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承诺 一生守护

——“好女儿”董小兰为邻居养老的故事
烧好热水,洗脸、擦身子、换尿不湿、换护理垫……这套繁琐的活,董小兰一天至少要为刘惠英做两次,至今坚持了11年。
董小兰今年62岁,刘惠英今年99岁。她们不是母女,而是普通的邻居。邻里都说:“多亏了小兰,要不然这个孤寡婆子早走了。”
照顾瘫痪母子
相识相知41年,刘惠英和董小兰早已“母女”情深。董小兰记得,1984年搬到新余市渝水区城南街道东风管理处居住时,邻居刘惠英和丈夫带着瘫痪在床的儿子章春根艰难度日。
刘惠英在家排行老七,大家都叫她七婶。董小兰经常陪七婶聊天,安慰夫妻俩,还主动伸援手,需要帮忙时随叫随到。
1996年,刘惠英的丈夫去世。董小兰深知一位母亲的不易。从那时起,她像亲人一样,关心着刘惠英母子的生活。
董小兰经常帮章春根翻身子、擦身体、倒大小便等,烧了好菜总会给母子俩送去。
2010年,因为住房拆迁,刘惠英母子住进玫瑰小区安置房。董小兰不在身边,85岁的刘惠英照料儿子特别吃力。
一天,刘惠英把几个亲戚和董小兰叫过来商量。刘惠英吐露心声:“小兰,我80多岁了,总有动不了的一天,我现在想呀,到那时我和春根该咋办。”
亲戚告诉董小兰,他们平时都在外地带孙辈,实在没有条件照顾刘惠英母子俩。“小兰,我们实在没有其他办法,母子俩今后生活就主要依靠你了,你搬过来住吧……”
商量许久之后,看着母子俩期盼的眼神,董小兰点了点头。她知道,有了对母子俩的承诺,就有了沉甸甸的责任,只能全力而为。
于是,刘惠英母子俩与董小兰一家住在了一起。董小兰的丈夫、儿子、女儿也接纳了他们,且经常搭把手,一起照顾章春根。
2013年,刘惠英因脑出血住院24天,董小兰既要在医院护理她,又要照顾家里的章春根,还要忙家务活,忙得像个陀螺转个不停。
谁知出院后,刘惠英就瘫痪了。两个卧床的瘫痪病人,需要大量时间照料,董小兰身心俱疲,但想起七婶那句“小兰,真的感谢你,你是好人哦”,就又打起精神,把苦累抛到脑后。
母子俩瘫痪多年,从未生过褥疮,身上没有异味,情绪也平稳,这是董小兰待他们如母亲兄弟的结果。
2016年,59岁的章春根因病去世。他的后事也由董小兰操办。看着失去儿子、悲痛不已的刘惠英,董小兰握着她的手说:“七婶,不怕,还有我这个女儿陪你过日子。”
让“七婶”安享晚年
章春根去世后,董小兰把一楼16平方米的车库改造成单间卧室。从此,只要天气好,她便会将刘惠英小心抱上轮椅,推着在小区里转转,让老人晒晒太阳,看看风景,听听鸟叫,跟邻居唠唠嗑。邻居们了解情况后,都对董小兰竖大拇指。邻居张小琴被董小兰的情意感动,几乎每天过来探视,帮董小兰照顾刘惠英,有时还从家里端来饭菜给刘惠英吃。
董小兰的爱心故事慢慢传开。当地党委政府也给予帮助,帮刘惠英办理了低保,还赠送护理床、轮椅、慰问品……
2021年,刘惠英因为颈椎痛,在医院住了十多天,回来后就不能自己吃饭了,加之96岁高龄,脑子也变得糊涂,听力逐渐下降,大大增加了护理难度。董小兰除了做家务,其他时间几乎都陪在她身边。
每天早晚两次,董小兰要给刘惠英擦洗身子,换尿不湿及护理垫,要抱她到轮椅上坐着,换换体位。老人只能吃软烂的食物或流食,董小兰总会想着法子烹制,一日多餐,每天还要仔细观察老人身上的变化,一有异常就赶紧上医院就诊。
记者走进刘惠英居住的卧室,整洁干净。瘫坐在轮椅上的刘惠英,外界任何声响已吸引不了她。
董小兰见她眼角有点湿,扯一张纸巾擦拭。老人垂着的头突然动了动,嘴里吐出一句含糊不清的话:“小兰,感谢你啊……”这句话,是一位近百岁老人对“女儿”孝老之爱的由衷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