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现场,中美青年切磋“智能化建造”

    站在地下几十米深处的地铁施工现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HNTB企业首席隧道工程师迈克尔·路易斯·马尔泰塞·皮克很想知道中国同行的施工速度。
    他身体微微前倾,努力靠近项目负责人黎泽富,担心他听不懂,又转向身边的翻译:“请帮我问一下,他们的盾构机一天能掘进几环?”
    “8环。”黎泽富一边回答,一边掰着手指头示意。隧道内,一圈一圈的管面环清晰地指示出了尺度,一段管面环1.5米,8环意味着一天能掘进12米。
    “非常好。”皮克点了点头,朝黎泽富竖起了大拇指。
    6月10日上午,在四川成都参加“未来之桥”中美青年基建智能化建造交流活动的皮克,和20多名美国青年走进中铁五局成都地铁13号线一期土建3工区的施工现场,实地考察中国基建企业的项目。
    这是紧邻成都中心城区一环路的一处地铁施工现场。工地围栏外车水马龙,是热闹而有序的城市景观,围栏内的工地则一片忙碌,长龙一般的盾构机已经钻到了更远的地下。
    在成都松软的富水性砂卵石地层条件下,盾构施工并不容易,中国中铁研制的土压平衡盾构机创造了一天掘进12米的效率。这让皮克看到了中美同行技术上的相通之处,他说,美国基建企业也在使用土压平衡盾构机,以最大限度减少地表沉降,并确保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大型建筑物下可以安全地施工。
    皮克希望大家在这些基础上作进一步研究,推动技术往理想的方向更新迭代。
    在社交媒体上,有网友用“基建狂魔”形容中国基建业。作为隧道领域的专家,皮克期待与中国同行探讨一些关键的技术应用。他指着上方的城市建筑,询问黎泽富:“掘进过程中如果遇到建筑的基础会如何处理?”
    黎泽富详细介绍了桩基托换等几种不同的技术方案,并举了几个他们在项目中实际应用的例子。
    中国隧道建设的现场管理和技术细节引起了美方青年学生的极大兴趣。“那么沉降有多少呢?”围在黎泽富身边倾听的美方青年接着追问。
    “有建筑的地方,我们控制在10毫米以内。在普通的地面,我们的沉降控制在20毫米以内。”黎泽富回答说。
    “相当不错。”皮克又点了点头。一旁的翻译向黎泽富补充了一句:“客人为你们点赞呢。”
    参加此次活动的美方青年,有不少是来自科罗拉多矿业大学的学生。该校在资源开发、开采及能源利用方面的研究久负盛名,“基建智能化建造”的主题正好与他们所学专业对口。
    这样的安排满足了学生们的好奇心。科罗拉多矿业大学学生伊莎贝尔·贝弗莉·费克此前考察过掘洞工程,那是竖井管道,比地铁隧道小多了。她说,这是自己第一次看到两台盾构机一起掘进的场景。
    科罗拉多矿业大学学生查尔斯·库恩则注意到了施工现场流动的地下水,这让他想起了自己在美国实习时见到的相似场景。中国同行对他们说,成都地势平坦,施工区间地面建筑物密集,段内富水性砂卵石地层具有透水性强的特点,造成地层含水量高、地下水丰富,该地质特点是他们在地铁盾构施工中需要应对的难题。
    学生们对现场交流意犹未尽,库恩喜欢上了写着“中国中铁”几个字的安全头盔,想带回去作纪念,中方负责人当即表示完全没问题。
    当天下午,他们来到中国中铁科学研究院,与中方的青年工程师进行了面对面技术交流。中国中铁在成都的多家下属企业派出青年工程师代表用英文作了技术报告。
    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工程地质研究所研发部部长汪旭介绍了他们通过电阻率法、地质雷达等手段获得数值的实践,中铁科研院桥梁工程师杜林晋介绍了他们基于数据使用人工智能进行预演计算的探索,这些话题引起了美方学生的兴趣。
    多少米校准一次?是否对盾构机挖出的碎石进行分析?是靠视觉还是数字模型?如果碎石的分析和机器预测的结果有差异怎么办?在问答环节,双方聚焦智能化建造的技术细节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美国密苏里大学学生弗里曼·菲利普·迈克尔和中铁城投乐西高速总包部工程师孙雪菲恰好坐在一起。在会议的茶歇环节,迈克尔顾不上吃茶点,拉着孙雪菲聊了起来。
    “中国中铁建造的隧道有多少座?市场份额占多少?”“中国的中小企业会参与竞争吗?”迈克尔认真地发问。孙雪菲后来得知,迈克尔是学贸易的,所以对这个话题如此感兴趣。
    “未来之桥”中美青年基建智能化建造交流活动由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主办,是“未来之桥”中美青年交流计划旗舰活动的组成部分。“未来之桥”中美青年交流计划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共同发起并组织实施。
    中国中铁科学研究院总经理高红兵说,交流和对话是增进互信最有效的路径,他们非常高兴能够为中美青年交流搭建平台,通过技术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倾听彼此的声音,了解彼此的文化,增进友谊,共同成长。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鑫昕 见习记者 傅瑞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