时为了让对方证明是爱我的,我甚至拿生命威胁。”林超越讨厌这样的自己,但又无能为力。
    王婉睿介绍,“恋爱脑”通常具备爱情至上、自我牺牲两个特点。他们在恋爱关系中多半会过分美化关系中的对方,忽视关系中的隐患及不安全因素;强化关系中对方的需要,弱化关系中自己的需要;完全信任对方,以至于失去独立判断能力,不假思索、无底线地为对方付出……
    这些行为的背后多是焦虑型依恋心理在助推。产生此类心理的人往往认为自己不够好、不配得到对方的爱,同时害怕失去对方的爱。“本质上是因为个体的依恋需求未被满足,他们想通过向对方寻求更多的关注,证实自己是被爱的。”王婉睿说。
    依恋风格与个体成长环境有较大关系。她介绍,如果一个人的依恋需求在原生家庭中未被很好地满足,就很容易放大恋人对自己的“好”,死死抓住对方,却不知道如何正确地表达爱。
    不过,依恋风格是可以改变的。王婉睿建议,如果发现自己是“恋爱脑”,已经影响到正常生活,我们要先向内心探求。在亲密关系中感到不安时,及时提醒自己用合适的方式调节,例如真诚地向对方表达不安、观察和记录爱人行动的表达等。“不要强迫对方表白或质问对方,指责和质问只会将对方越推越远。”
    其次要调整不合理的想法,注意区分现实和自己的感受。以为爱人做晚饭为例,如果做好了对方没吃,你可能会感到沮丧。这是因为你对他的行为赋予了“他不爱我了”“我做的饭不好吃”“我没用”等负面释义,并由此产生负面情绪。现实中,恋人可能正忙着学业、工作任务,不想吃晚饭。
    最后,要学会自我肯定。我们可以记录自己的优势、长处或做得还不错的地方;打开交际圈,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遇到拿不定主意的事情,请信任的朋友帮忙客观分析;如果发现恋人出现PUA、暴力等行为,要果断离开,保护自己。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陈星、林超越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谭思静 吴欣宇 记者 郭韶明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