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里的大运河 | 唐代石刻佛造像见证千年艺术魅力

“鬓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在中国历史上,唐朝是很多人心心念念的“大唐”,不仅车马如潮、谪仙醉倒,更是山河窈窕、繁华九霄。唐代也是中国雕塑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佛造像更是一个特殊的艺术门类,它的背后不仅是匠人高超的雕塑技艺,还承载着历朝历代人们心中美好的愿望。
图片
在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的展厅里,陈列着一铺由荏平区广平乡出土的背屏式唐显庆五年(公元660年)比丘尼行儒造弥陀像,为国家一级文物。
造像通高52厘米,宽33厘米,背屏厚5厘米,为石灰岩质地。造像上刻有高浮雕三尊像,主佛高18.2厘米,结珈趺坐在束腰莲台之上,拈花微笑,表情平静,身着敞领袈裟。莲座束腰处雕有两名力士,下为覆莲基座。
主佛左右两胁侍菩萨高18.7厘米,头戴花冠,前额梳刘海发式,跣足立于覆莲基座上,神态肃穆恭顺。左右两胁侍菩萨大小形同,但花冠、表情、项圈等却又不同。
造像底座为长方形平台,正面开长方形小龛。虽然造像距今已有1000多年,但仍能清晰地看到,龛上线雕着一位童子,头顶着一具香炉,童子两侧以浮雕的形式刻着一对狮子,鬣毛卷曲,身体蹲踞,张口瞪目。
在造像的两侧,能清晰地看到上面刻着的文字:“显庆五年四月卅日比丘尼行儒敬造弥陀像一铺,为皇帝诗僧父母法界众生咸同斯福。”大意为,女尼为皇帝、师僧、父母及众生祈福而造像一铺。显庆五年即公元660年,刻文书写规整俊逸,线条遒婉、轻灵。
“国宝里的大运河”全媒体报道由现代快报发起,联动北京广播电视台、每日新报、河北日报、齐鲁晚报、大河网、大皖新闻、都市快报等大运河沿线八省市主流媒体共同推出。中国大运河平台开设专题全程推出精彩报道。
来源:齐鲁晚报记者 郝忠诚