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末M1同比下降4.2% 企业资金“活化”程度低

图片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艳明 在4月社会融资规模(下称“社融”)增量罕见出现负增长后,5月情况有所好转。
6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公布5月金融统计数据和社融数据。经济观察网整理发现,5月新增社融约2.07万亿元,较4月大幅多增2.14万亿元,社融增速回升至8.4%。政府债和企业债融资成为社融的主要拉动因素。5月新增人民币贷款9500亿元,较2023年5月少增4100亿元。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新增贷款总量偏弱,居民和企业部门均表现不佳。本次信贷同比大幅下滑,一部分原因是实体融资需求依然较弱,另一部分则源于金融“放空转”。
除了社融规模数据和人民币贷款规模等数据,5月狭义货币(M1)和广义货币(M2)的增速也引发关注。
5月末,M2同比增长7.0%,增速比4月末低0.2个百分点;M1同比下降4.2%,降幅比4月末扩大2.8个百分点。
目前我国的货币分为M0、M1、M2三个层次。M0,即我们常说的“现金”,最活跃,流动性也最高;M1,是M0加上流动性稍弱一点的单位活期存款;M2,是M1加上流动性更弱一些的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存款等。因此,M1被称为狭义货币供应量;M2是广义货币供应量。
5月末,M2同比增速低于4月的7.2%,再创有历史记录以来最低。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央行最新发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重申,要“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考虑到今年GDP增速目标为“5.0%左右”,CPI目标是“3.0%”左右,因此8.0%是M2和社融增速的底线。由此,5月末M2增速已连续两个月较大幅度偏离这一底线水平。
4月末M1同比下降1.4%,5月末M1同比下降4.2%。王青分析指出,M1连续两个月快速下行且处于同比负增长状态,为有历史记录以来首次。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受金融“挤水分”影响,近两个月企业贷款数据同比大幅少增,这会直接导致企业活期存款减少;二是当前楼市低迷以及市场主体经营和投资活跃度不足,也会对企业存款“活化”带来不利影响。
在明明看来,多方因素共振,导致货币供应量再度下滑。首先,M1统计口径不包含居民活期存款等资金,使得M1对企业活期存款变动更为敏感,参考意义弱化;第二,存款“手工补息”的监管影响仍在发酵,这一点从居民和企业存款同比少增近8000亿元,而非银存款多增8400亿元中可以侧面印证;第三,经济修复面临一定的压力,目前企业预期偏弱,资金的活化程度较低。
在5月金融数据公布前,已有多位券商分析人士关注到M1增速的变化,并对M1的统计口径进行了探讨。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静静认为,M1走势对企业活期存款高度敏感,以及缺少居民活期存款,是M1大幅波动的其中一项因素。中金公司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从M1的本质特征来看,中国可能存在一些具备M1属性,但是尚没有纳入M1统计的金融工具。这样的金融工具可能主要包括三类,第一是居民活期存款,第二是部分非存款类的金融产品、其中可能主要是日开理财,第三是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备付金。因此,中金公司提出一个“类M1”的概念,将各种具备M1特性的资金加入到M1的统计当中。
未来M1的统计口径是否会发生变化仍是未知。4月末,M2和M1增速的“剪刀差”为8.6个百分点,5月末M2与M1增速“剪刀差”继续扩大。展望后市,明明认为,在存款产品“挤水分”以及财富管理方式多元化的背景下,未来货币供应增速很难快速回升,央行近期大力治理“资金空转”问题,也将约束部分贷款投放,减缓存款派生。对于债市而言,在经济结构转型和增长动能转换的阶段,资产荒或仍将延续,债券市场配置需求仍在,利率仍有下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