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这个故事讲给全世界听 《里斯本丸沉没》昨日首映

图片
丹妮丝·维尼,“里斯本丸”事件最后一个幸存者丹尼斯·莫利(2021年去世)之女,她说直到摄制组来采访,“我才第一次听父亲说起,在二战期间所经历的这段伤痛。”
肯尼思·安德鲁·萨蒙,幸存者安德鲁·萨蒙之子,他说:“我一直想感谢中国的老百姓,尤其是舟山的渔民,没有他们的义举,就没有今天的我坐在这里。”
林赛·莎拉·阿彻,遇难者约翰·韦弗的侄女。82年前约翰在香港爱上了一个中国女孩,他从沉船中逃出,却被日本人射杀,这段心碎故事叫银幕内外的人都唏嘘,林赛说:“在场的中国观众,跟我们的亲人没有任何关系,但很多人流泪了。我很感动,隔着这么远的距离,还有这么多中国观众关注这段历史。”
……
图片
《》主创合影  记者 摄
里斯本丸沉没王凯
电影《里斯本丸沉没》昨天作为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首部放映,与第一批中国观众见面。面对满场的啜泣和热烈的掌声,导演方励语气平静,“今天我松了一口气,因为我终于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全世界听。”
悲伤
  所有人都说,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方励回忆说,自己2013年在东极岛附近拍摄《后会无期》时,第一次从舟山渔民口中听闻“里斯本丸”事件:1941年圣诞,保卫香港的几千名英国士兵在与日军鏖战十七天后被迫投降,成为战俘。1942年9月底,日军将这群英国战俘中的1816人送上货船“里斯本丸”,意图将他们运往日本当劳工。船在行驶到浙江东极海域附近时被美军潜艇误判为战船并被击中。在被击中到沉没的25个小时里,日军将所有英军战俘封锁在船舱底,并用木条和帆布钉死舱门。英军战俘奋勇自救,破舱逃生。危难之际,浙江舟山渔民冒着生命危险,划着舢板在水中救起了384个奄奄一息的英国战俘。如果不是因为中国渔民的出场见证了整个事件,更多战俘将会死于这场海难。尽管如此,仍有828位战俘或被淹死、或被日军射杀、或困在船中未能逃生,他们的遗骸今天仍然沉在东极海域。
图片
见面会现场 记者 王凯 摄
这个悲怆的故事,让方励无法放下,“我感动于中国渔民的壮举,更放不下那些英军战俘,我想找到他们。”
使命
  “如果说最初打捞‘里斯本丸’,多少是出于一个海洋技术专家的好奇,那么经过十天搜寻,在距离资料记载的沉船处36公里的地方找到它且绘制出了清晰的声呐图像,我顿时生出了紧迫感。”沉船发生在82年前,事件亲历者已经所剩无几,启动项目时幸存战俘仅剩一位近百岁的老人,方励必须带领团队争分夺秒地进行抢救式采访。当他们不惜重金在英国主流媒体上进行广告寻人,当三百多个家庭同一时间联系上了拍摄团队,当团队从2018年4月起到2019年2月,四次赴英,累计采访了超过一百个英国战俘的后人家庭,方励说:“我做了17部电影,这个故事太应该分享给全世界观众。我想要告诉大家平凡的真情有多珍贵,也告诉大家,到底是什么毁灭了这些珍贵和美好。”
壮举
  123分钟的电影,在《里斯本丸沉没》的海外策划焦雄屏看来堪称“壮举”。她不吝赞美:“在电影史上很少看到这样的创作,它像调查报告一样展现历史的真相,填补了历史的空白,也足以引发青年观众对战争的思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延展了电影的价值和意义。”
图片
丹妮丝·维尼
丹妮丝·维尼说:“我的父亲在摄制组来过后,打开了话匣,他和我说了许多关于‘里斯本丸’号的事。他还不断地提到,如果不是英勇的中国渔民把他们从日本人的枪林弹雨中救出来,他不可能活下来讲述这个故事。”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英国、会见伊丽莎白女王时特别提到“里斯本丸沉船”事件,他指出:“中英两国人民在战时结下的情谊永不褪色,成为中英两国关系的宝贵财富。”2022年,“里斯本丸”沉没八十周年之际,习总书记复信“里斯本丸”战俘后人维尼,称这一营救事件是两国人民结下深厚情谊的历史佳话。
释然
  “妈妈一直在等待她的父亲回家,守着小时候父亲送的洋娃娃,等了一辈子。”菲利普·格雷厄姆·班布里奇,作为遇难者格雷厄姆·泰勒的外孙表示很感谢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的问世。他说,妈妈一度无法释怀,还登过寻人广告,“她看到纪录片后,终于知道外公为什么没能回来,也知道了他在走之前可能经历过什么,还知道了他已经在中国东海海底安息,妈妈释然了。”带着告慰而来的还有简·克莱门茨和凯瑟琳·伯奇,她们是遇难者肯尼思·霍金森的侄女和表妹。她们将一块重2.4千克、长12英尺、宽8英尺的石碑特地带来了首映现场。这块小石碑,是她们为长辈准备的“墓碑”,上面刻着霍金森遇难时的年龄——22岁,编号——3055984,以及遇难时间——1942年10月2日。方励说:“第一次去采访时候,她们就带我去了家族墓地,那里有一个空墓,我很受触动。这次,她们要把这块墓碑沉入遇难者长眠的海底,一块积压在心头几十年的石头终于落地了”。(新民晚报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