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之约 | 16位英军战俘后代来到上海国际电影节,见证《里斯本丸沉没》首映

图片
上海首眏场后,“里斯本丸”幸存者丹尼斯·莫利之女丹妮丝·维尼(右)与民间纪念活动组织者吴似真拥抱。本报记者 张挺摄
一封信 2022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里斯本丸”号船幸存者家属,鼓励其继续积极致力于中英友好,期待更多英国朋友为中英关系作出贡献。习近平主席指出,1942年中国浙江省舟山渔民英勇营救“里斯本丸”号船英军战俘的感人事迹,是中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盟友并肩作战、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的重要见证,也是两国人民结下深厚情谊的历史佳话
一部片 昨天,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在第二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映,结合相关文献、历史实物、人物口述、现场采访、珍贵历史影像、还原事件的动画等,揭开一段曾常年被湮没的历史真相
一群人 上影节现场,16位英军战俘后人与影片主创团队,与同样赶来的中国浙江舟山的渔民后代、中国香港的历史研究者深深拥抱
图片
《里斯本丸沉没》生动回溯了1942年舟山渔民英勇营救“里斯本丸”号船英军战俘的感人事迹。
“我真的很想见见中国渔民的亲人。”丹妮丝·维尼在大银幕上看完了《里斯本丸沉没》,久久不能平静,“父亲一直说,那些中国渔民是英雄,没有他们,就没有我”。
2022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里斯本丸”号船幸存者家属,鼓励其继续积极致力于中英友好,期待更多英国朋友为中英关系作出贡献。习近平主席指出,1942年中国浙江省舟山渔民英勇营救“里斯本丸”号船英军战俘的感人事迹,是中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盟友并肩作战、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的重要见证,也是两国人民结下深厚情谊的历史佳话。
当时收到这封特殊来信的,就是现年75岁的丹妮丝·维尼、“里斯本丸”号船最后一位幸存者——丹尼斯·莫利之女。昨天,反映这段历史的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在第二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映,包括她在内,16位英军战俘后人来到上海。上影节现场,他们与影片主创团队,与同样赶来的中国浙江舟山的渔民后代、中国香港的历史研究者深深拥抱。丹妮丝·维尼相信:“中国人民和英国人民永远是朋友。”影片导演方励说:“战争年代,最普通的中国老百姓有如此勇敢的壮举。我想把发生在我们家门口的中国人民的故事告诉世界。”
一封信、一部新片、一群人,当80多年前的故事又一次出现在人们眼前、引发强烈共鸣,大家的心意是相通的——为了不会忘却的历史,为了中英两国人民在战火中结下的永不褪色的情谊。
超越血缘与国度的情谊
《里斯本丸沉没》不是一部通常意义的纪录片,片中没有穿插过多专家、学者的评述,而是结合相关文献、历史实物、人物口述、现场采访、珍贵历史影像、还原事件的动画等,揭开一段曾常年被湮没的历史真相。大银幕上,一位位历史见证者、亲历者的影像甚至只是声音传来,真实自有千钧之力,上海影城3号厅内一片啜泣声。
图片
影片摄录了大量当事人后代的口述史料,图为方励(右)采访“里斯本丸”号船英军战俘后人。
电影要从一艘船讲起。1942年,日军征用“里斯本丸”号客货船押运1800多名英军战俘从香港返回日本。途经浙江舟山群岛东部海域时,由于日军违反《日内瓦公约》未在船上悬挂任何运送战俘的旗帜或标识物,“里斯本丸”号船于10月1日凌晨被美军潜艇“鲈鱼”号发射的鱼雷击中。日军驱逐舰和运输船赶来救下日军官兵,但船上日军转移的同时,残忍地封闭了关押战俘的3个货舱舱口。被困的英军战俘设法自救,10月2日凌晨,在“里斯本丸”号彻底沉没之前,他们打破舱盖、冲上甲板,冒着被日军机枪扫射的风险跳海逃生。
危难之际,舟山渔民冒着生命危险、划着小舢板而来。他们折返于海域和岸边,数十个来回,竭尽全力将幸存的384名落水战俘从鬼门关拉了回来。自身贫困的渔民们还纷纷拿出衣物、饭食,为这些金发碧眼、语言不通的“异乡人”安排安身之处……
丹尼斯·莫利在“里斯本丸”上被日军关在了2号船舱。2019年,时年99岁的莫利对着方励的镜头说:“鱼雷击中船体时,巨大的响声从船底传来,灯灭了……后来船体开始倾斜,关于那一刻我能回想起的就是恐慌。”维尼至今记得父亲讲述时的神情,“是中国渔民的出现改变了一切”。昨天在上海,丹妮丝·维尼回忆,父亲暮年时,她陪伴他度过了21年,“直到2019年摄制组来采访,我才第一次听父亲那么仔细地讲述战争期间的经历……2021年1月3日,父亲去世,那天是我的生日”。
另一位战俘后人被观影现场的氛围深深触动:“82年前,没有血缘关系的中国渔民冒着生命危险伸出援手。今天,在场的中国观众,他们与我们的亲人没有任何关系,但我看到很多人流泪了。隔着这么远的距离,还有这么多中国观众关注这段历史。”
不曾画上句点的怀想
就在丹尼斯·莫利他们被舟山渔民相救的同一天,另有800多名英军战俘或被日军射杀,或被困船中,永远沉入东极岛海域的海底。
简·克莱门茨和凯瑟琳·伯奇是遇难者肯尼思·霍金森的侄女和表妹。《里斯本丸沉没》中记录下一个细节,几年前去这个家庭采访时,她们带方励去了趟墓地,那里有个空墓。这一次,她俩将一块重2.4千克、长12英尺、宽8英尺的石碑带来中国。那是她们为长辈准备的墓碑,上面刻着霍金森遇难时的年龄——22岁,编号——3055984,以及遇难时间——1942年10月2日。在上海参加完电影的首映后,一行人将启程前往浙江,这块墓碑也将沉入遇难者长眠的海底。
“我一直想感谢中国的老百姓,尤其是舟山的渔民,没有他们的义举,就没有今天的我坐在这里。”肯尼思·安德鲁·萨蒙说,他的父亲从“里斯本丸”死里逃生,但余生都活在创伤和内疚中。他的很多战友都遇难了,而他却活了下来,“很长一段时间,父亲不愿意谈论这件事。后来,他开始写回忆录、手绘图,以此记录在‘里斯本丸’上逝去的人们”。
图片
为还原历史真相,摄制组足迹遍布多个博物馆、史料馆、纪念馆,图为方励(坐者)翻阅历史文献。
年过八旬的雪莉·班布里奇满头白发,可出现在《里斯本丸沉没》中的她手里一直拿着一个保存完好的黑发娃娃。娃娃是父亲格莱德·泰勒从中国香港寄给她的礼物,也是她对父亲唯一的记忆。影片里,泰勒的墓碑上只有一句话——“我们推测他在战争中死在了中国东海”。由于健康原因,雪莉这次没能成行,代替她来中国的,是其子菲利普·格雷厄姆·班布里奇。身为英军战俘的第三代,菲利普很感激《里斯本丸沉没》的问世。“我妈妈一直在等待她的父亲回家,抱着那个洋娃娃,等了一辈子。”他说,妈妈一度无法释怀,还公开登启事找寻是否有人知道父亲的下落。“看到纪录片的粗剪版后,她终于知道了父亲因为什么失去了生命。”
林赛·莎拉·阿彻是约翰·维沃尔的侄女。80多年前,约翰在香港爱上了一个中国女孩,他在家书里告诉妈妈,“我想我们会结婚”,随信附上一张小相片。许多年杳无音信,直到家中再次收到来自中国的消息,是关于那个女孩的。中国姑娘谢绝了战后英方提出的死亡抚恤金,提出“它应该送去英国,给约翰的母亲”。
图片
2019年,英军战俘后人来到舟山,见到了当年参与救援的中国渔民。
不只是英军战俘的后人们不远万里来到上影节现场。吴布伟从浙江赶来,他的祖父是当年参与营救的渔民吴其生;胡克顺之子胡亦芳在观影后告诉记者:“电影里听到了我爸爸妈妈的声音”;研究“里斯本丸”的香港历史文化学者沈健也来到上海,他将2006年为莫利老人拍摄的照片冲印、放大,作为特殊的礼物赠予丹妮丝·维尼……
观众席里还有一位特别的嘉宾。44岁的吴似真是“里斯本丸”沉船事件的民间纪念活动组织者。2017年以来,她一直与丹妮丝·维尼保持密切联系,这段跨国友谊延续至今。昨天的上海首映场后,年龄相差31岁的她们给了彼此一个深深的拥抱。七年的中英忘年交“奔现”时,英国老人分外动情,“在海上,我们都是一家人”。
《里斯本丸沉没》的片头与片尾,中国、英国、法国、马来西亚……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名字一一显示。这些都是影片能问世的幕后工作者,他们曾经素昧平生。用影片的历史顾问、英国历史学者托尼·班纳姆的话来说,这群人聚到一起、携起手来的理由很简单,就是“人”、生而为人的价值取向,是在法西斯暴行之下,人类用正义驱散邪恶、以团结争取和平的共同回忆。
中国渔民的壮举应当被世界知道。“我们都在同一艘船上。”
  作者:王彦
文:本报记者 王彦图:除署名外均为片方供图编辑:施薇责任编辑:邢晓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