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让企业望“惠”兴叹

  打通惠企服务“最后一公里”,是地区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要在优服务、创机制上下功夫,确保企业应享即享政策红利。
  近年来,为了优化营商环境,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各地各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企政策。不过,面对利好政策,仍有企业望“惠”兴叹——找不到、读不懂、不会办、往返跑,令一些惠企政策未能充分发挥作用。解决好惠企服务与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才能更好促进企业发展。
  当前,惠企政策一头“热”而经营主体反映“冷”的现象仍然存在,表明在政策制定、出台和执行过程中,还需要有关部门主动开展服务,加强企业参与度,充分听取意见建议,关注企业痛点堵点。围绕“问需于企、问计于企、问效于企”,持续优化企业全生命周期、全链条服务,让企业的真实需求能够传达到供给端,制定、出台更具针对性和实操性的惠企政策,使企业有更多获得感。要进一步建立动态化的政策调整机制,及时梳理调整未能有效落地兑现的政策,确保出台的政策不仅看得见,而且摸得着、拿得到,让政策红利成为撬动企业提质增效的支点,为稳经营主体、稳经济大盘贡献力量。
  进一步做好惠企政策解读工作。有调研显示,一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面临惠企政策多而顾不上、快而跟不了、深而看不透、新而读不懂的困扰。因此,各地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做好惠企政策解读工作,根据服务对象、企业性质、扶持类型对政策分类梳理,形成惠企政策事项库和兑现清单,尽最大可能让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知晓、读懂、享受政策。以各地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驻企干部可以定期开展惠企政策咨询、“一对一”政策解读上门服务,做好企业问题办理情况的跟踪反馈工作;还应持续创新,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宣传政策,让企业一看就懂,快速申报、快速获惠。同时,通过线下归口管理,统一标识和办事指南,变“多门申报、分散管理”为“一门通办、全面统筹”,比如将政务和税务服务融合,在政策兑现窗口为企业提供政策兑现咨询、导办、收件、受理、初审等服务。整合分散在多部门的惠企政策兑现事项,由一个部门统筹跟进,实行“一口进出、分类审定、封闭运行”的闭环管理服务模式。
  创新惠企“有感服务”应用场景。创新互联网和大数据思维,增强并优化多个相关部门的数据系统对接,挖掘匹配产业、空间、政策、招商、配套等要素资源,打造标准化、集成化的数字底座。在此基础上,以大数据为原料,完成惠企政策和企业需求的智能匹配,为大中小微企业打造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精准推送等多样态的“有感服务”应用场景,让企业能像网购一样,快速找到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平台、资源和项目,完成从“企业找政策”到“政策找企业”的转变。一方面,应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将涉企政务服务做精、做实、做细,依靠数字化,打造“网购体验式政务服务”,推行项目全程免费代办,助力各企业的各种项目早开工、快落地。另一方面,建立基于数据账户的免申即享智能审批功能,提供一站式、集成化、永不打烊的涉企线上服务,让企业办事少填报、即报即批、即批即得,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再提速。
  打通惠企服务“最后一公里”,是地区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尤其需要聚焦经营主体需求,在优服务、创机制上下功夫,落深、落细、落实各项惠企政策,确保企业应享即享政策红利,更好助推经济发展。 (作者:囤凤华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