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共享单车二维码竟然跳到贷款链接?扫快递包裹二维码咋就“被订购”了彩铃?小心这些二维码陷阱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张瞧
“车主扫码缴停车费却被‘极速购险’”,近日大河报·豫视频推出该调查报道后,陆续收到不少网友留言,反映自己也遇到过类似的“套路”。此外梳理发现,网上类似的投诉也“一捋一大堆”。
比如,“扫停车场二维码,弹出的广告死活关闭不了,停车场坡道上的待出车辆相继按喇叭催促,本人只好按广告提示操作,免密支付后还缴了停车费,对这种胡乱捆绑广告的行为特别反感!”“上次出门扫个共享单车,不知道为啥会跳转到一个申请贷款的链接上,幸亏多看了两眼,险些中招”“被快递包裹上的二维码套路了,说是优惠充话费,扫码充值后根本没到账”……这些都让市民又烦恼又无奈。
图片
图片
点击快递包裹上的诱人广告,直到手机扣费停机才发现“中招”
部分快递包裹上的二维码广告打着“抽奖”“免费领取”等旗号吸引用户扫描,实际上这些二维码可能链接到含有恶意软件的网站,或者要求填写个人信息后才能参与抽奖,从而非法收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甚至导致财产损失。
案例1:投诉人A表示,在接到快递包裹时注意到外包装上附有“充话费送话费”活动的二维码,扫码后页面显示“充值100,赠送200”。投诉人遂填写了自己的手机号进行充值,并完成支付,“但页面显示的却不是给我的手机号充值。我赶紧联系客服,但没联系上。”投诉人表示,他只好下载网页显示的某款APP,登录APP后,系统显示其有300元的满减优惠,“每充值100元可以优惠5元,也就是说我要充满6000元,才能享受到这300元的优惠。”
案例2:投诉人B领取包裹时也注意到包裹外有一个二维码,提示扫码可得20元话费。投诉人扫码后,发现手机莫名其妙地开通了某音乐彩铃,扣费20元,又扣取某会员费25元。“不但没领到预想中的20元话费,还被倒扣了45元。”投诉人表示,自己是在被扣费停机后,通过查询消费记录才发觉“中招”。
图片
社交平台及社群内“埋雷”,用户点击后极易泄露个人隐私
在社交平台上或社群内,不良商家通过植入虚假的二维码广告,引导用户跳转至假冒伪劣商品的购买页面,或者诱导参与虚假的“点赞、转发赢大奖”活动,以此收集用户数据或推广低质商品。
案例:用户C在某社交平台上浏览时,注意到一条“点赞并转发即可赢取新款智能手机”的广告,广告内嵌有二维码,并有“限量”“先到先得”的标语,以及许多看似真实的用户评论和点赞截图。用户C扫码后,跳转至一个看似专业的电商网站页面,其上展示有一部性价比极高的智能手机图片和详细的参数介绍,底部还有一个醒目的“立即购买”按钮。
购买过程中,用户C发现不仅要在系统内填写详细的个人信息,还要提供银行卡号和验证码,这引起了他的警觉,立即停止操作。回头赶紧查看店铺信誉,用户C才发现其为“新开店铺”,用户评价条数为零。
“其实应该先查看店铺情况的,现在想想心里还后怕。”用户C表示,他推测附带二维码的广告应该是引流用的,“用虚假的‘点赞、转发赢大奖’活动来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律师:侵犯了消费者知情权,涉嫌诱导用户点击
不管是扫快递包裹被套路“花钱买了优惠券”,抑或是在停车缴费时“绑定购买”了其他产品或业务,消费者们普遍感到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侵犯。针对此事,大河报·豫视频记者采访了北京观韬中茂(郑州)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刘果律师。
“类似的遭遇确实令人不快,这涉及了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问题。”刘果说。
“首先,这些事件有一个共性特点,就是消费者的知情权被侵犯。”刘果称,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有权获得全面、准确的信息,“在这些案例中,消费者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引导至其他产品或服务购买链接,并在没有购买意愿且未明确同意的情况下达成了购买结果,这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此外,事件中已形成广告误导,违反了广告法的相关规定,“以停车场出场缴费事件为例,如果张贴的二维码本意是达成缴费或提供停车优惠券,但实际上却链接到其他收费产品或服务,这种做法可能构成误导性广告。”
对于自动扣费,刘果表示,在没有得到消费者明确同意的情况下,系统默认“勾选”或“生成”长期的自动扣费是不合理的,这涉及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和财产安全。同时,智慧停车小程序作为提供服务的一方,有责任确保其服务过程中不会误导消费者,如果存在问题,也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消费者在发现这一情况后,应及时与商家或提供服务的三方机构取得联系,要求退还已扣款项。如果对方拒绝,可向消费者协会或相关监管部门进行投诉。”刘果建议。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注意到,《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第十一条明确,不得以下列方式欺骗、误导用户点击、浏览广告:虚假的系统或者软件更新、报错、清理、通知等提示;虚假的播放、开始、暂停、停止、返回等标志;虚假的奖励承诺;其他欺骗、误导用户点击、浏览广告的方式。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